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顆好剝「榴槤蜜」崛起,甜度高果肉細緻,好種又好顧,東南亞新住民市場潛力高

上下游新聞
·
·
IPFS
·
新興果樹正在國內崛起,榴槤蜜是其中之一。榴槤蜜來自東南亞,外型像波羅蜜,香氣像榴槤,因甜度高、果肉細緻、香氣濃烈,果實小又好剝,一顆約 5 台斤,非常適合單人、小家庭食用。(了解波蘿蜜、榴槤等新興作物,請見文末)

新興果樹正在國內崛起,榴槤蜜是其中之一。榴槤蜜來自東南亞,外型像波羅蜜,香氣像榴槤,因甜度高、果肉細緻、香氣濃烈,果實小又好剝,一顆約 5 台斤,非常適合單人、小家庭食用。(了解波蘿蜜、榴槤等新興作物,請見文末)

榴槤蜜好種也好顧,沒有太多病蟲害,栽培管理不費工,相當適合老農、兼業農。目前最受歡迎的品種是「紅金蜜」,果形漂亮且果肉多汁、口感細緻。熟悉東南亞料理的專家認為,榴槤蜜是東南亞的家鄉味,若台灣可產榴槤蜜,可供應給龐大的新住民市場。

國內已有農民種植榴槤蜜及研發各項產品。 (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的爸媽不是「榴槤+波羅蜜」

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說明,榴槤蜜原產於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目前在大馬、越南有較多栽培面積,馬來西亞稱它為「尖蜜拉、尖不達」、中國則稱其為「小木菠蘿」。

榴槤蜜是常綠喬木,自然狀態下的高度可達 20 公尺,果樹的主幹上會隨機長出花、結果,榴槤蜜果實外觀與波羅蜜相似,但重量、尺寸小於波羅蜜,也被稱作「小波羅蜜」。

榴槤蜜因氣味近似榴槤、外型及生長特性近似波羅蜜而得名,坊間有人認為,榴槤蜜為榴蓮與波羅蜜的後代,但並非如此。劉碧鵑解釋,在植物分類中,榴槤蜜和波羅蜜同為桑科波羅蜜屬,榴槤則是木棉科,波羅蜜和榴槤是不同科,關係如同狗和貓,「不可能交配、產下後代」。

榴槤蜜果樹(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怕冷,架接波羅蜜砧木順利成長

榴槤蜜來台超過 20 年,在台灣卻不普及。劉碧鵑指出,榴槤蜜是熱帶植物,喜歡高溫潮濕環境,相當怕冷,「台灣是最北的產區」,相較於熱帶地區,台灣日夜溫差極大,冬季不時有低溫寒流,使得榴槤蜜的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當溫度低於 5°C 時,榴槤蜜葉片容易黃化、脫落。

相較於榴槤蜜,波蘿蜜對台灣氣候較適應、根系可在土壤中發育,因此農民後來以波羅蜜為砧木嫁接,讓嫁接苗上半部的榴槤蜜成長,才讓榴槤蜜順利成長。

夏秋收成,好種好顧又高產

波蘿蜜、榴槤蜜的外觀,如同照了放大燈的桑椹,不過,細看每顆榴槤蜜,形狀都略有差異。劉碧鵑表示,榴槤蜜是雌雄同株異花,樹幹上會分別開出公母花,由昆蟲、風進行授粉。

母花上分佈多個柱頭,經授粉會發育成果實,理想狀態下,果實應是飽滿的橢圓形,但有的品種較不易授粉,或是授粉不完全、生長時養分不足,都會使內在果肉發育不完全,外觀看來便會凹凸不平。

果樹越老、授粉越完全,果實形狀越圓滿。(攝影/林怡均)

南部最適合種榴槤蜜,好種不需防治病蟲害

劉碧鵑分析,全台最適合種榴槤蜜的地方是南部,高屏地區日照充足、冬季溫度較其他地區高,高屏的榴槤蜜每年 3 月至 6 月開花,7 月至 11 月果實陸續成熟、可採收。

自然狀態下,每棵果樹一年會結 60 至 200 顆果實,但每顆果實都會很小,因此人工栽培下必須疏果,將養分集中,果實才會變大、更美味。

位在高雄大樹的無憂源農場,種有多種新興果樹。經營人陳連春約在 30 年前便接觸、種植榴槤蜜,他認為,榴槤蜜相當好種,毋需特別防治病蟲害,「我根本沒噴過藥」。

榴槤蜜嫁接苗定植後,第四年起會開始結果,果樹越老越好顧,不只結果數量持續增加,果形也會更加漂亮,前四年容易出現果肉發育不完全的果實,但第五年起,果實會越來越飽滿、漂亮,他甚至收成過單粒 8 台斤重的果實。

