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再荒野化,作為回歸原始與無限發展的第三條路,是書中另一個關鍵詞。所謂荒野,是一種多物種的協商過程,其中包含漫長的演化關係層次,生態系統在現今世界運作的層次,以及當代制度設計的層次,對於複雜的生態系統,對於這種多層次的「野性」,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只能信任生命的動能,參與其間,隨時伺機動作。


文 | 黃瀚嶢(生態插畫工作者)

我始終相信,越普遍的道理,當在越日常之處尋獲。然而另一方面,越真實的日常現象,又理當是因時因地,因觀察者的不同視角,而呈現多元的樣態。能與多樣的現象共存,並仍清晰可述的道理,那大概就是真正具備當代意義的哲學了。

閱讀《重燃生之燼火》,最享受的地方,就是即便背景脈絡不同,過往的許多經驗,那些無法描述的直覺,與零碎的感觸,卻能被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流暢的論述與思辨所清晰捕捉。真的,一個經典的社區保育經驗就是一種槓桿,超越了尺度限制,透過向下著陸接地的展演與串連,以擴展的關係網絡為支點,朝某個理想的世界發出抬升的力矩;也真的,大自然怎會是脆弱的,怎會崩潰,只有在特定人類意義下,那些因緣和合的「小寫自然」,曇花一現的美好系統,才是真正無常,而該被無盡珍視與捍衛的——那也真的,不是監護人式的呵護,而是一種關係政治的拿捏,一種動態平衡的勉力保持——對於一個生態系統,就該是捍衛聖火般,全神貫注的崇敬態度,因為我們無法如修復藝術品般修復生態(「我們無法修復那製造了我們的」),而是要與多樣的生命同時小心翼翼地動作,才能讓系統自身運轉,乃至餘燼重燃。

另一方面,在臺灣集體意識中仍普遍存在的,「文明與荒野」的二元對立,如何加以拆解,莫席左也給予了明確的思辨過程。他犀利地點出,荒野的想像本身近乎一種卸責與逃避,正如知名生態學者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曾提出,「半個地球」應作為生態保留區,這彷彿意味另一半可以在預設著不斷突破的科技進展下,盡情發展資本主義式的文明社會。此類機械式的切分想像,應被各種在地發展出來的體制所取代,那些多元的「小寫自然」,就是對於「純淨荒野」幻象的突破,同時也是對於「有害的人為開發」,這另一重幻象的解構。

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圖源:wikipedia)

要復燃土地的火,本書給出的主要案例「韋科爾荒野生命」(Vercors Vie Sauvage)倡議行動中,包含三個概念:以群眾集資為手段、以非營利組織管理、以「自由演變」作為管理風格。其中最值得討論的,就是「自由演變」的概念,那並非回歸純淨荒野,而是在現地多元生命的政治協商中,讓土地重新展現活力,在多於人類的地方,找到非人類中心的,土地的內在「律則」,讓土地得以「再荒野化」。

再荒野化,作為回歸原始與無限發展的第三條路,是書中另一個關鍵詞。所謂荒野,是一種多物種的協商過程,其中包含漫長的演化關係層次,生態系統在現今世界運作的層次,以及當代制度設計的層次,對於複雜的生態系統,對於這種多層次的「野性」,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只能信任生命的動能,參與其間,隨時伺機動作。

普遍的農牧生產行為,其實就是參與野性最好的例子,我們借用了某些生物古遠的演化特性(例如產生種子的禾草),並以我們智人自身生理特性賦予技術,與之交纏,凹折並導流這些特質,使得彼此的馴化得以發生,變成文化。然而過度的目標導向,最大化的經濟操作,又將使得勞動本身與產品雙重貶值,理性看來顯然是即將導致淘汰與滅絕的不合宜體制。在當代,許多早已存在,或正被設計的生產模式,例如樸門農法、里山倡議、許許多多復振的原住民族生態智慧、各種多物種共榮的理念,正如野火一般開始燃燒。這就是再荒野化,就在我們身邊。

