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僧人心態

理科假文青
·
·
IPFS
專注根本,活在當下。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 僧人心態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代,我們似乎都在追求更多、更好、更快,卻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內在平靜。你是否曾感到迷失、焦慮或缺乏生活方向?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 傑 ‧ 謝帝(Jay Shetty)出生於英國印度裔家庭,是一名倫敦商學院的高材生,在 23 歲時選擇放棄商業生涯,前往印度成為一名僧侶。在寺院生活三年後,回到現代社會,致力於將古老的僧侶智慧轉化為現代人可以理解和運用的生活智慧。這本書正是他將東方智慧與現代生活完美結合的心得。

目前他是一位知名 Youtuber,有自己的 Podcast 與社群媒體擁超過 3850 萬的粉絲追蹤。在他的 400 多支影片中,很多靈感都來自於他在僧侶修行的這段經歷,除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生命觀,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這本書傳遞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專注根本,活在當下

💡 僧侶就是一個時時刻刻用心活在當下的人。
   A monk is someone who li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with mindful awareness.

整本書本質上是一本將古老僧侶智慧轉化為現代生活指南的作品。作者巧妙地將東方的靈性智慧與西方的心理學知識結合,創造出一套實用的生活哲學。書中涵蓋了放下自我認同處理負面情緒克服恐懼尋找人生目標建立良好習慣控制心智放下我執培養感恩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服務他人等主題。

以下快速提些書中講述的幾個重要觀念:

  • 放下我執:透過放下對身份認同、物質和成就的執著,我們可以減少生活中的焦慮和壓力,並獲得更多的內在自由。

  • 克服負面情緒:書中詳細說明了如何辨識和克服負面情緒,例如抱怨、批判和恐懼,並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像是呼吸練習、觀想和抽離訓練,幫助我們從這些情緒的掌控中解脫出來。透過練習活在當下,我們可以擺脫對過去的後悔和對未來的擔憂,更充分地體驗和享受每一個時刻。

  • 活在當下:書中強調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專注於單一任務、建立規律的例行活動,以及時刻覺察當下的感受和想法。

  • 培養感恩之心:書中提供了多種培養感恩心態的方法,例如寫感恩日記、時時感恩、感恩的觀想,以及透過服務他人來體驗感恩。感恩可以讓我們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提升幸福感,並改善人際關係。

  • 服務他人:我們應該透過服務他人來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因為服務可以讓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擴展視野、強化慈悲心,並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靜心練習:書中介紹了三種靜心練習:呼吸練習、觀想和唱誦,並提供詳細的步驟指導讀者進行練習。靜心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身心狀態、提升專注力和覺察力,並獲得內在的平靜和力量。

書中也提到了許多實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靜坐呼吸練習觀想感恩日記,來幫助讀者實踐這些觀念,進而過上更平靜、更有意義的生活。

這些方法也正是我今年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從閱讀他人經驗到嘗試養成新習慣,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多接觸這類的相關知識,也會加強自己在這塊執行的決心。

本書引導讀者如何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培養僧人心態,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快樂。以下就幾個較有共鳴的心得做分享。

25/75 比例原則:與讓你變好的人相處

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原則:將 75% 的時間投入在能夠提升你的人身上,遠離那些容易讓你陷入負面情緒的人。這個原則不是關於排斥,而是關於明智的選擇和成長。

💡 不要只是與你喜愛的人相處,要跟他們一起成長。
   Don’t just spend time with people you like — grow together with them.

回想我們生活周遭是不是都有類似的經驗,一些常抱怨的人,如果只是單方面的一種情緒抒發,那麼我們也就不必強行提供解決辦法。

作者特別指出了 7 種負面人格類型:抱怨者、唱反調者、憤世嫉俗者、批判者、指揮者、競爭者和控制者。書中帶領我們認識這些類型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不同的人際關係。

將 75% 以上的時間用在與那些能提升你的人一起,遠離可能拖累你的人。友誼不僅是相互陪伴,更應成為彼此成長的催化劑。與其單純享受相處的愉快,不如與好友一同學習、參加課程或讀書會,將關係升華為共同成長的旅程。

從恐懼到意義:找到內心平靜的路徑

恐懼常讓我們預期未來的悲慘結局,並將自己囚禁在無止境的想像中。羅馬斯多噶哲學家塞內卡曾說:「我們的恐懼遠多於實際的危險,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也多於現實生活裡的苦。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換個更直白的方式說,回想一下,我們所擔心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嚇自己比較多,有一種很貼切的說法是,你所擔心的十件事,有九件事情根本不會發生

回顧這些年,我自己是將心態調整為,我們應該專注於我們能夠掌握的事情,而不是去擔心那些我們所不能掌握的事情,因為那些你不能掌握的事情,你擔心了也沒用不是嗎?

所以,面對恐懼,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害怕失去什麼?

💡 觀想雖然無法改變你的生活,但會改變你看事物的方式。
   Visualization may not change your life, but it will change how you see things.

