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林韋地
·
·
IPFS

前陣子讀了李碩的話題之作《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台灣麥田繁體版,這本書的中國簡體版據說賣了十五萬冊,以歷史書籍而言算是很驚人的數字。

雖然格式上是一本歷史學術書,但其中很多內容假設非常大膽,我想很多歷史學者可能會趨於保留。某些部分可能更像一本文學作品,特別是周文王武王到周公三代伐商的故事寫得非常生動。

本書的核心觀念是中國其實和世界其他古文明一樣,有獻祭活人的歷史。夏商周與其說是我們小時候歷史課本上的上古三個朝代,其實更接近於三個價值觀不同的文明。商人尚鬼神,相信“上帝”,商人的領導者只是世俗的“王”而已,以各種方式取悅“上帝”包括獻祭活人以求保佑,是商人意識形態的核心。

在這個脈絡下商紂王誅殺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當成人牲用於獻祭,並且將伯邑考的肉分給參與祭典的諸人享用,包括周文王本人。在作者筆下這個行動讓周武王造成嚴重的PTSD(創傷後症候群),所以起兵伐紂,但一直都沒有與這個陰影和解,所以很快就英年早逝了。而且紂王的自焚,其實是一種自我獻祭,希望上帝滅掉叛逆的周人,但明顯就算如果有上帝的話,也沒有要鳥他的意思。

本書書名“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說的其實是周公的功績。在滅商和武王猝死之後,商人在東方尚有規模不小的勢力,為了鞏固周人的統治,周公開始了一連串意識形態改造的政治工程,根據作者,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許多中國相關的概念,都是從周公始。最重要的就是抹去獻祭活人的概念,認定這是不文明的,全面禁止,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於“德政”而不是上帝的眷顧,而且抹去相關的歷史讓其不存在,因此到了東周時代,殷人後代的宋國也不知道自己祖先獻祭活人的血性,迂腐的宋襄公的行事風格還比較像周人,可見周公思想工程之成功。就這樣,周公開啟了中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統治而刪除歷史的傳統。

在周公的努力下,“上帝”的概念被比較不擬人化比較模糊的“天”所取代,而且統治者的地位提升,不再是為“上帝”服務的“王”,而是“天子”。到了秦代以後,統治者更進一步神格化為“皇帝”,同時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

周代以後,“敬鬼神而遠之”和“子不語怪力亂神”成為中國的意識形態主流,鬼神的概念被邊緣化和污名化,從商代的多神教到相信皇帝的一神教,相信皇帝成為中國人的絕對信仰,但“鬼神”的概念卻仍在地方對抗中央集權時屢屢出現,從黃巾起義到太平天國,商與周的拉鋸延續了數千年。

本書前半段比較不容易進入,我自己花了蠻長時間,因為讀的時候腦海裡會一直出現“你確定嗎?”這種OS,但到中部以後就開始文學小說化讀起來就很順了。歷史真偽的辯證要交由專業的歷史學者來,但閱讀本書確實可以讓人對中國性有更多反思而腦洞大開,我想這或也是這本書大賣的根本原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韋地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椰殼碗外的人生

關於村上春樹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