回文詩與事|譯·蟲蠹的蘭波
原文發表於《歐洲書評》第四期
回文詩與事|譯·日落西山
那些地名在回文詩中有它們應得的特殊形狀。
詩歌的形式|Revisit是不是一種「掃墓」——《冬季的上帝》
想起一首特別powerful的弒母敘事詩。時間的流逝真的無法言說,有時候幾乎沒有可能在意識到時間流逝的時候真正感受時間,但Trauma和傷痕在我們的mind中留下的痕跡永遠能夠最清晰地紀錄時間的流逝和停滯。
回文詩|日落西山
【原文發表於《歐洲書評》第四期】
淺談回文【一】
如果說每一個漢字都是一種符號、場景、聲音的抽象化融合,那麼學習這樣一種語言就相當於加入了一場間接的占卜,感受那個被Keightley稱為是「能從密碼化、習俗規範化且蘊含雋語的圖像中獲得的一種複雜的樂趣」。
轉尾連環之冬詞
含蓄卻盡最大可能地將想像雪景的主動權交給讀者,果真詩才是真正的empowerment。
On Palindrom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uropean Review of Books, Issue 2.
回文詩|《求索》——寫於但丁逝世700週年
還在懷孕的時候,剛好是但丁逝世700週年,香港浸會大學發起了一個以貝雅特莉絲為意象或者歌頌對象的詩歌創作活動,為的就是能夠出一本詩集,紀念但丁。這個詩歌創作活動挺有意思的,因為雖然是紀念但丁,卻不衝著但丁寫詩,而是衝著貝雅特莉絲。不是嗎?
詩歌的形式|鄉•雲
「鄉」好像是一朵平日裏看不太清楚的雲,在春節會逐漸飄到頭頂,它也會跟其他的雲相互碰撞,狂風驟雨,雷鳴陣陣。在異鄉的我抬頭看,我與留在家鄉的人們看的是同一個月亮,卻不是同一朵雲彩。【為《歐洲書評》還寫了篇不特別長的essay《關於回文》,將會把它翻譯成中文,在《求索》之後刊在這裏🙏】
兩首回文詩歌入選《歐洲書評》的Pearls之:簡介
關於這次的出版經歷,之後我想陸續更加詳細地記錄一下(分幾次寫),先會把「On Palindrome」用中文寫出;另外,會分享每首回文詩歌的創作經過及最後成果,因為,兩首回文詩歌都是以我手寫原文形式加設計刊出的😊;最後,在收到贈刊後會分享實體書的感覺,因為《歐洲書評》為我的回文詩…
詩歌的形式|《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之四
母親節,對號入座,願者上鉤。
詩歌的形式|《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之三
海上望上海,春長在長春。《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四首(英文譯文)發表於Asymptote Journal "Translation Tuesday"。圍爐中僅附上中文原詩。
詩歌的形式|《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之二
《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四首(英文譯文)發表於Asymptote Journal "Translation Tuesday"。圍爐中僅附上中文原詩。
迴文日的迴文詩殘篇
在長春春長在
迴文詩|懷緬
年初為抗爭的緬甸寫下的這首迴文詩年末寄到手中,彷彿是要用開端來總結末尾。突然想起薩特那句「所有的開始都是為了結束」,是這樣說的嗎?好沮喪的句子。有些開始永不結束該多好,有些一開始就結束該多好。Again,這首詩可以正著、反著、一條龍地讀,起點與終點原來可以如此相似。
迴文詩|水池那的那池水
「水池那」是我的童年、承載著我的倒影;「那池水」是我的淚。水池那的那池水。這首迴文詩的中文與自譯的英文出版於《SAND》雜誌第二十三號—一個在柏林的國際性文學與藝術英文期刊。
詩歌的形式|《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之一
《生人的人生》迴文組詩四首(中英文對照)發表於Asymptote Journal "Translation Tuesday"。圍爐中僅附上中文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