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

偶希都理
·
·
IPFS
·
★早在文字發明以前,人類的學習本能仰賴的便不是文字,而是語言。而文字資訊一旦被轉換為聲音資訊,就會被當成語言資訊處理。因此,人天生就會用「聽覺」學習的。

●耳聽學習法,如字面所言,是透過耳朵進行的學習法。亦即,以耳朵聆聽書籍朗讀或是教學、演講、對談等有聲書內容,運用聽力來學習,是種非常方便的學習法。雖然一直以來,這個方法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不高,但卻是許多成功人士都在使用的技巧,可說是內行人才知道的「祕笈」。

以日本來說,神田昌典、勝間和代、樺澤紫苑等暢銷書作家,都使用了這個方法,也有許多經營者或成功人士在親身使用之後大力推薦這套學習法。在國外,例如維珍集團董事長理查德·布蘭森,以及知名演員湯姆克魯斯、奧蘭多·布魯,也都以善用耳聽學習法聞名。


●人類是透過語言思考,聲音則是語言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人類是透過聲音進行思考。而聽覺便在此時形成關鍵。當我們思考時,會在腦中進行自我對話,那就是種「腦海中的聲音」。專業術語稱為「音韻表徵」。


●一般的讀書方式會經過3道程序

1.用眼睛讀文字。

2.在腦中將文字轉換成聲音(音韻表徵)。

3.理解語言,最後內容便輸入大腦。

相對的,有聲書的話,由於不需要1及2的程序,所以只要將剩下的一個程序完成,就能獲得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只將用眼睛讀文字這個過程完全省略,就能減輕腦部的負擔。


●早在文字發明以前,人類的學習本能仰賴的便不是文字,而是語言。而文字資訊一旦被轉換為聲音資訊,就會被當成語言資訊處理。因此,人天生就會用「聽覺」學習的。


●美國「資訊科學技術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曾針對視覺(文字)與聽覺(聲音)的解讀效果進行比較實驗,並在2019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提出兩點證明,1.聽聲音所帶來的解讀效果,比閱讀文字的效果更好。

2.兩者同時進行所帶來的解讀效果,比各自單獨進行的效果更好。

論文最後的結論則是,從解讀效果的角度來看,非常推薦在聽有聲書的同時採取新的讀書型態,例如:VR(虛擬實境)讀書、AR(擴增實境)讀書等。


●音訊媒體,顧名思義,即透過聲音傳播各式內容的媒體或服務。音訊媒體的種類眾多,可分為以下「四大音訊媒體」。

1.廣播

2.Podcast

3.音訊網路播送

4.有聲書


●適合耳聽學習的人

1.優勢感覺(學習發型)屬於「聽覺」或「語言感覺」的人

2.喜歡音樂的人

3.喜歡廣播的人

4.覺得只用看的會記不太起來的人

5.覺得比較容易記住從別人口中聽到的話

6.不擅長看書,或看得很慢

7.曾想學速讀但學不好的人

8.希望提升自己的說話内容和說話方式的人

9.對坐在桌前學習感覺已到極限的人

10.常開車的人

11.通勤時間很長的人

12.每天運動的人

13.常坐在桌前工作的人

14.常做家事的人

15.一有吵雜聲就無法專心的人鍛鍊

16.從事農業的人,或是對農業有用心的人

17.因住院等長時間臥床的人


~上田涉/日本Otobank公司創辦人,日本有聲讀物協會常務理事

~《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用「耳朵」讀書,紓解苦讀瓶頸,年閱讀量倍增》

~《超効率耳勉強法》


#耳聽學習法 #學習法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

https://joymall.co/2-rnJ

【金石堂購買《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筆記
141 篇作品

閱讀筆記《即使徘徊,我們還是會走向明天》

臺灣展覽/活動/景點
38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