長治果樹產銷班專攻榴槤蜜,老農輕鬆

日前屏東縣長治鄉舉辦榴槤蜜栽培講習會,卻碰上凱米颱風來襲,58 位農民依然在風雨中前來,可見果農對榴槤蜜興致勃勃。

屏東縣長治鄉果樹產銷班第 14 班專注於榴槤蜜,副班長吳辛水是全班第一個試種的人。吳辛水原本種植蓮霧,蓮霧是高經濟作物,但工序繁多,隨著年歲漸長,勞動負擔越加吃重,他便想改種更省工的作物,五年前在屏科大上課時,聽到講師介紹榴槤蜜,便就此嘗試。

吳辛水目前種約 4 分地,他採取草生栽培,依據不同生長階段酌量施肥,並在果園架設噴灌設施,讓澆灌更省工,果園第五年開始結果。

他疏果時,只留下離地 1 至 2 公尺的果實,以減少彎腰、爬梯子採收的工序,目前發現 7 至 8 月的產量是最多的。吳辛水認為,榴槤蜜的工作負擔相對小,且幾乎沒有病蟲害,「五年來只噴過兩次藥」,非常適合老農,或是兼業農。

吳辛水認為,榴槤蜜很適合年紀大的農友栽種。(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怕冷怕風,需要做好防風措施

不過,榴槤蜜除了怕冷,也怕風,尤其是颱風。吳辛水以錏管環繞、支撐每棵果樹,但仍有幾棵榴槤蜜樹被颱風吹斷。他表示,榴槤蜜的枝幹相當脆弱,即使是最粗壯的主幹,遭遇強風仍會斷裂,不論是否斷裂,只要吹到風,下一年結果狀況就會受到影響。

劉碧鵑認為,種榴槤蜜,防風措施是重中之重,除了用支架為果樹支撐,也可在根部再靠接波羅蜜,讓果樹主幹如同多一支拐杖。此外,若農地面積夠大,也可在外圍種防風林。

種植榴槤蜜要搭支架,撐起果樹。(攝影/林怡均)

栽培要考慮果園條件,紅肉品種最受歡迎

如果農民想種榴槤蜜,品種選擇是首要關鍵。劉碧鵑指出,目前榴槤蜜的品種非常多,市況卻相當紊亂,以「白玉」品種為例,有的苗商、農民會把所有白色果肉的榴槤蜜都標為「白玉」,但實際種下,有的生長特性與真正的「白玉」天差地遠。她建議,農民買苗前,務必多方打聽、貨比三家再下手。

選擇品種時也應考慮自身果園條件,劉碧鵑認為,若果園位在中部地區,農民應挑選耐寒品種,若果園位在南部,農民則可選擇時間較早的。

針對品種,陳連春進一步分析,所有果肉顏色中,紅肉在市場最受歡迎,「因為賣相最好」。紅肉品種中銷售量第一名的是「紅金蜜」,「紅金蜜」好管理,授粉、結果後能完全發育,果形漂亮且果肉多汁、口感細緻,可兼顧產銷雙方需求。

紅金蜜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榴槤蜜品種。(攝影/林怡均)

採收後要放5─7天完熟再銷售,此時最好吃

榴槤蜜何時可採收?劉碧鵑說明,可依外觀、聲音、氣味判斷,當果梗顏色轉褐、乾枯,果肉顏色由綠轉黃、偏紅,外皮上的果紋轉寬、果棘轉平,並發出散發香氣時,此時可用手指敲擊,若得到響亮的聲音便代表足夠成熟可採收。

吳辛水表示,採收時要用園藝剪刀剪下,因為果梗的剪口會流出黏黏的白色乳汁,採下的果實則先橫放,讓乳汁流乾,接著才能收納,採收會放 5 至 7 天,等待接近完熟再銷售,「此時最好吃」。

劉碧鵑說明榴槤蜜照顧與採收方式。(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主力客群為新住民,台灣人也喜歡

吳辛水的果樹間距為 6 米,但吳辛水認為,榴槤蜜的樹冠幅大,應拉到 8 米會更合適。若以 6 米計算,每分地約可種 30 至 33 棵果樹,吳辛水只讓每棵樹每年留 10 顆果實,確保每顆果實重量可達 4 至 5 斤。