當我們能在恐懼時刻保持覺察,並開始管理急性壓力,就能打破這種無止盡的負面思維循環。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呼吸調節法。這種方法能幫助切斷恐懼的循環,也是我最近讀過的許多心理學類書籍都推薦的技巧之一。

所謂呼吸調節法,就是透過以下步驟,讓身心同步並恢復平靜:

  1. 慢慢吸氣,數到四。

  2. 憋氣,數到四。

  3. 呼氣,至少數到四。

  4. 重複練習,直到心跳緩慢為止。

靜心練習不僅能中止恐慌,還能幫助我們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書中,作者還有教另一種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很值得記錄並學習,就是所謂的「專注與能量提升:頭顱發光法(Kapalabhati)

第一次聽到這種方法還蠻有趣的,照著做真得有種瞬間腦部思緒清醒的效果:

  1. 用鼻子吸氣,數到四。

  2. 用鼻子快速且強力呼氣,感覺像引擎運轉。

  3. 重複10次,感受能量提升。

最後,呼吸練習不僅限於特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一種隨時可用的工具。無論在會議前、簡報前,或是日常生活中感到緊張時,呼吸都能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穩定與力量。

感恩:最強大的內心療癒劑

作者在修行的過程中,深刻體悟到「感恩」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僧人每天從感恩開始,無論是對大地、陽光、空氣,還是其他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他們都心存敬意。

書中引用一個科學研究,證實了感恩的實際好處,科學家要求兩組人每天寫日記:

  • 第一組:記錄令他們感恩的事物。

  • 第二組:記錄讓他們煩惱或惱怒的事情。

結果顯示,第一組的人感到壓力較低、情緒更穩定。這說明感恩能引導我們更積極地看待生活,而我是覺得常保有感恩的人比較會自我覺察。

💡 當你心懷感恩,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這種幸福感變成習慣。
   When you are grateful, your brain releases dopamine, turning this sense of happiness into a habit.

分享一下我的作法,每天藉由一張照片與簡短的心情分享,來記錄當天的生活要事,可以是瑣碎的日常或是值得感恩的事情,當然,也可以是情緒抒發。這作法是我改良先前讀過書籍所學,與作者在書中推薦的感恩筆記很像。

每天晚上花五分鐘,寫下你感激的三件事,不論大小,只需專注令你感激的點滴。試試這個小實驗:

  1. 先記錄一週的睡眠情況。

  2. 接下來一週,每天寫感恩日記,並繼續記錄睡眠狀況。

  3. 比較前後變化,感受內心的改變。

當你專注於感恩時,負面情緒將無法佔據心靈空間。正如神經科學家 Alex Korb 所言:「當你心懷感恩,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這種幸福感變成習慣。隨著感恩的持續,大腦會主動尋找更多值得感恩的事物,形成良性循環。

透過靜心與死亡反思,找到生活的真諦

這裡又要先提到一個科學研究證實,持續的負面情緒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增加,影響海馬迴功能,進而損害我們的記憶力和免疫系統。通過靜心練習,我們可以有效管理這些負面情緒,提升身心健康。

靜心是探索內心世界的一個強大工具,它能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控制的平衡,進而找到生活的節奏與靈活性。作者介紹了一套獨特的「三合一靜心練習」,這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套方法可以說是前面介紹呼吸調節法的延伸,整套「三合一靜心練習」是透過結合呼吸練習、觀想與唱誦,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衡。與先前閱讀的這本《10分鐘入禪休息法》所提倡的方法很相似,目的都是在讓自己慢下來與專注。

如何進行三合一靜心練習:

  1. 舒適的姿勢:選擇坐在椅子或墊子上,甚至躺下,讓身體處於最放鬆的狀態。

  2. 閉眼並集中注意:閉上眼睛,視線下垂,將覺知集中於平靜、平衡、自在、寂定與平和上。雜念是自然現象,當它們出現時,輕柔地將注意力拉回到這些狀態上。

  3. 調整姿勢:讓自己的身體感到舒適、放鬆。輕輕地轉動肩膀,伸展脖部,找到一個讓自己放鬆的空間。

  4. 呼吸觀察:覺察自然的呼吸模式,鼻子吸氣,嘴巴呼氣。

  5. 深呼吸練習:吸氣時數到1、2、3、4,呼氣時也數到1、2、3、4,保持吸氣與呼氣的時間一致,讓身體達到協調的感覺。

  6. 持續練習:這個動作可以練習五分鐘。設置一個音調悅耳的計時器,提醒你何時結束。

  7. 感恩與釋放:在每次練習中,問自己:「今天我要感謝什麼?」吸入感恩的情感,吐出所有的負面能量。

💡 靜心能幫助你找到下一個要邁出的舞步。 
   Meditation helps you find the next step to take.

最後,提一下關於「死亡靜心」,他是一種反思生命的方式,幫助我們從宏觀的視角回顧整個生命。每當你質疑是否要做某件事,無論是重大改變,還是學習新技能,或者計劃一場旅行,不妨試試死亡靜心。下面就快速帶過死亡靜心的步驟:

  1. 回顧過去:想像自己已經去世,並從朋友和家人如何在葬禮上追憶你的角度,思考你對他們的影響。反思自己希望留下什麼樣的影響,並激勵自己在今天就付諸行動。

  2. 面對不可避免的事件:觀想那些生命中的不可避免事件,這些事件如何教會你人生的課題。想像自己已經年過八十、九十,站在生命的終點,問問未來的自己:

    • 我希望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 我希望經歷了哪些珍貴的經驗?

    • 我後悔沒能更關注哪些人、事、物?

    • 我希望學會哪些技能?

    • 我希望能從哪些事物中抽離?

透過這些靜心練習,我們不僅能管理情緒,更能重新掌握人生方向,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力量。

後記:找尋找內心的平靜

人生是一段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我們在途中不斷學習、成長、付出。讀完這本書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放下我執」的概念——這是一種深層的內在轉變。

當我們學會放下對身份認同、物質與成就的執著,轉而專注於內在成長,擺脫人際焦慮,就能真正活在當下。

💡 真正的改變不在於改變外在環境,而在於轉變內在心態。

今年讀了許多關於冥想、禪修的書籍。在這個快速又紛擾的世界裡,要不受外在影響真的是困難。2025 給自己訂一個目標:透過呼吸調節法來練習冥想,與自己進行更深層的對話。

最後,當我們以僧人的心態面對生活時,真正的改變始於內心的寧靜,而這份寧靜源自對自己與他人的理解與接納。與大家共勉之。

#閱讀筆記 #B10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