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權尊重飽足感,對食物說聲不《 減肥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合作》

小豆
·
·
IPFS
·

本書作者是伊芙琳•特里弗雷和埃利斯•萊斯馳,兩人都是美國的營養學家,書名的Intuitive Eating為中文直覺性飲食,書全稱為「Intuitive Eating:A Revolutionary Program That Works」,以下選擇書中一部分觀念,以及寫出我的心得

⬛溫和營養

本書中作者提到飲食的原則,其中一項是尊重自己的健康—溫和營養

要處理好飲食信息和飲食愉悅感的關係,資訊來源有兩個:傾聽身體、學習營養指南

對於傾聽身體,有幾個建議,例如:

自己是餓還是飽?吃這種食物讓我的身體感覺如何?我喜歡這種感覺嗎?我若總是以這種方式進食會感覺如何?我喜歡這種感覺嗎,會想再次有這種感覺嗎?我的體力發生變化了嗎?

對於吃零食,建議用與食物合作的技能,也就是要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例如如果一整天吃巧克力,那在一天結束時,很可能會有噁心、沉重、遲鈍等身體反應

問題是,你還想繼續這種感覺嗎?其實如果你聽從自己的身體,就不會喜歡這種飲食方式。當知道自己可以再次吃到這種食物(例如巧克力)時,你不用吃很多就會滿足了

大部分食物選擇對於身體有益的,另外可以留一小部分滿足口腹之慾

以及提到食物的合作權利法案,例如

1.你有權不帶偏見或自欺欺人地品嚐食物 2.你有權毫無歉意地享用第二份食物

3.你有權尊重自己的飽足感,即使這意味著要對甜點,或第二份端上來的食物,乾脆利落地說「不用了,謝謝」4.你有權堅持自己最初的否定回答,即使被詢問很多遍,你只需冷靜禮貌地重複:「不用了,真的很感謝」

5.通過過度飲食來取悅某人,不是你的責任,即使他花了很長時間準備這頓飯

6.你有權吃南瓜餅或吃麥片,不用管別人的閒言碎語和白眼

記住,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真正的情感和身體感受

⬛心得-錯過的喜悅

看到這邊的時候,也讓我覺得滿感動的,在生活中大家的飲食原則總是有所不同,且大家各有不同的目標,而上面的方法,讓我在面對食物的時候,對於身心都有更多覺察

有時面對一些食物的時候,可能會讓我覺得很有壓力,尤其是在餐廳的時候,有些餐廳會有營養成分標示,我覺得有這樣設計很好,讓人知道熱量、糖、鹽等資訊,我自己平常也有看標示的習慣,但有些餐廳就沒有這些標示,我不知道食物裡面的熱量和含糖量有多少

所以只要甜點或含糖飲料,我都會感到非常有壓力,因此我會選擇不吃,因為我發現吃完之後,總是感覺壓力更大,而有些食物則是因為不知道含糖量多少(例如麵包可能吃起來不甜,但實際上含糖量很多),這時我也會避免,因為不論吃起來如何,我都發現吃起來和吃完後讓我壓力很大,其中很多也並非我需要或喜歡吃的,那這時候真的就別吃吧

但這時候可能就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有些人,會覺得難得來到某某某餐廳,為什麼不吃某些食物,會不會很可惜? 但我覺得可以拋棄這種觀念,世界上的體驗多到完全體驗不完,就以Youtube為例子,Youtube上的影片多到看不盡,但有必要因為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影片而感到羞愧嗎?

不會呀,每年推陳出新的影片,真的非常多,我們可以擁抱所謂錯過的喜悅(JOMO),同樣的概念,用到飲食上,珍惜好對己身心有利的食物,有些食物沒有吃到也沒有關係,更何況這食物對於身心帶來什麼? 如果是更多壓力或疲累,那為何要吃?

而有關於純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物,可參考八二法則,吃健康食物佔八成,純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物佔兩成,可以用熱量或時間去計算,我認為可以進行個人情況調整,例如85/15、90/10等,然後搭配正念飲食的作法,每次吃零食時就專心進食觀察自己身心當下和吃之後感受等,有些飲食在上一次吃的時候或吃完後,覺得壓力、疲倦、想睡,下次遇到時候就可以思考是否要吃,而選擇不吃它或是只吃一兩口

例如我以前曾有過零食吃很多,結果當天精神很差,不只會影響到寫功課或寫文章,也會影響其他休閒活動(例如看動漫)的體驗過程,最近吃用正念吃零食餅乾,裡面有四片,大概吃一兩片就滿足,之後吃口味也變淡,剩下的不用吃完,用橡皮綁起來之後再吃,有些一吃就停不下的,下就不敢吃了,避免打開第一包

⬛心得-尊重飽足感

書中提醒我們可以尊重飽足感拒絕,我認為這個概念不錯,起初他人可能會覺得不太習慣,但當拒絕較多次之後,也就逐漸建立原則,之後在共同用餐的時候,也會有比較多相互理解和尊重,對方也比較習慣了,也可以從中建立飲食習慣讓自己更健康

例如我有朋友就到餐廳點餐時就會說白飯減量、或是有朋友到速食店時會炸雞去皮吃和點沙拉、有朋友過八點之後不進食、我吃餐廳也會請店家不加買乃滋或醬油等醬汁等等

同樣的在吃到飽餐廳的時候,也是如此,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在吃到飽裡面吃多就是賺回本,鼓勵小孩吃多一點,但如果自己已經飽了,就沒有必要用過度飲食去取悅他人,如同書中提到的,這不是我們的責任,而且吃完之後很撐也很不健康,對於身心真的不好

有時候到老家也是,有人可能會在餐後還要給食物,例如以我的經驗裡,有親戚常常會一次用很多水果,以前小時候不知道水果份量,結果就一直吃,但現在知道吃水果有上限,況且正餐後有些水果(例如蘋果和芭樂)其實脹的,吃完很撐會導致身心狀態和後續活動都受到影響,而是可以多多聆聽飽足感,吃完很飽了就停下,或是如果真的要吃得話,正餐澱粉就少吃些吧

可能會遇到「你以前」的綁架,例如你以前都會吃很多呀,怎麼現在吃不多了? 你以前都會吃某某,怎麼現在不吃了? 不過,人是會改變的,沒有什麼是一定如此的,自己的飽足感只有自己知道,想少吃一些或拒絕某食物,都這是我們的自由

如果依照所謂的「你以前」的邏輯來看的話,那是不是因為我以前不會打報告,所以我現在也不會打報告;是不是因為我以前不會寫字,所以現在也就不會寫字;是不是因為我以前不會講話,所以現在也不會講話。以上就很不符合邏輯,所以人是能改變的,以前和現在有不同飲食方式,是正常的

這也讓我想到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要區分一個課題是誰的課題,判斷方式是「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吃東西身體承受後果是自己,因此這是我的課題,試著不讓他人介入自己課題,活出自身飲食生活

以上觀念提供大家參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聊聊12年前的世界末日的回憶

玩懷舊遊戲,完成小時候的夢想

冬天的那些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