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中的新加坡

林韋地
·
·
IPFS
·

新加坡追蹤不到接觸史的武漢冠狀病毒確診已有六例,DORSCON警戒級別上升至橙色,預計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會有更多追蹤不到接觸史的確診案例,人人基本上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感染風險,新加坡社會也出現些許恐慌,各大超級巿場出現搶購風潮,(但其實我在機場看到一切都很平靜,唯一有人在排隊的是去藥局買口罩)。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親上火線以三語直播,(英語,華語,馬來語,其馬來語影片得到很多馬來西亞馬來人的肯定),希望社會能保持冷靜。

我個人覺得,不管喜不喜歡人民行動黨,新加坡政府和醫療體系在處理疫情上,實在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就是要吹哨也沒有東西可以吹的意思),1月3日就開始對武漢班機檢疫,第一個國家禁湖北省人士入境,第一個國家禁中國旅客入境,(除了北韓以外),所有的資訊都是第一時間公開透明,由官媒統一發佈。基本上使用的Infection Control Protocol,和對付MERS(中東呼吸性症候群,btw,沒有穆斯林或阿拉伯人抗議為什麼這疾病有個中東在前面),都是同一套標準,所以行之有年而且是熟練的,不幸武漢冠狀病毒的傳播系數就是遠高於MERS和SARS。

武漢巿政府1月18日還在搞萬家宴的時候,新加坡政府1月3日就在盯著這個病毒,所以事後諸葛來看,也沒有什麼可以調整的地方,(除非中共更早就提供全世界各國正確的感染數字),新加坡也不可能在1月3日就對中國關閉邊境,這在當時的情況會被視為過於極端的作法,會在經濟和國際外交上付出很大的代價。

李顯龍在直播時說隨著疫情發展,感染人數越來越多,而致死率保持極低的情況下,會有部份輕症病患將在家隔離和接受治療。這一段話從醫學角度來說非常合理,(明顯不會是他個人的意見,一定是體制內醫學專家的建議),結果被一些網民酸,我覺得很意外。

在任何一個國家,負壓隔離病房和重症加護病房的床位一定是有限的,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國家,負壓隔離病房也只有一千一百床,新加坡國家傳染病防治中心有五百床,加上各大教學醫院,加起來應該也不會超過一千床。在疫情的初期,當然可以一直把確診案例送進去,但隨著疫情擴散案例越來越多,就要調整戰略了,那就已經不是有沒有得進去的問題,而是最需要的人進去的問題,最需要的人,就是重症患者和高風險患者,如孩童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心肺功能不佳者等。而在家隔離和治療,不表示醫療體系就放棄了這些患者,而是由Primary Care如家醫科,社區醫護等,來扮演主要追蹤和治療的角色,輕症病患留在家中自己熟悉的環境裡,也可以舒緩情緒上的焦慮,最重要的是,若情況惡化可以被及時發現,再轉診到醫院接受更高層級的治療。這樣的設計,確保了社會裡的人,如果染病了,依據病情的需要都能得到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

讓Primary Care/Community Care去面對和處理傳染病其實才是現代醫療的思維,所以先進國家都有強大的Primary Care/Community Care實力,也投入最多資源。將疾病視為魔鬼,蓋個什麼大型的戰時醫院,或"武漢肺炎大型收容所"(台灣某政治人物語),其實是很落後的觀念。而網民對李顯龍所言"輕症病患在家隔離治療"的批評甚至嘲諷,其實附和了這種過時的想法。

我個人覺得這次疫情,其實是很好的機會,讓亞洲/華人社會,重新反思和加深對疾病和醫療的認識,修正過去過於依賴/推崇專科和Hospital Care的態度,建設強大的Primary Care/Community Care,預防勝於治療,才是危機來臨時避免恐慌的萬全之策,(因為有自己熟悉和信任的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士)。

最後再次呼籲大家,新加坡是國際級重要戰略港口城巿,絕對不可能出現食物和日常用品短缺,真的沒有必要囤貨,沒有必要恐慌,也麻煩不要去隔壁新山搶,尤其是廁紙,身為南洋人應該知道,用水洗更乾淨。

如果真的想趁機花點錢消費剌激經濟和搶購東西的話,不如就去買一大堆書回家囤吧,每天留在家裡讀書不出門,絕對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韋地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椰殼碗外的人生

關於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