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社论吁改革成为传声筒 经济上的”枫桥经验“成为“基层专治”
北京—— 大陆商业财经媒体《财新》日前发出一篇题为“《改革亟须新突破》”为标题的社论。社论说,一些地方有些官员干预过多,失去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动力的精神。面对中国社会的重重挑战,人民期待能有像十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那样的重大新突破。这篇社论即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予以极高评价,包括客观评价了当下中国经济形势走势,对于疫情过后,经济出现逆转直下也浅显指出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不过,该社论暗批时下中国地方部分官员在“改革”上空喊口号,并不能够真正做出新的动作,社论指出“「有些官员口称的『改革』,其实与决定精神背道而驰。曾几何时,收缩性政策频出。尤其是三年疫情中,微观干预过多,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严重,市场主体苦不堪言。正面改革是改革,纠正错误同样是改革。市场主体迫切盼望一些部门与地方政府能够尽快拨乱反正。」”被指对于“出口、投资、消费”原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在外资纷纷撤离,官方确空喊口号的现象所指。时下,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均收入在疫情过后迅速减少,导致一些具备实体投资的领域纷纷不见大型投资机构主动投资,另据消息指一些国际大型风险投资机构也是逐渐减少中国境内实体项目投资数量。
地方矛盾不上交,地方苦果自己吃
此前。路透社报道,中国房企碧桂园疑似被中国平安欲收购,路透社在文章中称“要求碧桂园流动性问题要在本地解决”,很显然这是地方企业出问题,地方自己去解决。在社交媒体推特(x)上,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财经博主”洋同学的宏观笔记“发文称”地方矛盾不上交,那就苦一苦人民企业家“
此外,尽管加强了对于民营企业的优化力度,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却是“靠政策吃饭,薅政策的羊毛”。诸如在河北省一些地级市的工商联成天“开大会、办小会”无法得到过多的有效政策。这一现象正是指这篇社论所提内容。
疑似吹捧“李克强经济学”观点,借此经济复苏并得到改变
社论在中段位置展现出,前任政府的“简政放权、发挥市场的调解作用”这与当下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大为不同。在出口和外贸双重压力下,单一的市场调解看不见换来的是“计划经济”缩影。宏观调控和微观收缩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两个重要的推动力,这就如同天平一样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这篇社论也是给当下中国市场经济敲响了警钟。
“敢言”媒体?为何财新发出如此社论?
消息指,财新媒体所属创办人在中国国内财经界份量不小,时常对时政发出不同的声音。据记者观察,财新传媒在2021年10月下旬就被处置过一次。根据中国网信办公布的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财新》惨遭剔除。《财新》的做法显然是对于党内改革派做出一些传声筒的作用,前总理李克强在位时,财新媒体的订阅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当今年三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李克强卸任总理后,该媒体的订阅量持续上涨。
也有观点认为,当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达成的是一个比较平衡的妥协。中国强化市场经济时,也没放弃集体领导模式。
此外,社论还指出“当年除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国国务院也推出一脉相承有关公平竞争、产权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其他政策文件。近十年推行的〝放管服〞,也就是简政放权并优化网路政府服务等也有显著成效。但在这改革路上,特别是三年的疫情期间,有些官员〝微观干预过多,一刀切、层层加码现象严重,市场主体苦不堪言。”间接借用李克强那句“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的名言来说明时局。
由于《财新》采取付费阅读制度,在其官网公开展示页面也只是刊出部分“春秋笔法”字段。作为一家民营传媒机构,党内改革派借此通过其进行传声作用,也是难得一见。对于那些善于示好的官方渠道媒体”,像微信公众号“靖海侯、侠客岛、政事堂”这样的所谓“自媒体”来说,中共宣传部门还是对于这类派系鲜明的”自媒体机构“,时常无从下手。
经历过三年疫情,民众对于中国能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保留态度。虽然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但还是无法抵消人们的疑惑,社会面的预期与信心也因此持续低迷。现实中的失业和工资发不出,成为人们对待政策最为现实的考量。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