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香港(二)

阿布拉赫
·
·
IPFS

我从佐墩去大埔,倒了两趟地铁。误入东铁头等座,嗬,谁知道地铁也分等级呢。但头等座坐着确实畅快,尤其我还背个大包。头等座上车前要用八达通核准,没核准也不要紧,上车后还有机会。就算上车后的机会也没抓住,还能靠命。命好不遇上查票,就赢了。但总觉得这种模式对游客不大友好,碰上粗心大意点的,未见得存心逃票,真被查了,就很倒霉。

大埔在城郊,山青水秀的所在。前一天去领物的时候,从太和下了地铁,步行三公里去林村。出地铁站,抬头看见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上,挂着“耶稣是主”的巨大标语,一面五星红旗竖在标语前面,虚张声势的感觉。大陆的耶稣在红旗面前,自然是要矮上好大一截的。但这里的耶稣,看起来像是终于有了点神的气势。

林村河很清澈,在高处的公路边上,能看见鱼游浅水。

我报名的是TNF100的14公里,类似马拉松里的三五公里欢乐跑。领物时什么证件也不要,只看邮件就行。这也让我感慨了半天,在大陆,身份证是标配,还有很多比赛要求提供体检报告,更有甚者,要提供纸质版。

领完物回佐敦,想体验一下香港的双层巴士。在巴士站问一当地女士能不能刷手机,她说不行,这里太郊区,只能刷八达通或者给现金。我没有巴达通,我在机场想买,柜台里的工作人员说不用买,用支付宝和微信就行。我翻遍钱包,只翻出来5元港币,车资是6元4角。她在一边看着,说没有的话我帮你付好了。我说那太感谢,我给你十块纸币。她说不用,那五块就行。此后我们站着等巴士,我蛮想聊天的,但她似乎不太想,只好各自看手机。决心还是买个巴达通。到太和站,路过小店,有三十岁左右的男性迎过来推销,我问他哪里可以买巴达通,他斜睨我,说不知道,他是卖手机的。后来发现就在进站口,离他的店几步之遥。

在大埔住的民宿,也是三百多一天,相比佐敦,总算是个正常的住处了。是一栋二层楼的房子,我住二楼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来路边接我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小妹妹,约摸十六七岁的样子,见面直接讲英语,我想,大概是传说中的菲佣。问她会不会讲中文,果然,说只会粤语。有点害羞,总带着笑。进去时,一楼的客厅里还坐着一位老奶奶,木然的看我,我向她点头问好,她没有反应。我在我的房间里给手机充电,休息,然后出去吃饭。出门时,老奶奶仍坐在原地,这次热情向我招呼,只是我听不懂。小妹妹在做饭。吃完饭回来,多了女主人,五六十岁的样子,很热情,港普流利,正搀扶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上桌准备吃饭。

晚上准备参赛装备时才发现没有曲别针,号码布没办法别到衣服上。不知道是我掉了,还是本身就没给。我下楼问女主人,她拿了一大盒出来让我挑。聊起来,原来她也热衷马拉松的事,连续参加了很多届港马的志愿者。她以前在东莞做生意,曾带二十万现金过关被发现,所幸大陆的警察没有为难她。这栋位于半山的二层楼房是她买的地皮自己盖的,永久产权。我在心里叹息,又是另一个世界。她像看出来我的心理活动,说其实现在香港人都没底,谁又敢说永久呢,一切还不是政府一句话,没准哪天产权做废,跟大陆一样了。我尬笑,说那确实。我说但我这次来,看到的香港比我想像中还是好很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里仍有很多我们那里没有的自由和多样性。我希望不会再恶化了。

我在香港的街头闲逛两天,看到各种肤色的人。还遇到好多书店。我去过尖沙咀的商务印书馆,大围的诚品。商务印书馆里有台湾出版的野夫的书,太厚了,犹豫一下没有买。在诚品买了本繁体竖排的《棋王·树王·孩子王》,薄且便宜,只要78HKD。自然,便宜之说,是相对香港。简中版的这本书,价格差不多只要香港一半。我在序言里看阿城写,大陆当年出版时,有些删减,台湾的版本,加回去了一些。为什么是“一些”呢?他没讲。我还偶遇一家只卖基督教相关书籍和周边的书店,我在里头逡巡良久,联想到大陆的书店里连《圣经》都没得卖。我在维港,看到有人免费发放《圣经》,要了一本。这样我就有两本圣经了,没准哪天兴起再读一遍也说不定。我还在尖沙咀的Apple Store以旧换新买了部能用Apple AI的iPhone16,当时只道多花两三百,从香港回来没几天,国行iPhone开始大降价,两三百变成上千块。当然并不后悔,苹果和百度好像谈崩了,所以国行的iPhone 16连国产的AI也用不了。我后来还在香港的银行开了个户头,虽然还没想好用来干啥,但因此觉得此行实在完美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游记
43 篇作品

迷失香港(一)

乡村日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