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二)鏈上聲譽與反網絡效應

豆泥
·
(修改过)
·
IPFS
·
過去人們因為工具而來,因為社群留下;未來人們因社群而來,因為工具留下。

EP.65 「StaaS」feat.豆泥_『假勇鐵甲蛹,真瘋大針蜂。』

Podcast 連結


上週在引書店的 Podcast 討論 StaaS (Status as a Service,社會地位即服務)這篇 2019 年老文章。我用這篇文章推測 2022 年 web3 世界的 NFT 項目可能會怎麼移動。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 by Eugene Wei

作者 Eugene Wei 引用了一段 Chris Dixon 講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人們因為工具而來,因為社群留下。」

這句話是描述任何有社群服務的軟體,都要窮盡洪荒之力研究如何讓使用者走不開,如亞馬遜、臉書、微信。畢竟人類是追求社會地位的猴子,每隻聰明猴都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賽道。


但 NFT (或說 web3)反轉了社群生成的方式。

「人們因社群而來,因為工具留下。」

人們需要社群,因為社群有工具性,人本來就很容易將他人工具化。首先,一切 web3 資訊混沌不明又推陳出新,資訊落差導致「資訊套利」綁定「社群紅利」成為可能(想想 alpha、想想白名單、想想拉砸盤、想想土狗礦衝浪者);再來,web3 讓使用者得以實時獲利,隨時出場。使用者想要存活必須聚眾滋事,新社群因此誕生。這是軟體與人類揉雜而成的新生期。

注意,前面這段沒有討論任何新創業項目的「工具性功能」,可能是因為這個世界太新,社群紅利在短期內遠大於工具紅利。


反網絡效應

而新社群在今年一個個變成 DAO,即使如神聖羅馬帝國一樣,這些 DAO,既不去中心化,也不自動化。接下來非常有可能面臨一種窘境,就是反網絡效應,而這其實早已悄悄發生。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典,網絡效應意指「產品因使用者的數量增加而其價值亦隨之增加的效應」。因此反網絡效應可以倒過來看,「產品因使用者減少,價值呈等比級數下降。」

StaaS 說網絡效應讓社群平台獲得巨大的優勢,但發展的終點不是 S 型曲線的趨緩高原期,而是鐘型曲線,快速衰亡,該文章舉了許多案例。

When a social network loses heat before it has built utility, the fall can come as quickly as the rise.

許多 NFT 專案是沒有「Utility 實用性」的,所以反網絡效應將會快速到來。一個簡單的案例,「白名單(White List)」。許多常見的 NFT 項目想要快速製造社群,經典方式是打造「邀請遊戲」,只要邀請夠多的人,玩家就能升級,進入白名單,獲得購買優先權或是折扣。可以把這種手法看成新型態的廣告行銷。

但是,因邀請而來的朋友,若無社群黏性、無實用性、無娛樂性支撐,將會快速流失。許多區塊鏈專案有強悍但無趣的實用性,而使使用者留下,但以 NFT 為主的 PFP 項目通常沒有。

那 NFT 的價值展現,該何去何從呢?只有社群。


鏈上聲譽

鏈上聲譽意為,藉由錢包活動的所有紀錄,包含購買 NFT、紀錄、買賣,留言等等,綜合評價出一個人的社群地位。

「NFT 即媒介」的新興玩法,讓「社群」「工具」「價格」三者快速聯動,典型的 PFP (Profile Picture:肖像畫式的 NFT 專案,如無聊猿 Bored Ape Yacht Club)專案串連「社群+價格」;平台方發行的 NFT 串連「社群+工具」,如 Matters 發行的 Traveloggers 小外星人們;同質化的 IDO(首次去中心化發行上市) 發幣讓「工具+價格」綁在一起。

因此缺乏工具服務的 NFT 社群,將必然轉往「鏈上聲譽」。怎麼樣的聲譽機制,會讓人覺得使用者是大佬呢?是 NFT、使用行為數據化、還是錢包的錢錢呢?這又是一場社群遊戲。

人類傾向於不將金錢等值於社群地位,這點在 StaaS 有完整說明,Eugene 甚至認為,社群地位將很難兌換為現金,社群地位需要另一套 proof of work,證明你很厲害。

如果是真實社會,衣著、談吐、口音成為社會遊戲;如果是社群平台,臉書、Twitter 的藍勾勾讓中心控制的聲譽成為統一標準;而 web3 世界可就繽紛了,PFP 支持者認同無聊猴、The Sandbox 支持者認同大地主、Tezos 藝術收藏者認同持有 Reas 的畫作...每一個賽道都有自主形成的評價系統。

鏈上聲譽將是有機生成的社群遊戲。

我認為任何試圖將鏈上聲譽拴成統一標準的嘗試,都將在 web3 世界失敗。只有將「特定」社群遊戲規則與競爭介面打造得最直覺的服務,能脫穎而出,而我猜這也是 PFP 項目方需要去思考的現狀。

不然社群就會離你而去。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設計,我猜對的機率比躑硬幣還低,其他閒聊或機鋒,歡迎收聽引書店的 Podcast 。

除此之外,延伸閱讀:

  1. A Novel Framework for Reputation-Based Systems from a16z
  2. Decentralized Identity: Your Reputation Travels With You from a16z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主世界:雲端封建時代的安那其法則》中文版譯序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