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設想可從小處做起
為人設想可以從舉手之勞開始循序漸進,並且不一定是為對方做甚麼,因為不輕易介入別人的事也可算是為人設想的一種方式。不過,為人設想這種用心並非總會利人利己,而且有些為人設想的行為還是要付出一些微小的代價。可是我在付出時不太想強調自己在施恩,畢竟這種程度的為人設想對我來說比較像是自然的條件反射。
「假如人人都這樣做」的前提
雖然「假如人人都這樣做,便會怎樣怎樣」這種話有多適用,恐怕並非只看絕大部分相關人士的能力和意願,可是單是這兩個維度已經足以說明這種話並非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黃金定律,反而是需要針對個別情況作出具體分析後才能決定這種話到底有多適用。
「別替別人的情緒負責」在現實上的難處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給別人更好的選擇,但別替別人做決定
我要做的,就是「Be a choice giver, not a choice maker」,我愈是這樣在心中告誡自己,便愈不容易不自覺地把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相比之下,那些動不動就用「都是為你好」的名義逼使對方作出某些選擇的人,他們往往會慣性對對方作出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而不自知。
不論正負面情感都只是同樣的覺察
要做到平等地覺知各種正負面情感,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在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身體的同時順便感知自己的頭腦和內心。在感到正面時,我們依然可以先聚焦於自己當下的身體和外界的原始訊息,而還是可以在這些正面情感下更真實地活在當下,執着於這份好心情可能反而是本末倒置,放下這種執着或許能感到更美妙的平靜與安寧。
遠離負能量只能是最後的手段
自然的情緒都對應着潛意識傳遞給意識的重要訊息,真實和自然的情緒才是正能量,被人為扭曲的情緒才是負能量。所謂的正面情緒不一定導致正面行為,而所謂的負面情緒也不一定導致負面行為。一個人愈是需要經常遠離它們,這個人的精神力量便愈是脆弱,如果這個人連自身的那些負能量都慣性遠離的話,這就是徹頭徹尾的精神貧窮。
即使毫無優點和長處也無礙自我接納
即使現在的自己很沒用,這也只是至今為止的情況,而自己的未來還是可以在某程度上由自己來設計和創造(在盡量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未來的自己可能會有很多優點長處,也可能反而會有更多的缺點短處,但即使是後者也能發揮作為反面教材的價值,以及透過分享自己的失敗和汲取到的教訓對別人作出貢獻。
自我覺察可以是先用心感受再事後分析
只理性分析而不用心感受那份恐懼,我很可能要在很多年後才能有現在這個自我覺察,這樣我便會錯失一個更加瞭解自己的黃金機會;只用心感受而不理性分析的話,我嚴重懷疑我會被那份焦慮不安淹沒至接近失控的地步,因而真的對自己造成不容忽視的危險。所以我很慶幸自己有了數年的自我覺察的經驗,因此這次…
我如何覺察觀照自己內心的情緒及身體的感覺
在絕大多數非緊急狀況下,看待和處理強烈明顯情感的較好方式既不是衝動行事(全盤接受),又不是壓抑逃避(全盤否定),而是自我覺察(瞭解本質)。隨着我能就着更多其他的情感作出對應的想像,我將變得愈來愈能與自己的內心和諧共處,而不會繼續忽視自己深層的真實需要。
「我值不值得被愛」這個問題本身便不完整
「我值不值得被愛」對不少人來說似乎是一個頗為常見或常問的問題,可是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完整的,因為愛除了有着接受的對象外,還要有付出的一方,但這個問題卻只是指明前者而忽略後者。也就是說,比起問「我值不值得被愛」,我們還不如問「我值不值得被誰愛」,如此一來問題便變得具體實際多...
「討好還是我行我素」只是偽兩難
討好還是我行我素,看起來是不少人都會偶爾糾結的問題。一方面,討好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即使能做到可持續,這一生也恐怕會活得很苦很累;另一方面,我行我素往往很快便會開罪一部分人,即使是那些本來便和身邊大部分人都差不多的人,都難免會樹立一些敵人而不自知。
「從沒遇上不幸」已是一種大幸
當我們說自己很幸運時,往往是因為我們突然遇到一些小概率又/或是我們意料之外的好事,比如說彩券中大奬、本以為成功機會渺茫的面試卻被當場錄取,或是自己暗戀的對象主動向自己告白等,這時我們一般都會感到既驚喜又幸福;當我們說自己很不幸時,往往是因為我們突然遇到一些既是小概率又/或是我...
關係的本質是供需匹配
有不少人認為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我也在網上看了20多篇看起來還不錯的相關文章,可是又總感到用價值交換來概括關係的本質還是遺漏了一些重要的部分。我認為關係的本質比起價值交換,用供需匹配更為準確,但在解釋我如何理解兩者的不同前,我想先說說我是如何理解理想中的關係的。
因為無法接受失去,才會視之為理所當然
在理智上,我們都知道真正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其實只是少之又少(例如至少在科技有重大突破前所有人最後都會死亡),所以在頭腦上我們都明白懂得適時感恩到底有多重要。可是,在情感上,我們也得承認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把不少其實隨時都可以變幻無常的視為理所當然,而且我們在發現自己這種虛妄後也不一定能讓內心由衷地感恩。
結果為過程服務
很多人都認為,一般來說,過程都是為結果服務,即是說,之所以選擇經歷一段過程,是為了得到某個結果,所以即使自己再怎麼抗拒那段過程本身,只要最終能得到那個結果,那就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的看法卻正好相反—結果往往是為過程服務,即是說,之所以追求某個結果,是為了延續當前自己享受的過程,...
無條件的愛就是自然而然地做該做的事
最近嘗試把自己整體的能量層級提升至500(愛),因此也嘗試體驗一下無條件的愛是怎麼回事。我個人認為,達致無條件的愛這種境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嘗試維持以下5個要素: 1. 做該做的事 2. 自己想這樣做 3. 享受這樣做的過程 4.
在挫折中感到喜悅也是一種幸福
經歷 我一般有空時,都是去保齡球場A打保齡球的,而那裏只有在早上才能打得較為便宜,所以我一般都是在那段時間打打保齡球。但在約1個月前某天上午,因為突然有要事而錯過了A的優惠時間,因此我改為去下午也挺便宜,甚至比A的優惠時間更為便宜的保齡球場B打保齡球。
當資格論用到「極致」,「失敗者」便甚麼都「沒資格」
比方說一個身心健全的年經啃老族兼無業遊民甲,對於把資格論用到「極致」的乙來說,甲是沒資格活着的,因為乙會認為甲不但絲毫不回饋社會,更反而剝削理應被甲在各方面支援的父母,所以在乙眼中甲是不應存在的社會寄生蟲。那麼,甲是否不應該活着?對於乙來說絕非如此,因為乙會認為甲也沒資格放棄...
雙贏不一定對自己利大於弊,雙輸不一定對自己弊大於利
一般來說,比起雙輸,我們都更喜歡雙贏,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前者對我們利大於弊,而後者則對我們弊大於利。可是,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反而會基於自身利益作出相反的選擇,比如說是在以下情況: 1. 集團A的最大利益在於其領導地位,一旦它失去其領導地位,則其生存能力將不...
損失規避與偏見
試考慮以下例子(例子1): 1. 甲現時擁有80萬 2. 甲有唯一一次「賭博」機會 3. 如果成功,則甲能擁有高達400萬 4. 如果失敗,則甲只能擁有10萬 5. 成功機會高達90% 如果只考慮這些資訊,則無論怎麼考慮,都只能認為不參與這種「賭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