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回顧.3|通關除罩經濟未復常 金融中心變「遺址」 股樓齊跌財赤負資產

香港紀事
·
·
IPFS
·
2023 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是「由治及興」的全面開啟之年。政府稱社會和經濟「全面復常」,要全力「拼經濟、拼發展」,「為市民謀幸福」。過去一年,香港人幸福嗎?疫後一年,樓市、股市表現仍未「復常」,港股集資額、成交額創近年新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打卡」標註時,揶揄是「金融遺址」。通關後內地旅客仍未能振興本地消費,市面蕭條、但商舖也難請到員工。
香港失業率處於低水平的 2.9%,商戶未有改善薪酬待遇「搶人」,同時間核心市區吉舖處處。(陳朗熹攝)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陳萃屏

2023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形容是「由治及興」的全面開啟之年。政府稱社會和經濟「全面復常」,要全力「拼經濟、拼發展」,「為市民謀幸福」。過去一年,香港人幸福嗎?

疫後一年,樓市、股市表現仍未「復常」,港股集資額、成交額創近年新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打卡」標註時,揶揄是「金融遺址」。通關後內地旅客仍未能振興本地消費,市面蕭條、但商舖也難請到員工。港人「報復式」出境,北上消費成熱門搜索詞,特區政府以「夜繽紛」救市但成效似仍未顯現。

安居樂業是不少市民心願,面對房屋這「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倡過渡性房屋解燃眉之急、推「簡約公屋」望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但首批公屋預期最快在 2025 年落成,遠水如何救近火?幾宗涉精神病人的施襲的案件,令政府一度考慮施加對出院病人限制;學童自殺數字倍增,電影《年少日記》喚社會關注學童精神健康。未來一年,香港人能否「好好生活」?

失業率處低水平 工資未復常 政府出招「搶人才」「催生」

移民潮下,香港過去三年流失近廿萬勞動人口。今年 3 月,《集誌社》拆解職位空缺下工資卻未復常現象,記者視察太子至旺角一段彌敦道,見到最少 46 張招聘廣告;記者 12 月底重返上址觀察,同一段路、仍有最少 40 張招聘廣告,其中 19 張更是由同一間店舖貼出。

香港失業率 10 月微升至 2.9 %,仍處低水平,人力荒下商戶未有透過改善薪酬「搶人」:有零售商舖在三月和本月的招聘廣告,以底薪一萬元聘請售貨員。政府推多項「搶人才」如高才通計劃,截至今年 11 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 20 萬宗申請;單是高才通有逾 6 萬宗申請,約 4.8 萬宗獲批。《集誌社》曾報道截至9月底,高才通計劃有 4.4 萬人到港,其中包括近 1.3 萬名18 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

為鼓勵生育,政府又破天荒推多項措施,包括生仔派兩萬、新生嬰兒家庭排公屋亦可減一年輪候時間、購資助房屋亦可優先揀樓等「催生」。

過去兩年香港流失14萬勞動人口,政府今年推多項計劃「搶人才」和「催生」。(資料圖片)

由「金融中心」到「遺址」 股市跑輸台灣、印度 

「窮人恩物」兩餸飯進駐中環大排長龍、四大會計師行要求員工放無薪假…臨近年尾,種種跡象顯示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香港由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揶揄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紛紛在內地社交平台「打卡悼念」。

香港由國際金融中心,被內地網民揶揄已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陳朗熹攝)

「遺址」的概念,在這一年是如何建構而成?面對美國加息、內地經濟不明朗,港股表現低迷;政府在11月施政報告宣布減股票印花稅,市場回應是恆指跌破17000點。警號繼續浮現:港股今年集資額為 409 億元,創廿年新低,料跌出全球五大;11 月底,台股港股出現「黃金交叉」,台灣加權指數31年來首次跑贏恆指;港股總市值被印度「爬頭」……

賣地屢流標庫房收入減 來年財赤或逾千億

2023,股樓齊跌,本港樓價全年較歷史高位跌逾兩成,負資產宗數突破一萬宗;賣地收入亦不理想,政府和港鐵、市建局全年推出 9 幅地皮招標,但多達六幅土地流標。

樓市、股市表現低迷,恆指屢破17000點,港股總市值被印度爬頭、恆指首度跑輸台灣加權指數。

港府今年兩度調低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財政儲備截至10月底約 6600 億元,僅足夠應付政府十個月開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開局」年赤字達1400億,原預測今年度赤字為544億,近日已預告或增至逾過千億元,更稱不能抹殺下年度繼續出現赤字的機會。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形容香港是「腹背受敵」,經濟是廿年來最差,香港來年能否扭轉頹勢?

