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顽强求活的無料书铺

阿布拉赫
·
·
IPFS
·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铺的广告,是关于店里举行的一场花艺活动,那是年初疫情封闭后复工不久。很惊喜地发现书铺就开在离公司一步之遥的地方,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無料加上花艺,猜想是间日本文化主题书店。

下到万和中心负一楼,第一眼看见整个楼层唯一孤零零亮着灯的無料书铺的外脸,不禁在心里长叹一声:生不逢时啊!

这是一栋新的写字楼,时间往前推两个月,地下一层的商业正在萌芽。已经开了好几个饭馆,供楼上的上班族解决午饭。几间卖小东西的铺子,正在装修中。还有开遍城市人流密集区的乡村基、大米先生,桌椅都已经摆进了店里,一切蓄势待发。

然而,一场疫情,将一切都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三月复工后,那些年前还在营业的饭馆,再也没能回来。装修中的店铺,也就此半途而废。香村基和大米先生拉走了桌椅,拆下了招牌,从此不知所踪。

于是,这间书铺成了上万平米地下空间里唯一的光。

玻璃门上贴着很多活动宣传广告,花艺的、日语的、剑道的、弓道的,还有职场沙龙,一片繁荣景像。书店里有弓箭练习场,桌游区、有儿童区、有汉服区,当然,也少不了咖啡活动区,占地面积目测超过1000平米。

从第一次进去,我就暗自祈祷,千万不要倒闭。虽然图书种类没那么丰富,也谈不上有什么鲜明特色,但毕竟是家书店。城市需要书店,我需要书店,尤其是抬脚便可抵达。

万幸的是,虽然我几乎每次去,都没见过几个人,但它撑了下来,撑过了疫情起起伏伏,撑完了这一整年。

有一次我拿了一本书看,见扉页有成都市图书馆的藏书印章,问送咖啡过来的姑娘怎么回事,她说和图书馆有合作,我问书店属民营还是国有,她说是民营。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如今城市的一些个体书店流行和图书馆合作,开辟出来一个专柜,叫“城市阅读美空间”,专门展示图书馆的藏书。在微信小程序办借阅证,便可以免费借阅这里的图书,和图书馆通借通还。

無料书铺的这个柜,藏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自然是不及自有图书那么有吸引力,但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广阅读方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想利用图书馆资源,又怕还书麻烦的读者,可以考虑就近的书店还书,对书店来讲,既带来了流量,也丰富了藏书,可谓三全。而且后来推想,这个小小的书柜,也像一个小型生态。利用它的人越多,图书馆里好书出现在这里的几率也越大,这个生态越会向健康发展。

有天午饭后,带同事去逛。他感叹,在这里上班这么久,竟然不知道这样的近处,有一个书店。

可是那次,汉服区的灯关着,平常每次见到坐在那里百无聊赖玩手机的店员,也不见踪影。希望,那不是个坏征兆。

书店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万和中心一栋负一楼

繁荣的门脸


落寞的空间


弓箭场,工作人员说积满200分,可以体验一次,我还差一点


图书馆藏书


二楼这里,有张爱玲和李娟,我从这里开始读《小团圆》和《遥远地向日葵地》


从二楼俯瞰


从未见过有人驻足的汉服区


和图书馆共生的城市阅读美空间


从未见儿童的儿童阅读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游记
43 篇作品

迷失香港(一)

乡村日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