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烏魚子霜淇淋,金湖村的海口故鄉夢,老牌製冰廠串連地方,讓水產之鄉發光

上下游新聞
·
·
IPFS
·
金湖村老牌製冰廠的第三代傳人曾家祐,每天看著濱海公路的重機族跟遊客來到口湖休息站,卻只有在高架橋下的超商吃飯休息,很少跨過台 17 線馬路進入到金湖村,這讓他非常疑惑,「明明金湖生產文蛤、蚵仔、白蝦各類水產,難道沒有辦法讓遊客走進來嗎?」為了讓遊客走進金湖,也為了翻轉金湖這個海口村落「好無聊」的形象,他決定從一支霜淇淋展開行動計畫。

台61 線穿越台灣西海岸,可俯瞰美景的高架路段,是重機族經常騎行的經典路線。與 61 線公路平行的是舊省道台 17 線,兩條公路在雲林口湖鄉短暫的重疊,各路旅人經常在高架橋下的便利超商暫歇。隔著馬路對面的金湖村,經常站著一位年輕人,從村子口觀察馬路對面的旅人。

他是金湖村老牌製冰廠的第三代傳人曾家祐,每天看著濱海公路的重機族跟遊客來到口湖休息站,卻只有在高架橋下的超商吃飯休息,很少跨過台 17 線馬路進入到金湖村,這讓他非常疑惑,「明明金湖生產文蛤、蚵仔、白蝦各類水產,難道沒有辦法讓遊客走進來嗎?」

為了讓遊客走進金湖,也為了翻轉金湖這個海口村落「好無聊」的形象,他決定從一支霜淇淋展開行動計畫。

從日本金箔冰淇淋啟發創意,獨創烏魚子霜淇淋

40 歲的曾家祐 14 年前回到家鄉接手製冰廠,家族也養殖烏魚、製作烏魚子,製作烏魚子霜淇淋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想法。某次日本旅遊時,吃到聞名天下的金箔抹茶霜淇淋,他好奇地打量那些撒在霜淇淋上面的金箔,得到結論是:「這些金箔根本沒有味道,完全只是裝飾用好看而已」。

他不斷地想,一支霜淇淋撒上金箔就顯得高端大氣奢華,「那有什麼稀罕?老家的烏魚子也是金(烏金),而且橘紅色更鮮豔,也更有風味」。回到口湖之後,他不斷地嘗試,「嗯,這個味道好像可以。」他找來很多親友嘗試過之後,大家一致認為可行,於是就展開老製冰廠的轉型計畫。

曾氏父子接力創新製冰老店與烏魚子產業,期許遊客深度感受口湖魅力。(攝影/林吉洋)

工業風製冰廠,改成甜品冰舖

曾家的新榮製冰廠原本在金湖村面鄰台 61 線路旁,去年移往更開闊的新址。曾家祐說,小時候樓下製冰賣冰,樓上是住家。就這樣收掉,街上又多一道拉上的鐵門,製冰廠其實還留著製冰設備跟充滿工業風的空間,若不活化實在很可惜。

曾家祐把製冰廠改建為冰舖,從賣水產保鮮的碎冰改為可以吃的冰品,特別主打結合金湖特產的烏魚子霜淇淋,還有烏魚子鳳梨酥等各種創意。

他說,「堅持在老家開店的理由,是希望讓更多人走進金湖」,而更務實的想法,是希望讓烏魚子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宴席或年菜食物,而是平日就能吃到的食材。

烏魚子霖淇淋店前身是製冰廠,店內保留原本的牆面跟製冰設備。(攝影/林吉洋)

烏魚子的故鄉,海風是美味關鍵秘密

雲林口湖鄉是全台灣最大的烏魚子產地,每年中秋之後,在這裡製作的烏魚子,佔去全台九成以上產量,市值超過百億元。對曾家祐來說,烏魚子就是故鄉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他說金湖村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凍到吱吱叫的童年」。

金湖的冬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曬滿烏魚子,由於烏魚卵十分貴重,一桌被竊就是幾萬元的損失,還要防止野貓來叼走,所以負責顧攤的工作就會落在小孩子身上。他小時候常常頂著東北季風,渾身凍到發抖,手指龜裂。然而也就是這股凜冽的東北風,才能淬鍊出烏魚子獨特的口感。

烏魚子有的來自野生捕撈,也有養殖,養殖範圍則遍布雲嘉南地區。但是不論捕撈或者養殖、甚至進口烏魚卵,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送來到口湖製作烏魚子,尤其以金湖村跟蚵寮村最為集中,而其中關鍵就在海風。

口湖鄉得天獨厚的氣候,讓日曬的烏魚子產生獨特風味,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攝影/林吉洋)

曾家祐解釋,烏魚子雖然可以全程烘乾,但是沒有香氣,一定要曬太陽,配合東北季風恰好的鹽分濕度,才能造就獨特口感。他形容,口湖鄉剛好位於台灣西海岸突出的肚臍眼,擁有乾冷爽朗無雨的冬天,最適合曬烏魚子。

曾家祐希望透過開冰店賣烏魚子霜淇淋,不只能活化烏魚子這個上百年的傳統老產業,更希望因此賦予金湖這個海口村落新的活力。而他的創新動力,更是受到父親的鼓勵,人稱為「烏魚伯」的曾煥佾。

