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說巴黎聖母院逾八百年的故事
科技近年介入藝術、文化,在不同地方見過的作品,許多只是用科技來強化視覺效果,感覺是追趕所謂的潮流,為新而新。「聖母院擴增實境沉浸式體驗展」令我有些改觀,是知識和好玩兼備的展覽,負責的法國公司Histovery表示,不是為用科技而用科技,而是希望用科技說故事。
台灣藝博會為國際化來港,創始人:未來五年香港仍是亞洲藝術樞紐 「你悲觀,因為你是香港人。」
我說,香港藝術市場長期倚重的中國內地買家,不再豪爽;香港資金、人才繼續流走,當中不乏屬中、上階層的藏家,灰暗未見盡頭;香港人口結構正在大改變,國際化不住褪減……邱冠燿,你還蠻樂觀的。
[藝次元宇宙] 以佛朗明哥歌手身分受訪問預告片
受訪預告片!
電台廣播二三事 | 教育的本質
這次的錄音我蠻感動的,本來結束後就想馬上把心得打下來,但又莫名其妙延宕了好些日子,現在回想可能也已經漏掉了一些,但我依舊想要把這次美好的經歷記錄下來,紀錄有夢想的人,紀錄有行動力的人,紀錄有愛的人。
在 Clubhouse 節目「創業無定向風」的語音訪問
今次有幸認識到 Sorted 的共同創辦人 Harry,還有「創業無定向風」的兩位主持 John 及 Finnie。閉關良久,原來已有一段時間沒做過訪問了,也是首次由設計師一直分享到創辦 Slowly 的經歷,足足談了兩小時有多。可以到這裡收聽:Apple Podcast / G...
我的移民故事 - AM1470電台溫哥華人的故事訪問
簡介: 我是香港九七回歸前移民的一代。父母決定移民加拿後,他便做先頭部隊,過來讀寄宿學校。大學畢業後留在溫哥華工作,頭幾年很羡慕同學回流返香港賺大錢。但自從08年金融海嘯後,很慶幸自己在加拿大搭上事業的順風車。Part 1: 移民前 Q:什麽時候移民到加拿大?
電台廣播二三事 | 終於要輪到我上場啦!
電台廣播見習結束了,接下來就要迎來我自己的第一次錄音了,但是在錄音之前還有好些事情要做,甚至錄完音也還有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電台廣播二三事 | 廣播主持是怎麼回事?
為了一個信念,我誤入電台廣播這個圈子。
《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重返抗爭現場,鑽挖未解謎團
可不可以,再停留在悲憤一陣子,再詰問未明的真相一陣子,再深究暴行負責人一陣子,不要這麼快就放下、釋懷,可以嗎?不然我們拿甚麼去面對下一代,又拿甚麼去面對自己的良心?
或許我不適合接受採訪?
接受《後綴》主編下酒菜的訪問感想。
《開玩笑的夏天》:直面異論的勇氣
身為誌傳媒忠粉,早就買咗佢哋出版嘅《開玩笑的夏天》,但就直到最近先開嚟睇。本書作者係00後嘅獨立記錄者,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剛好兩年,就遇到反送中運動。運動衝擊到佢對中港關係、身份認同、民主自由等等嘅思考,所以佢選擇去訪問一班擁有中港經驗人士,認為只要雙方建立理解同互信,就可以緩解兩地嘅衝突。
紅氣球書屋:一間人緣很好的獨立書店
從繁華喧鬧的臺北到寧靜悠閒的恆春;從原先僅是「過渡點」的民宿,到「閱讀恆春」的獨立書店,德慧與木木跨越整個臺灣,在四季如春的國境之南、在百年古城的牆下,溫柔地繫上了一顆溫暖的紅氣球──歡迎來到「紅氣球書屋」,一間被熟客稱為「恆春客廳」的獨立書店。
無論如河:邀請大家來「匯河」的獨立書店
面向觀音山、坐擁淡水河景第一排,進門要脫鞋「接地氣」,有河貓當店長、藝術家楊侖作隱藏版股東,還有四位大小事都自己來、具護理背景的「女工」(一號阿勇、二號秀眉、三號雅鈴、四號小綠)──這裡是「無論如河」,一間帶著藝術氣息、期待能療癒大眾的獨立書店。
有河書店:一間在死灰中復燃的獨立書店
離開了熟悉的淡水,無視於疫情的衝擊,詹正德先生秉著初心重啟書店的經營。其店面距離唭哩岸捷運站不過是五分鐘腳程,延續「有河」之名,環境卻不再有河,而是改為一大片高架橋下綠意盎然的草地。這裡,是有河Book 2.0,現在稱為有河書店,一間在讀者引領期盼下再度開張的獨立書店。
孩好書屋:一間做為生日禮物的獨立書店
旗幟上,貓咪「頭頭」蜷縮在嬰兒「壯壯」頭上,祥和又安逸的畫面隱含著父母對孩子頭好壯壯、快樂成長的期許;而「壯壯」七彩的尿布,則代表書店對性別和環境議題的關注──這裡是「孩好書屋」,一間小店長當家的獨立書店。
七木.人文空間書房:打造秘密基地的獨立書店
繞過石砌的矮牆,推開漆紅的鐵門,掛著「七木」旗幟的平房為滿院的綠茵和大樹環繞──「七木.人文空間書房」(以下簡稱「七木書房」),一家坐落在屏東勝利星村,以生態為主軸的獨立書店。
留下看書:不被排行榜綁架的獨立書店
走入「留下看書」,映入眼簾的是兩排書架、具設計感的小誌與海報,以及充滿異國風情的酒吧,與我們對於「書店」的想像極為不同。Sofia 笑吟吟地從吧檯後方走出來,端上一杯特製調酒,這裡是留下旅舍/留下看書,一間有酒吧、有青旅、有故事的獨立書店。
Netflix 訪談片 - Fran Lebowitz: Pretend It’s a City
Fran Lebowitz,小弟寡聞,只偶爾在電影中看見她客串,卻不知她是何許人也。當看見這輯一連七集訪問由Martin Scorsese監導兼主持後,恍如打開前人收藏在籠底寶盒般,當堂茅塞頓開,大開眼界。她的幽默風趣,尖酸刻薄,「窒人窒到應一應」的態度,看得非常爽。
失敗之後,尋找一條冇得輸的路:專訪藝術家程展緯
網上圖片(按:很久沒貼文,在想處於國安法的現實下該說什麼、分享什麼。然後在草稿匣裡看到幾年前寫的這篇專訪,覺得還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看似山窮水盡處找路的意志與機智。「失敗」的運動每每在個體身上有所累積,因此也不可能是全然失敗的。) 現在已經少有人提起了,六年前在中環浮現的那道異樣風景。
練字就是一場寧心的修行,從入鋼筆坑談起──訪問博客積塵
記者:積塵,你好, 我是明報副刊記者,我們在做硬筆書法專題,想邀請你簡單訪問一下你當初學書法的原因,練習過程中的苦與樂等。積塵:謝謝邀約,兩者皆可。其實有關緣由,我昔年也曾撰文記述,你也可參看。記者:對的,我當初看了你的博客,你是因爲鋼筆而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