安心出行、隔離令、口罩令壽終正寢

今年初香港陸續解除防疫措施,撤隔離令下多個社區隔離設施未啟用已停用、「安心出行」壽終正寢、恢復與內地通關、實施了959日的口罩令在三月解除,《集誌社》當時記下了除罩首日市況。今年是首個沒有口罩令的冬天,近日醫管局警告新冠病毒及流感或同時爆發,記者上周重返香港站觀察,留意到不少市民戴上口罩,有生病市民表示「最近啲菌犀利」,也有市民表示自疫情起更保護自己,認為疫情改變了生活習慣,復常也「回不了過去」。

解除口罩令已九個月,在首個沒有口罩令的冬天,不少市民選擇戴上口罩。(圖為2023年12月21日)(陳朗熹攝)

你好香港 內地客重臨「打卡」

港府年初以億元啟動 Hello Hong Kong「你好香港」宣傳,大派 50 萬張來港免費機票等,盼重振旅遊業。旅客首十月數字逾 2600多萬,但仍只及 2018 年同期約一半,內地旅客仍佔大多數。數字上暫回不到過去,但場景似曾相識:通關初期,內地低價旅遊團回港,團友在街頭吃兩餸飯、甚至杯麵,一度迫爆黃大仙、土瓜灣等社區;而內地旅客旅遊模式也有變化,消費力不如往日,「打卡」熱潮更盛

恢復與內地通關後,土瓜灣一度「復常」;政府推「夜繽紛」欲振興經濟,打響頭炮的「海濱藝遊坊」卻一度缺電近日的廟街夜繽紛也被投訴噪音致熄燈、熄咪

記者 12 月在太子、旺角一段彌敦道,點算有 14 間招租吉舖。核心地區吉舖處處、商場人流冷清,反映市道蕭條、與政府最初預期的疫後復常存在落差。為促港人留港消費,政府先後推出「開心香港」、「香港夜繽紛」,舉辦大型美食市集、全港戲院日、海濱夜市最新推出廟街夜市,首晚八時被投訴噪音,唱歌大叔舌戰警員,一句「依家香港乜環境,大家心照啦」,似道出港人心聲。

「楊枝甘露溝茉莉花茶」喻深圳創新 成網上熱話

本地消費持續疫弱,港人北上消費卻成「熱潮」:每逢周末,數十萬港人北上消費,內地超市、商場成假日去處,單計十月,港人在深圳消費高達 39 億港元。《集誌社》11月中報道港青Raymond 北上,他的「楊枝甘露溝茉莉花茶」反映深圳價廉創新、香港則價貴賣懷舊,成為網上熱話。有港人不往北走,日本成主要目的地,今年首 11 個月已有逾 186 萬人次港人訪日;由冬至到聖誕節四日,累計逾167萬港人出境外遊。

《集誌社》訪問北上消費港青 Raymond,他以楊枝甘露溝茶喻深圳創新、香港落後,成熱話。

本地零售市道淡靜,內地來港的連鎖品牌近日卻在港掀起新一輪熱潮,市民排長龍為搶購「9元凍檸水」。多間內地餐飲品牌進軍香港,部分更是「二次回歸」,包括「東山再起」的喜茶:由高峰期 8 間分店到陸續結業,在 2020 年僅剩一間,前年底和今年加開分店,令數目增至 4 間。

內地連鎖品牌攻港,「蜜雪冰城」推出9元凍檸水,市民大排長龍(陳朗熹攝)。


「減辣」下 樓價指數創六年半新低 負資產破萬宗 

住屋一直是困擾港人的生活難題,安居樂業是不少港人願望。2023 年,政府繼續覓地建屋,施政報告預料未來十年建屋41萬;不過今年私人市場樓價節節下跌,政府自 2010 年「加辣」以來首次「減辣」,宣布多項樓市減稅或免稅措施,惟樓價仍未明顯反彈,樓價全年較歷史高位仍跌逾兩成、第三季負資產數量逾1.1萬宗;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樓價指數連跌六個月,是2017年首季以來新低。

簡約公屋選址、造價爭議不絕

基層住屋方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官員曾提出香港要「告別劏房和籠屋」。今年港府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需在10個月內研究,擬為「劏房」居住環境設最低標準。政府今年落實部分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房屋政策,當中備受關注的是造價比公屋還要貴、只擬用 5 年的簡約公屋。

簡約公屋無論選址、造價均惹來爭議,年初引來一眾啟德業主反對,九龍中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一度計劃在啟德選址附近舉行「史上最短」遊行,惟不足一日已撤回申請;年底,政府更改部分簡約公屋選址,刪去被指偏遠的上水蓮塘尾項目,另擬改建五校舍,以參考過渡性房屋的做法興建簡約公屋。

過渡性房屋同心村位於元朗,2022年五月入伙,被批位置偏遠;今年二月房屋局長何永賢指入住率近六成。

過渡性房屋住戶陷輪迴 多宗石屎事故揭舊樓失修危機

《集誌社》年初報道,有過渡性房屋住戶如經歷居住輪迴,有人三度搬劏房或板間房,再由南昌過渡性房屋、搬到偏遠的元朗過渡性房屋,十年度五度搬遷上樓無期。南昌的過渡性房屋已於今年拆卸,地皮交還予發展商;截至 10 月底,過渡性房屋入住率約為九成。