烏魚伯:傳統產業不進則退,烏魚子產業必須創新

曾家祐的家族原本從事養鰻業,當年養鰻景氣正好,但是父親曾煥佾發現不論海上捕撈、養蚵、陸上養殖,幾乎所有水產業一上岸,都需要冰塊才能保鮮,於是 40 年前就擴充副業,開設製冰廠,從台南到台中都有客戶。

然後隨著陸上養殖烏魚的技術成熟,父親又在 30 年前將養鰻事業轉為養殖烏魚。曾煥佾說,極盛時期,不論海烏、養殖烏或者進口烏魚卵,口湖鄉的烏魚子年產量可達兩千噸,市值超過百億元。

曾經擔任雲林養殖協會理事長的曾煥佾說,烏魚子是非常封閉的產業,口湖是個小地方,做烏魚子生意的大戶彼此都認識,前一天晚上還同桌喝酒,轉個身就是翻臉不認的同行敵手,「所以大家都不讓彼此知道客戶在哪裡,不然前一腳你剛走,後一腳他就來殺價格(削價競爭)。」

將烏魚子融入四季,走出新路

曾煥佾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早在 20 年前就率先推出「烏魚伯」品牌,不只到台北推銷、甚至出國參加商展。當年他被同行嘲笑「瞎忙一場、浪費時間」,不過他把烏魚子賣到電商跟網路購物通路後,馬上引發同行跟進競爭。曾煥佾認為,「一個產業如果只是原地踏步,那就是退步。」

烏魚子一年只有三、四個月的商機,賣的東西品項又完全重疊,「一條烏魚子賣了一百年,還是在賣一樣東西。」缺乏產品多樣性,每當中秋一過,各家開始曬烏魚子,產業就陷入廝殺。

為了把餅作大,他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希望把烏魚子溶入四季,而不是只有年菜或宴席,他認為不斷創新,才能讓產業賦予新的生命。他研發烏魚子干貝醬、烏魚子肉粽甚至烏魚子鳳梨酥跟月餅,如今兒子把製冰廠再造成為烏魚子冰淇淋專賣店,也讓曾煥佾感到欣慰。

從製冰到造夢,曾家父子推動水產之鄉「鹹魚翻身」

曾家祐說製冰業最能理解水產行業的變化,養鰻業逐漸沒落,野生海烏越來越少,陸地烏魚養殖越來越困難,烏魚子生產八成以上必須仰賴進口烏魚卵。所幸這個產業仍然是口湖鄉的機會,只有口湖鄉得天獨厚的風土,才能讓烏魚子展現獨特的風味口感。

他認為有好的物產,更需要好的舞台,地方一起把餅作大,烏魚子產業才能繼續跟金湖村的水產事業相得益彰。曾爸爸講的更充滿哲理,他說,「踏進烏魚子這個產業,要不斷思考它的過去、還要看到未來,才能賦予產業新的生命力跟價值」。

曾爸爸更創了一句口號:「來口湖,就有口福」。他說烏魚子是金湖的品牌也是舞台,各店家都是表演者,冰店或者商圈協會只是開端,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把金湖的每店家一起帶上舞台,讓大家更願意來口湖品嘗養殖之鄉的物產魅力。

曾家祐把老家製冰廠改成烏魚子霖淇淋店,希望遊客走入村莊感受海口魅力。(攝影/林吉洋)

曾家從製冰到賣冰,從賣烏魚子到成立商圈協會

曾家祐除了延續父親的雄心壯志,更多了對故鄉的期許跟未來藍圖。口湖鄉是水產之鄉,擁有全國最多的八處養殖漁業生產區,物產豐饒。文蛤、蚵仔、白蝦還有獨特的烏魚子產業,只要有好的行動策略,一定可以一炮而紅。

曾家祐說,「口湖鄉從烏魚子到文蛤、白蝦、蚵仔、鰻魚什麼水產都有,從製冰業進軍到賣霜淇淋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端出來。」為了達成這個想法,曾家祐也開始串聯草創金湖的商圈協會,金湖街面上的 20 多個店家共同行動,壯大在地觀光產業。

創建商圈協會之後,曾家祐尋求公部門資源投入,下一步更要找來插畫藝術家,準備創作裝置藝術品。他走在金湖街上,一一點名店家,「第一家有隱藏版的頂級廚師,也有印尼華僑回來開的自助餐,還有澎湃的海鮮粥與經典的魷魚羹麵」。

他對自己的故鄉充滿信心,相信有一天,從 61 號公路下來的旅客,不再是坐超商吃完東西走人,只要走入金湖,就可以感受到金湖的在地魅力跟故事。

(非業配資訊:新榮製冰廠目前限定假日營運,了解詳情可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瓦磘村保衛戰》光電蓋在聚落大廟前,離民居僅2公尺,引爆全村滿腔怒火

全球蜜蜂害蟲─蜂箱小甲蟲,首度入侵台灣!啃食蜜蜂幼蟲、花粉,蜂農籲研擬防治藥劑

兩個女人的鳳梨─苦盡甘來的人生滋味,吳芳滿與媽媽相伴,養草護土鳳梨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