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寫作--兼談激勵理論

Angela Chen
·
(修改过)
·
IPFS
·
內在激勵而生的動機既持久又穩定,可維繫自己的初衷;外部激勵雖可激發創作動機,如過於沉溺,則易失落或隨波逐流。

行為理論中,「激勵」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探討人類(或動物)出現某些行為的原因。

激勵理論常被應用在組織管理,以有助於組織了解員工的工作動機,俾制定政策,提高工作效率與效能。

就員工而言,工作動機來自等值於付出心力所獲得的報酬,包括薪水、獎金、福利及良好的工作環境等;此外,主管或同事的讚賞及認同,或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及滿足感,也有加分的效果。

為何寫作?!寫作的動機來自於作者的動機被滿足。好的創作平台就是好的組織,了解作者及讀者的需求,提供激勵機制,提高閱讀率及參與,因而達成三贏。

以下,將簡單地介紹幾個有名的激勵理論,並嘗試探討寫作的動機。


激勵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早期激勵理論最被廣為討論的莫過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他提出人類通常先滿足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例如:吃飽穿暖、遮風避雨等),再逐漸上移到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例如:愛、尊嚴、自我實現等)。

他的理論雖被晚近認知學者所推翻,無疑地,它是將人類行為納入組織管理的里程碑 。[註1]

期望理論(Vroom's Expectancy Theory)

現代激勵理論不勝枚舉,在此僅簡述弗魯姆的期望理論(Vroom's 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論提出激勵的四個因素及其關係:努力->績效->獎酬->需求。

此理論指出,如要達到激勵效果,則應考量:1.你的努力是否可獲得一定的績效,2.你的績效是否可獲得一定的報酬,3.獲得的報酬是否可滿足你的需求。

這些關係給管理者最大的啟示就是:1.辨識員工的需求,2.依員工需求制訂公平的獎酬制度,3.獎酬與工作表現(績效)的緊密結合,4.確切地衡量工作表現。[註2]

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

無論需求層次理論或期望理論都提到「需求」,可見得產生行為的主要動機就是滿足特定的需求。

因此,激勵進而被分為兩類:外在激勵及內在激勵。外在激勵是指滿足物質或實體需求,如:獎金、加薪、升遷、工作環境、他人認可、社交關係等;內在激勵則是發自於內心,滿足個人的心靈需求,如:樂趣、責任感、成就感等。[註3]

何者較具有激勵效果?

過去研究告訴我們,內在激勵較為持久穩定,且更具激勵效果。例如:學生學習過程所獲得的成就感勝過分數帶來的滿足感,志工轉為有給職後工作滿足感反而降低等等。

然,這樣的研究結果近年來開始被挑戰,陸續有學者提出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同等重要,且須被同等重視。

時代遞嬗,這樣的結果不出人意表,由行為教科書翻新的速度不遜於資訊管理學,可見一斑。


激勵與寫作

這些理論,應用在探討為何學習或為何寫作等強制性或自發性的行為,也非常適合。

以學習為例,老師們可透過改善評分制度、獎勵制度、教學方式等等,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其身心靈需求。這些,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老師最擅長也最成功,大學教授則故步自封,最不願意改善,他們認為大學生是成人,應具有內在動機。

除了作家,寫作多為自發性的行為,動機較為複雜,但大多肇始於內在動機。

回想少年時,常在筆記本上胡亂寫些風花雪月,即便孤芳自賞,卻常悸動不已。及至現在,有臉書社群、部落格及寫作平台等,讀者由一人發展到最多時有數百人,當年的熱情與感動,似乎逐漸地消退,或許是,轉化。

就期望理論而言,我的努力,創作一篇好的文章(績效),我的文章獲得讚賞及支持(獎酬),這些讚賞及支持滿足我的個人需求(需求)。但,讚賞及支持是否就是作者追求的目標?

以方格子為例,2020年10月發表第一篇文章,直到半年後,加上親友加持,按❤的都在10以下,閱讀次數也從未超過50。隨著時間經過,未忘卻初衷,持續不輟,加上文章偶被選為「即時精選」或「編輯嚴選」,讀者及閱讀次數才逐漸成長。

至於Matters,2021年9月發表第一篇文章,成效比方格子更差。每每看到他人文章有上百次的拍手,而我的則寥寥無幾,不禁懷疑自己的文章是否走偏鋒,困難獲得共鳴。之後,逐漸了解Matters的潛規則及特質,也就釋懷了。

由於一些爭議及事件,造成Matters市民離開,文章發表數量銳減,新人也不多;Matters似乎進入修復期或谷底期,有些市民於是開始耕耘其他平台或在其他平台賺取虛擬貨幣。

因此,僅靠內在激勵似乎已法滿足作者,寫日記寫文章單純為創造自己內心滿足的日子,已經過去。文章一旦發表,寫作者就開始期望外在激勵,無論是掌聲、支持或社交關係,甚或有形無形的效益,例如:知名度或錢財。

寫作由紙筆轉為電腦或手機是近50年的事,部落格(blog)出現約25年,臉書還更晚些。這些寫作媒介的出現,影響文章傳遞及發表的管道及方式,也控制著讀者的閱讀習性,有時甚至迷惑作者或讀者。

對我而言,因內在激勵而生的創作動機既持久又穩定,可維繫自己的初衷,不被有形無形的利益所迷惑;外部激勵同等重要。可激發創作動機,但如過於沉溺,則容易失落或隨波逐流。

**

ps. Matters有幾位我很佩服的市友,持續不輟,努力創作,不受外界因素而轉念,非常佩服,@Flora異想 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其他市友,就不列舉了。


[註]

  1. 需求層次理論被美國認知學家Scott經過多年研究後推翻。他發現,人類需求並非由下而上推進,例如:衣不蔽體的乞者,也需要愛與自尊。
  2. 公平理論也是激勵理論之一,但期望理論並未提及「公平」二字。就我看來,公平甚至於比滿足個人需求更重要也更深遠。
  3. 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的分界並非絕對。大多數學者認為源自於內心自發性的動機,才是內在激勵,如:樂趣或成就感等等。有些學者則認為實質獎勵才是外在激勵,他人認可或人際關係雖源自於外部,但會帶來間接的內在激勵。
根據Cafe watercolor的教學影片繪製的黑白畫作。天空兩側因為不小心碰到水,產生無法挽救的水漬,意外卻出現一些特殊效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