有瓦遮頭亦未必能安居,今年多幢大廈日久失修,在鬧市更有石屎擊穿巴士頂,塌石屎擊傷途人情況屢屢發生。《集誌社》追蹤報道,揭示有舊樓接強制驗樓令十年仍未驗樓,屋宇署接查詢後即視察「鹹水樓」失修嚴重,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預告,或會在年底檢控未遵辦驗樓令的業主。

多宗塌石屎事故揭舊樓失修危機,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預告,或會在年底檢控未遵辦驗樓令的業主。

街頭現溫暖人心塗鴉 籲「見攰就唞」

2023 年的香港人,你過得好嗎?你最近還好嗎?最近,街頭上出現了一些溫暖人心的塗鴉,例如是「請好好生活」、「見攰就唞」、「一起走下去,總好過跳下去」。

學童自殺個案倍增 《年少日記》喚關注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引述警方數字,今年截至 11 月 8 日,已有 306 名學童輕生,其中 269 人獲救、當中 37 人死亡,平均年齡 15.8 歲;據中心統計, 單在今年8月至10月,已記錄 22 宗涉及 18 歲以下人士、或大專學生新聞報道有關的企圖自殺個案,與去年同期共 11宗 比較,增幅達一倍。調查顯示近一成中學生曾有輕生念頭有輕生個案生前無異樣未有求助電影《年少日記》喚大眾關注學童壓力和自殺問題,也探討受創的人如何活下去。政府 12 月成立三層應急機制應對學童自殺問題,仍待觀望成效。

今年截至11月初有逾300名學童輕生,另有調查顯示近一成中學生曾有輕生念頭;電影《年少日記》喚大眾關注學童壓力、也探討受創的人如何活下去。

斬人、倫常命案惹精神健康關注 病人組織憂被標籤

今年 6 月,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一名有精神病紀錄男子在荷里活廣場以刀向途人施襲,兩名女子傷重不治,有酒樓廚師阻止對方施襲,表明「想阻止佢唔好再傷害人」;之後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三名年幼女童疑被印度裔母親焗死。兩案疑兇正被還押,案件押後再訊。

今年6月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兩名途人死亡;市後有市民到場獻花,悼念死者。


連串事件令人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有人憂慮社會標籤精神病康復者,集誌社接連跟進,報道患者家人如何面對代際創傷有過來人兼社工則設組織自助,訴說現行支援不足和限制。不過,政府檢討政策方向,以加強對病人限制為主,醫衞局一度擬擴大「有條件釋放」機制範圍,當中包括會將自願入院、但有刑事暴力記錄或傾向病人改為強制羈留,令病人憂慮失醫療自主也有病人反映覆核和撤令困難。

政府現階段擱置擴大有條件釋放令 

《集誌社》最新報道政府現階段擱置擴大「有條件釋放令」適用範圍,醫管局月底實施新指引「提醒」前線醫生,即使病人自願入院、醫生應「儘量」考慮向有刑事暴力病史或傾向者發強制入院令。

如何好好生活繼續成為香港人重要課題,面對政治、經濟、社會巨變,未來一年,過得好或不好,關心自己及身邊人身心健康,都是重要的事。

後記
在《集誌社》工作尚有數天就滿一年,這是我從大學畢業以來,入職最久的工作。大學畢業後,曾因工作不如意辭去全職、因薪金不穩定放棄自由工作、因公司停運而失業等。很幸運可加入這個人少少、但做新聞得以心安的地方。

回顧過去一年,日子過得相當充實。想談兩個片段:在沙士系列報道中,我訪問了20 年後仍受沙士後遺影響的病人在當時的後記寫下:「真正受苦的人,至今仍活在陰影中,我們又可以做甚麼?我只可以繼續報道。」其實下筆之際,感到無力,好像除了記錄、便沒其他事情可做。

今年中曾報道政府若擴大有條件釋放令適用範圍,對現時的精神病患有何影響,報道刊出後原先感覺不大,不過最近同事Winsome 跟進醫管局暫擱置擴大釋放令。知悉這個消息後,心中有些安慰;不敢說是報道起了作用,但對於自己的報道曾反映受訪者的聲音及疑慮,感到少許滿足。

這年來我慢慢學習,報道新聞不應因為結果而去斷定一個報道的成效,而是視乎事件是否具公共性、是否重要。在價值逐漸真空的時代,願我們仍能捉緊每個微小但重要的時刻,繼續照亮彼此。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院舍調查 2|「封閉式」探訪監察難 女兒屁股潰爛 職員沒察覺 照顧者:活在不安

院舍調查 1|殘疾人士疑誤服蚊怕水後死亡 院舍認涉疏忽 社署發警告未列詳情

院舍調查 3|全港近百間殘疾院舍 八成限「指定地」探訪 五間限每周探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