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人生4千個禮拜》

偶希都理
·
·
IPFS
·
★時間是我們最大的煩惱,因為我們感到不夠用。

●對現代人來說,忙碌好像是很好的事。我們從會說話以來就開始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把時間換成錢,對於一些人來說,出社會之後你忙碌,代表你成功把很多時間換成錢,出社會之前你忙碌,代表你正在為上面那件事進行充足的準備。總之,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你「很忙」,比起讓他們認為你「整天沒事做」更能帶來寬慰和安心,知道你有在做些「正事」。

不過,我們是為了做這些正事來到這世界嗎?特別是,包括加班在內,一天得做10個小時以上的正事?


●在《成功的反思》裡,哈佛大學的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指出,當社會讓我們有方便的標籤來反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我們就容易把這些標籤當成自己自我認同和生命成就的一部分,去追逐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好像這些東西本質上就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似的。


●人類的平均壽命短到離譜,少到嚇人,小器到不給面子。比一比你就懂我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個現代人類出現在至少20萬年前的非洲平原,而科學家推測,生命未來將以某種形式再延續15億年以上,直到日益增強的太陽熱度奪走最後一個有機體的性命。而你呢?假設你活到80歲好了,那麼你大約有4千個星期可活。


●停下來想一想,就會發現其他五花八門的抱怨,其實也是在抱怨時間有限。我們每天都得抗拒網路上令人分心的事物,驚覺能維持專注力的時間大幅縮短,即便是從小就愛看書的我們,如今才讀了一段文字,就忍不住想伸手拿手機。這種現象令人憂心忡忡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代表我們未能善用原本就不多的光陰供應(如果晨間時光的供應是無限的,浪費一個早上滑臉書,就不會讓人那麼想掐死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你遇上的問題不是過分忙碌而是不夠充實,在無聊的工作裡日益倦怠,或是想就業也找不到工作。相較於人生苦短,工作不順遠遠更令人沮喪,因為你正在以不想要的方式,消耗自己有限的時間。這年頭最糟糕的發展,甚至也能間接以我們時間有限這個基本事實來解釋。舉例來說,在YouTube 影片的煽風點火下,出現了極度分裂的政黨支持者與激進的恐怖分子。起因是我們的時間與注意力相當有限,也因此很寶貴,社群媒體公司有動機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那就是為什麼社群媒體要讓用戶觀看保證會群情激憤的內容,而不是無聊的正確事實。


●五花八門的網站要我們化身為「生活駭客」,好讓完成日常事務的時間能少個幾秒鐘(「生活駭客」一詞本身就是古怪的建議,彷彿你的人生頂多稱得上某種老是出錯的裝置,需要加以調整,不再永遠處於未達最佳運轉狀態)。各式各樣的app 與穿戴式裝置,再加上Soylent 等代餐飲料,讓你不必浪費時間吃正餐,協助你工作時獲得最大的工作報酬,運動時獲得最大的運動報酬,就連睡覺都能發揮最大的益處。其他成千上萬種產品與服務,主要的賣點也是協助你達成被廣為稱讚的目標:從你的時間中擠出最大效益。


●瑞典哲學家海格隆德(Martin Higglund)2019年的著作《此生》(This Life) 講得稍微白話一些,比較沒那麼玄。海格隆德對照「面對我們的有限性」與「永生的宗教信仰」,主張如果你真的相信生命永遠不會結束,那麼沒有任何事真的顯得那麼重要,因為你永遠不必選擇是否要將一段寶貴的生命用在某件事情上。「如果我相信我的生命將永遠延續下去,」海格隆德寫道:「我永遠不會認為我的人生有風險,我永遠不會急著一定要用我的時間做點什麼。」。永生將無聊透頂,因為每當你想著是否要在某一天做某件事,答案永遠是:「誰在乎啊?」畢竟總會有明天、後天、大後天...。海格隆德引用《美國天主教》(U.S. Catholic)雜誌一篇文章的標題,作者聽起來像是某個虔誠的信徒突然明白一個非常尷尬的可能性:「天堂:會不會無聊啊?」


●面對更百分之百活在當下的挑戰時,比較有效的作法是先留意不論你喜不喜歡,你原本就永遠活在當下這一刻,畢竟當你刻意去想自己是否專心洗眼前的碗,或是自從答應參與心理研究後,這些日子是否享受額外的性愛,這些都是在當下這一刻冒出的念頭,如果你原本已經無可避免地存在於當下這一刻,試圖讓這件事成真,實在太莫名其妙。試著活在當下,言下之意是你和「這一刻」其實是分開的,你將成功生活在其中或者失敗。活在此時此刻帶來的聯想是放鬆的生活,但嘗試這麽做,依舊是一種工具主義的嘗試,純粹把當下這一刻視為手段,為的是掌控不斷開 展的時間,因此往往不會有用。當你太過努力要「更活在當下」,會有一種彆扭的感受;那種精神上的不舒服來自於試圖以自我成長的方式提升自己-你試著修正與當下這一刻的關係,然而事實上,那一刻也只是你的存在而已。


●如果你自行開闢道路,榮格只給了一項建議:「默默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只要你認為你還不知道那是什麼,那就代表你的「本錢」太多,可以用於無意義的思索與揣測。相反地,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 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那是命運的指引。「做下一件正確的事」的修改版,就此成為戒酒無名會的標語,藉此建議大家用清醒的頭腦,走過遭逢重大危機的時刻。不過老實講,任何人在任何時刻,也只能追求「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即便我們無法以任何客觀的方式,確認究竟什麼是正確的作法,我們都必須那麽做。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樂觀病》(The Antidote: Happiness for People Who Can’t Stand Positive Thinking)作者,《衛報》(The Guardian)獲獎特稿作家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人生4千個禮拜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人生4千個禮拜》】↓↓

https://product.mchannles.com/2-97n

【金石堂購買《人生4千個禮拜》】↓↓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筆記
141 篇作品

閱讀筆記《即使徘徊,我們還是會走向明天》

臺灣展覽/活動/景點
38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