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理科假文青
·
·
IPFS
掌握底層邏輯,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方向。Mastering the underlying logic allows us to find a constant direction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回想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為什麼我們總是被某些話語「說服」,卻很少停下來問:那真的符合事實嗎?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的作者劉潤,是中國知名的商業顧問與企業家,曾任微軟(中國)的戰略合作總監,並為騰訊、百度等多家大型企業提供專業諮詢服務。

提到劉潤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我自己是在《商業周刊》跟其他媒體平台上常看到他的文章。

一直對這本《底層邏輯》充滿好奇,加上作者是劉潤,索性決定花一個禮拜抽空看完。不得不說,這本書不僅充滿實用的人生智慧,也呈現當前中國年輕人「狼性」與「內卷」的文化現象。

書中探討了個人在生活、職場以及商業世界中,如何洞察事物背後的運作邏輯。它探討了事實觀點立場信仰之間的關係,並揭露思維中常見的陷阱,提供清晰的實踐指導,教你如何在創業、人脈拓展以及管理中發揮十倍效能。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引導我們改變思維方式,學會辨識那些隱藏在生活、職場和商業世界背後的基本運作邏輯。作者劉潤提出了一個很關鍵公式:

💡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環境變數是指我們身處的情境或外部條件,它們是多變的,比如對象、時間、地點、背景文化等。而底層邏輯才是事物運作的核心原則,不管情境怎麼變化,這些原則是穩定不變的。掌握了底層邏輯,我們就能在各種情境下,快速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每次都要從頭摸索。

最後,作者透過故事與生動的比喻,把原本看似複雜的概念講得簡單易懂,引導我們從表象看穿事物的本質。讀到其中幾段內容時,真的有種「被點醒」的感覺,下面特別挑三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來跟大家分享。

從事實到信仰:如何辨識「注射器效應」中的思維陷阱

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某些觀點,其實並非我們的「觀點」,而是別人「注射」進來的?

這章節作者用「注射器」來比喻在我們的生活中,面對所有大大小小的資訊、觀點與決策,而這其中,思維迷霧常讓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作者用一個很棒的比喻來帶出這一連串的觀點,想像一下,你參加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比賽。開始時,你站在正方,信誓旦旦地為立場辯護,甚至說得自己都相信了。然而,裁判突然喊道:「交換立場!」幾秒鐘後,你又能熱烈地為反方辯護,彷彿真心相信自己新的論點。

這時,問題來了:你真正相信的到底是什麼?這正是區分事實觀點立場信仰的第一步。

  • 事實:是獨立於人的客觀存在,例如「今天氣溫30度」。

  • 觀點:是你對事實的看法,例如「今天很熱」。

  • 立場:是受利益或位置影響的觀點,例如「為了贊成冷氣補助,我必須強調今天很熱」。

  • 信仰:是深植於心的價值與信念,無法輕易被改變。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為什麼」這個詞的危險性。這是所有問題中最深刻的,但也最具迷惑性的問題

作者舉例,當有人問你:「為什麼吃韭菜可以治癌症?」多數人聽到這種話,第一反應是:「是啊,為什麼呢?」當這個問題在你腦中盤旋時,「韭菜治癌」這個觀點就已經植入你的腦中。

再換一種更可怕的問法,「為什麼我的產品是業內最好的,消費者還是不買?」,這句話暗藏了一個不需質疑的前提:「我的產品是最好的。」但事實呢?也許你的產品根本稱不上「最好」,至少不是消費者心中的「最好」。

💡「為什麼」這個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強大的思維操控力。

再思考另一個說法,「為什麼市場上優秀的員工這麼少?」這個問題隱含了「優秀員工少」的假設,卻忽略了事實可能是你的公司無法吸引或支付優秀員工。

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容易在不自覺中,就被「為什麼+觀點」這種句型所影響?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僅可能讓我們陷入偏見,還可能讓我們錯失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與答案。

而作者也提醒我們要如何破除這種注射器效應,在面對「為什麼」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

  1. 這是事實,還是觀點?

  2. 這個觀點是否已經影響了我的判斷?

  3. 我能否找到真正的事實,而非只是為觀點找理由?

最後,但當我們能分辨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並警惕「注射器效應」的影響時,才可能在這個充滿假訊息的世界中,擁有真正的思維自由。

辯論的藝術:如何影響觀眾、展現急智與看透本質

辯論一直是個有趣的話題。在職場中,你或許遇過那種在會議中既能輕鬆說服他人,又能成功讓老闆接受自己觀點的人。這是一門我自己也還在摸索與學習的表達藝術。

而這本書以有系統的邏輯,從三個核心角度深入探討:辯論的目的、關鍵要素與核心競爭力

作者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從一場激烈的辯論賽中,悟出一個道理:辯論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手,而是說服觀眾

因為對手永遠站在你的對立面,他可以輸,但不會接受你的觀點。你應該將他的言論當作素材,借此為自己的論點加分,進一步影響觀眾的看法。

這影響不必直接改變他們的觀點,而是先改變他們對你的態度。人們不會接受被強迫灌輸的理念,只有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他們才可能採納你的觀點。

那麼辯論真正的暗黑祕密是什麼?作者認為是:掌握重新定義的技巧。

💡 重新定義不是偷換概念,而是以更高維度的視角解構對手的觀點。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在一次辯論的主題是以「人性本善」為核心展開論述,舉例英雄救人於危難,甚至犧牲自己。

作者運用重新定義的技巧,將「善」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層次進行探討。他引導觀眾思考:如果這個行為犧牲了更大的利益,像是為了救一個人,但卻犧牲了更多人,那麼這種行為只是披著善的外衣的「惡」。

讀到這裡,我第一次對說話技巧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種通過概念轉換的方式,不僅能讓你的論述更具說服力,還能吸引觀眾深入思考。

💡 辯論的真諦,不是爭出對錯,而是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透明與深刻。

人脈的本質:從互利關係到人生轉變的思考

原本我以為的人脈是盡可能與各路賢達建立良好關係。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對人脈的理解有了全新的啟發。

書中提到,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對於人脈的定義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即「10-30-60」法則。根據這一理論,一個人在一生中能夠建立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 10:在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時,真正能夠借錢或提供實質支持的人數不會超過 10 個。這些人通常是你最親近的朋友或家人。

  • 30:這一層次包括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聯繫的朋友和同事,這些人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幫助,但不一定是最親密的關係。

  • 60:這些人是你生活中的一般社交圈,包括熟悉但不常聯絡的人。他們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訊息或建議,但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 建立人脈的關鍵在於創造價值。

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與平等交換。你能為他人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能結識什麼樣的人。換句話說,那些你能幫助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這點也是我從很多知識網紅身上學到的道理,當你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價值,並把這些價值分享出去時,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而人脈的品質也會因此提高。

💡 人脈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輸出自己的價值。

所以,不要急著尋找「對你有幫助」的人,而是問問自己:你能幫助誰?

後記:變與不變的智慧

整本書讀完,有很多章節都相當精彩,像是領導力或是職場挑戰等,作者都展現了他獨到的見解。

對我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場思維的啟蒙與自我認知的挑戰。書中反覆提到的「變與不變」,其實是在問我們: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本質?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是否真的抓住了自己的底牌?面對選擇時,我們能分清哪些是短暫的幻象,哪些是永恆的規則嗎?這正是書中想傳達的核心——看清底層規則,才能從容應對變局

最後,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我會選:信任是最大的隱形資產,稀缺性是生存的關鍵,願景是團隊的核心基石。希望這些觀念也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與大家共勉之。

#閱讀筆記 #B10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