《重燃生之燼火》一書的許多概念,都延伸凝鍊自上一本書《生之奧義》,例如「創造性的火」,例如「人並非自然的牧者」,又例如「外交體制的政治圖景」。不過《奧義》一書也有許多內容,可以反過來作為《燼火》的延伸——假若讀者如我一般,先捧起《燼火》,在討論完保護區的概念之後,不妨回頭閱讀《奧義》,這團火,或許可以延燒至身體與心靈之內,如何與內在的野性共存,一樣是種「內在的外交體制」。而《奧義》中關於狼群、羊群、狗群與人群的細緻描述,也可作為生之燼火一個極好的田野案例。

莫席左的哲學著作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以「田野」啟動書寫,以情境帶入,而非純就概念思辨。然而在此卻需提醒讀者,本書中的案例,是屬於法國的情境,那是九成九都已被納入資本開發的歐洲,那是溫帶地區冰河孑遺的古老森林,那是以單一民族為主的區域。不加作為,才因而成為「積極的自由演變」,唯一的社區參與,就是環境教育,增加心靈的歸屬。但回到臺灣,這個多元族裔與複雜殖民歷史的地區,則應有自己的觀看脈絡。我們需要討論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反覆的殖民歷史,疊床架屋的法律制度,以及當代的全球市場的驅力,我們的「在地」不只是空間式的在地,而須仔細分辨真正的行動者的網絡,須仔細釐清何為臺灣案場的「內在律則」。

法國田野(來源:wikipedia)

以我較熟悉的臺東知本溼地為例,其生態系統中參與的力量同時來自於卑南族在地部落的文化動能,在地環境團體(以及其串連的各路團隊)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保育動能,也疊加了歷代尋求發展可能的管理單位各種意外的基礎建設部署,才促成了知本溼地的「內在律則」,風景中的植被演替、候鳥來去、河流吞吐、水族洄游,其背後都交織著各種作為與不作為,這些力量的持續捲動與協商,才是「積極自由演變」的關鍵。

儘管作者將幾個案例都賦予「劃時代」且「基進」的意義,但仔細想想,其內容不也就是臺灣許多團體在提倡的環境信託嗎?不也就是方興未艾的國土綠網政策,正努力串連的種種在地保育實驗嗎?我想此書最好的閱讀方法,並非讚嘆法國的先進,而應是與臺灣環境現場對讀,作者以其學養,把我們過去描述不清的某種生之動能,以哲學的語境闡釋清楚,進而,臺灣早就燃起的遍地烽火,即可藉由本書的概念,讓行動的路徑更加清晰。

我想這樣的閱讀,也才符合莫席左「文化戰爭」的呼籲,我們都不是孤軍迎戰環境問題,在法國、在臺灣的日常之中,各個社群有各自的戰場,各自的燼火,使之復燃,以各自的槓桿,挑動新的世界秩序。●(原文於2024-12-11在Openbook官網)

重燃生之燼火: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
Raviver les braises du vivant: Un front commun
作者: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譯者:林佑軒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

1983年生,是法國極受關注的新生代哲學家、作家。

他任教於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主要研究人類與生物的關係,特別是透過田野調查跟蹤野生生物。

莫席左已出版多部著作,如《在獸徑上》(暫譯,Sur la piste animale)、《生之奧義》、《重燃生之燼火》等,並曾獲政治生態學圖書獎(prix du livre d’écologie politique)、法蘭索瓦.索美文學獎(prix littéraire François Sommer)、法蘭西學術院賈克.拉夸獎(prix Jacques Lacroix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作為嶄新生命哲學的領銜人物,他的思想受到許多當代法國哲學家、評論家的肯認,特別是他對法國動物哲學的突破與貢獻。

在著作之外,莫席左也積極參與各種倡議活動,捍衛環境與自然生態,實踐他的哲學理念。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