目前他和其他班員收成的榴槤蜜都交給「日生元」雜貨鋪販售,末端零售價可達每台斤 100 元,等於每棵果樹年產值將近 5000 元。

「日生元」雜貨鋪位在屏東市區,由屏東縣長治鄉果樹產銷班第 14 班班長顏金珠的女兒經營。顏金珠分析,榴槤蜜目前多是販賣鮮果,「沒有銷售問題,盛產也能完售」。且果實上架後都能很快賣出,客群最喜歡紅肉品種,主力客群為新住民,越南、印尼、泰國裔的外籍配偶或移工都會來買,不少台灣人也相當喜愛。

顏金珠表示,榴槤蜜很受歡迎,盛產也能完售。(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糖度達 20 °Brix,產地開發冰淇淋

顏金珠曾檢測甜度,發現榴槤蜜的糖度可達 20 °Brix,她認為,相較於波羅蜜份量大,榴槤蜜一顆才 5 台斤左右,「比較沒壓力」,香甜且好剝,單人、小家庭都可拿來當水果、點心品嚐。

此外,產銷班也正積極開發加工品,產銷班裡的青農張可捷以榴槤蜜開發美味的冰淇淋,比起果實散發濃烈的香氣,榴槤蜜冰淇淋只有在入口時才會感受到香氣,無須擔心影響別人,食用也更加方便。

青農張可捷以榴槤蜜開發冰淇淋。(攝影/林怡均)

榴槤蜜是新住民的家鄉味,鮮食、料理都會用

台灣的新住民人數連年成長,是榴槤蜜的潛力市場。主打印尼美食的 DayDayJamu Cafe 廚師 Tuti 說明,印尼人會直接吃榴槤蜜,或製成冰淇淋做為甜食,也會將果肉裹粉後油炸成小點心等,若是鮮食或製作甜食,要選較熟、香甜的果實;若要油炸、入菜等,則希望果肉不要太軟。

Tuti 認為,台灣市場若有新鮮榴槤蜜,一定能吸引印尼消費者選購,不過,比起榴槤蜜,印尼人更喜歡波羅蜜,若市場同時有兩者,榴槤蜜的客群會被波羅蜜稀釋。

Tearoom Serendip 老闆洪子惠對東南亞料理相當熟悉,她分享,榴槤蜜較常見於南印度地區,包含喀拉拉邦、斯里蘭卡等,通常是直接鮮食或涼拌配菜,也會加入咖哩中。印度人不僅食用果肉,果殼內的纖維也會熬煮成果醬、外層的硬殼則會當煙燻或燒火的材料,讓食物也具有榴槤蜜的香氣。

洪子惠指出,台灣印度料理比較偏向北印度,較不會使用榴槤蜜,反而馬來西亞飲食受南印度影響,更可能使用榴槤蜜。

她認為,榴槤蜜也屬味道較重的水果,消費者不習慣就較難接受,但其實果肉氣味不強,滋味甜中帶有清新香氣,且處理不似榴槤、波羅蜜麻煩,若妥善包裝防止果實氣味散佚,或直接提供果肉,較能吸引消費者嘗試。

剝榴槤蜜好療癒

劉碧鵑表示,榴槤蜜剖開、取出果肉非常容易,剝榴槤蜜相當紓壓又療癒。榴槤蜜果實外皮有時留有少量汁液,剖果前可先準備塑膠手套及刀具,刀具宜用彎刀。

  • 第一刀先從蒂頭切,可完全切斷,也可環切一圈、不切斷。

攝影/林怡均
  • 第二刀、第三刀從果實表面縱切,沿著果皮輕劃,可依 4 等分、6 等分劃。

  • 劃完刀後,接著一手捧果,另一手從蒂頭附近切口掀開果皮,並慢慢往後撕。

攝影/林怡均

持續上述步驟直至撕完果皮,便可得到完整果肉,再用湯匙挖取即可

攝影/林怡均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上下游新聞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食物、環境等公共議題的獨立媒體,提供每日新聞及深度調查,將農業的精彩、面臨處境、從農業到食物的歷程,帶到大家眼前,累積台灣的農業公共資料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瓦磘村保衛戰》光電蓋在聚落大廟前,離民居僅2公尺,引爆全村滿腔怒火

全球蜜蜂害蟲─蜂箱小甲蟲,首度入侵台灣!啃食蜜蜂幼蟲、花粉,蜂農籲研擬防治藥劑

兩個女人的鳳梨─苦盡甘來的人生滋味,吳芳滿與媽媽相伴,養草護土鳳梨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