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 · 第一天

剝離自我欺騙的理想

雙面麵包
·
·
IPFS

從大學念社工系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有個願望—— 希望能真正幫助到他人。不過之後歷經波折,讓我一再懷疑和思考所謂的「助人」是什麼。曾經我以為要修復人最深的痛苦、恐懼、遺憾才是真正的助人,加上我對人的心理變化很有興趣,所以我在一陣子的猶豫後,決定申請諮商心理所。

在當時,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對我來說似乎是最理想(理性)的選擇,既能持續的認識人的深度心理與幫助人,也能有良好的穩定收入,同時也能獲得家人和朋友的認可,這似乎是符合社會期待和自我實現最好的選擇,如果實現了,我就會是那溫柔和善又能幫助到他人的好人、有能力的人、被大家認可的人,可是那是我嗎?

有些時候在助人的當下我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耐煩,或是事情沒有進展的無力感,這些時候我都會壓抑掉這些感覺,努力說服自己做個「正確」的助人者,但是隨著工作瑣事的累積、個案類似狀況的反覆出現,我的感覺開始麻木,本來助人的願景也漸漸變成處理好眼前的狀況就好,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什麼熱情或期待,陷入了不良的循環。

「我真的喜歡助人嗎?」「我為什麼想要助人呢?」我不禁去思考這些問題,但又不想真正的去面對,直到不斷的修改申請諮商所的自傳,需要一次次自我對話上述的問題,我才深刻的意識到一件事:我渴望去幫助別人,是因為想要幫助以前受傷的自己。我的信念覺得只要自己能一直幫助他人,自己所受的傷就也不算什麼,自己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和活下去的人。

在那之後我的自我認知的世界觀崩塌了,以前我一直以為我是很純粹的想要助人、利他,甚至覺得自己有點奉獻的情操。原來我只不過是為了自己來做這些事,想成為諮商師也有很多想要被認可的考量。我有些無法承認自己的自私,我不是那個理想中單純的追求熱愛、夢想的人,只是不斷逃避過去傷痛的人。

就這樣我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標、支撐自我價值的信念,空虛的度過了很長的時間,我對自我欺騙感到傷心,也害怕相信本來相信的信念,但也同時緩慢的傾聽和照顧自己,不是助人者的我沒有那麼善良可靠,內心有著許多憤怒、悲傷、無助,我不喜歡他們,但也明白他們是真實我的一部份,我花了許多時間與它們相處,也花了一些時間去探索自己其他的興趣,嘗試以自己舒服的步調過活,有些時候很不容易,但有些時候很舒服自在。現在的我離當初設想的理想的自己很遙遠,我還依然眷戀那完美自我的形象,但更加的清楚這樣脆弱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也是一個正在活著的真實的人。

可是,我到底喜不喜歡助人?我喜歡,但不適合。當能幫到人,看到他人變得更快樂或更好時我會開心,但那往往是短暫的,比起幫助人,我更熱衷於理解人的心理歷程,試著理解與詮釋一個人是怎麼成為現在這個模樣,而非影響或改變。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或感到脆弱時,我並沒有幫助他的強動力,也許這可以部分歸因在我過去的無力感,然而,人的一生時常都在遭遇挑戰,我們如何因應它展現自己的生命力與韌性,才是生命的美好和價值。比起貿然介入影響或改變他人的人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故事,說實話現在的我還做不到這麼有耐心,所以我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助人者,但是我會努力成為真實的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雙面麵包很具有好奇心的人,對心理學很有興趣,覺得創作是探就事物本質和豐富生命的一種方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那隻現在已經不常用的筆

代表我的未完成品

被他人看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