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旅行紀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

正宜
·
·
IPFS
·


從中山站坐一站到北門車站。鐵道文化園區就在北門站出口電扶梯一上來的地方。但這裡是園區的背面,入口要繞到鐵道部的正門口。

復原以後的鐵道部正門口實在是太可愛了,但是現在沒有時間好好欣賞,因為園區的開放時間只到下午五點,我只剩下一個小時,決定先衝進去參觀,等等再出來好好地欣賞這個門口。

裡面的展覽非常充實豐富,值得細細的參觀。園區裡保留下來的幾棟日本時代的建築物也都各具特色。我不是鐵道迷,只是單純地喜歡和鐵路有關的一切,走在園區裡,感覺好像美夢成真一樣,像小孩子雀躍不已。

車站裡常常會出現的時鐘
以兒童為對象規劃的展示區

鐵道部的主建築是和洋混和式(就像龍貓裡面小梅的家)。一樓是紅磚,二樓左邊是歐風的木框牆壁,右邊是日式傳統的雨淋板。這些不同的元素拼搭在一起,絲毫不衝突地融合出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美學。

建築的格局讓我想到台南的台灣文學館(前身是日治時期台南州廳),一樣也是L型的,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兩個長邊所包圍的空間,就變成光線很棒的中庭。

園區裡最特別的建築物就是這棟八角樓。它是一間獨棟的男廁所。沒錯,就是一間廁所。建築物中間的圓柱圍著一坐坐的小便斗。六角樓的其中兩面,各有兩間有門的廁間。廁間的外面可以看見糞池的鐵製圓孔。雖然是廁所,但不管是小便斗、廁間、甚至糞池孔蓋,都設計的很歐洲。即使是廁所,不,正因為是廁所,也要展現當時所崇拜的現代化與文明精神。從這間獨特廁所的設計,可以感到到當時時代的氣氛與決心。

廁間外側的糞池圓孔蓋
廁所外觀,當然現在只是作為展示,不能使用了。

展覽裡面我最喜歡的,是將整個鐵道部古蹟做成縮小的模型。就好像坐上空拍機,可以俯瞰欣賞整個建築。

在看展覽時發現,剛剛在外面瞥見北門背後那棟宏偉的土黃色建築,原來是日本時代的台北郵便局。

模型裡的台北郵便局

展館裡有設計得很好的閉塞器說明,也有實物展出。一直都很想弄清楚閉塞器的[仕組み],簡單的圓環和彷彿接力的遊戲,卻能夠保障火車運行的安全,確保兩個站點之間的路段只有一台火車。

閉塞器的實物展出,旁邊有影片詳細說明運作的方式

如果我有一般於常人的邏輯能力,一定就能夠從這個詳細的說明裡理解閉塞器的運作方式。但事實是我不具有一般於常人的邏輯能力,所以還是苦苦無法理解,閉塞器的運作到底是如何設計出來的。每次只要看到閉塞器,就會感覺到腦中有一部份呈現閉塞的狀態,電流通不過去。

最開心的是在參觀展覽時解開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疑惑,就是有關”月台高度”的問題。為什麼台鐵每一個車站的月台高度都不一樣?更不用說每一台列車踏板的高度也是花樣百出。如果很偶然地發現月台的高度和列車的高度居然剛剛好一致,那真的是感動得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

原來台鐵的車站在最早時僅有30公分,後來慢慢增高,因為是慢慢的,所以在這段期間內所有興建的月台都是各式各樣不同的高度。幸好現在台鐵終於訂定了月台的標準高度115公分,以後新的車廂也應該都會配合這個高度,千變萬化的高低落差,應該也會慢慢走入歷史吧!

不知不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還興致勃勃地看著復原早期台北車站周邊街景的模型,館內已經響起閉館的廣播(五點真的太早了呀!)。心想再看一下下應該沒有關係吧,裡面的燈光忽然暗了下來,我趕緊奪門而出。(沒有燈光的古蹟還是有點可怕)

還有一部分的照片和記錄想分享,決定在另一篇文章裡繼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