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是否你的思想被「近因效應」操控?
朋友一介紹,你就想買⁉️ 你的立場是否經常搖擺不定?一起聊聊「近因效應」!
追蹤街頭塗鴉為何變了看賭博照?Instagram帳號出售潮 網絡營銷有隱患
隨著網絡與社群媒體興起,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消費轉型,養成消費者網路購物的習慣,各年齡層的網路消費者人數都有提升。因此,利用線上進行買賣交易成為主流,甚至開始取代傳統的實體零售。
社交平台運營之道:如何打造合規且高流量小紅書帳號?
作為現時中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台,小紅書憑藉其獨特的種草文化和強大的社區黏性,成為近年眾多品牌和個人創作者競相爭奪的流量高低。
Threads上熱議: 今日寫作搵幾多 類型小說與文學作品各自的生存之道 專業意見、作者苦水與網民摸頭
近日,在Threads上興起針對小說家收入的相關討論,當中引來的討論內容頗為珍貴——既有針對類型小說家的訪談文章,亦有獲多個文學獎肯定的寫者公開自己的收入佔比。由此,我們整理相關的內容,並反思,文字藝術的創作者在當代如何存活?其生存狀態樣貌模式若何?
【社交媒體是品牌關鍵?Social media的成功之道大公開!】
社交媒體到底有何重要?本文除了探究社交媒體對於品牌推廣的至關重要,還有提供如何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的具體建議。
社交媒體如何成為極權政府的操縱利器
探討了中國政府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大規模的資訊戰。從假帳號和機器人操縱,到平台算法的不透明性,再到審查機制的漏洞,中共利用這些手段推動其政治宣傳並控制輿論。儘管社交媒體平台嘗試應對這些挑戰,但效果有限,許多帳號被刪除後又迅速重建。文章還強調了國會在監督這些平台上的角色,呼籲議…
在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的技術無知成為熱門話題
在最近的TikTok CEO周受資國會聽證會上,一些美國議員因提出了技術知識顯然匱乏的問題而成為網絡笑料。議員的問題範圍從誤解基本的Wi-Fi使用到對社交媒體工作原理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揭示了一個更大問題:技術無知在決策層的普遍存在。這不僅影響了聽證會的質量,也損害了公眾對政治過程的信任。
從穩陣post再發散靈感做出創意post 的5個簡易steps
--------////// 但睇到尾,會發現咁簡單嘅方法冇人講?如果你都有啲簡易技巧分享即管留cmt/ DM我
落廣告有冇用? 係咪呃錢㗎?
--------////// 我唔想係廣告專家,但係誤打誤撞又做得OK咁。歡迎交流share 吓你exp(☞゚∀゚)☞更多具體操作,實戰經驗,慢慢再講。
TikTok:我們的新文化教父
探討了TikTok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文章描繪了一個由「數位快餐」主導的世界,對TikTok在年輕一代中的流行和其可能的政治影響力進行了評論。作者嘲諷地讚揚TikTok作為新時代的啟蒙工具,同時質疑傳統教育和媒體的角色,並對好萊塢及主流媒體能否重塑文化和身份認同表示懷疑。
为封闭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一个大陆人的“破茧”尝试
受够了简中信息的封闭,该如何去获取不一样的信息?
外交政策丨社交媒体神话与民粹主义
民主国家必须彻底整饬平台的治理方式,使民粹主义者更难于以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方式利用平台。
美國的「新文化」:盜竊成名,犯罪成風
美國的社交媒體現象中,犯罪和盜竊行為不僅被公然展示,甚至還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擁護。與此相反,亞洲的羞恥文化使得人們對犯罪行為保持警惕和避免。美國在這一方面明顯偏離了正軌,把犯罪視為一種「創意表達」。希望美國能夠從亞洲的羞恥觀念中學到尊重和義務感。
抖音的即時反饋效應,的確讓人頭疼!
抖音之流,被很多APP模仿。
IG新宇宙—Threads
Threads來啦!!
Threads 的熱話與冷思
Meta 前天宣佈推出 Threads 引起網絡熱議。新產品倉促推出,不難想像是 Mark Zuckerberg 跟 Elon Musk 之間的賭氣。究竟 Meta 是下一個爆紅之作,還是隨着時間消逝的美好回憶?Threads 的閃耀登場Meta 似乎喜歡與 Twitter 較量...
只羨 KO 不羨 L:給 KOL 的三個忠告
在議題的公共性和重要性,以及熱度和趣味之間該如何取捨,又是否只能二選一,我曾跟同樣定位分散式技術科普的區塊勢聊到,許明恩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洞見,大意是說當公眾都在看東,作者不應該站在西邊大喊,請求大眾回頭看,而是應該站到東邊去跟大家聊,告訴大家西邊的風景更漂亮,聽罷的我既是躺著中槍,又覺茅塞頓開。
據傳 Instagram 將推出以文字為主的應用程式,來與 Twitter 競爭
據傳 Instagram 將推出以文字為主的應用程式,來與 Twitter 競爭
TikTok的未來:如何為潛在的禁令做好準備
這項禁令無疑對於以短視頻拍攝爲生的人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這意味著是時候進行一些場景規劃了:實施禁令顯然已成定局施,那麽您要如何為潛在的禁令做好準備?
無聊
科技公司以提供一個平台供用戶的展覽私生活,再用這些瀏覽數量吸引商家付錢賣廣告,這樣的營運模式對人類社會發展真的不知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