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Matters

凌渊
·
(修改过)
·
IPFS
近期,我决定不再上Matters发文章了。同时,我想简单写些关于Matters的内容。2020年3月,我了解到Matters,开始在Matters发文章和读文章。那时,Matters的用户相当活跃。我看见了不少谈论政治、平台和LikeCoin的文章,还有一些社区活动。如今想来,这幅景象与外部因素关系密切。

近期,我决定不再上Matters发文章了。同时,我想简单写些关于Matters的内容。

2020年3月,我了解到Matters,开始在Matters发文章和读文章。

那时,Matters的用户相当活跃。我看见了不少谈论政治、平台和LikeCoin的文章,还有一些社区活动。如今想来,这幅景象与外部因素关系密切。

一方面,Matters宣传“永久保存文章”的功能。部分用户受其他平台的审查所苦,便在此发表关于社会事件的感慨和意见。

另一方面,Matters宣传“创作有价”的理念。Matters和Liker Land合作,用户发表文章后可以收到其他人的赞赏,继而获取LikeCoin。部分用户希望通过发布内容获取LikeCoin。此外,少数用户本身具备一定名气,他们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大概也吸引来了部分读者。

在我印象中,“繁荣”景象维持的时间不算长,而且,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Matters中有大量涉及政治的文章,还有不少讨论Matters或LikeCoin的文章。此类内容热度颇高,但其中质量特别高的文章较少。用户经常看大差不差的内容,难免产生厌倦。

不少用户希望迅速获取LikeCoin,他们会频繁发表没有多大意思的简短内容,和其他拥有相同想法的人互相赞赏。当时,这类内容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赞赏,很容易出现在首页前排。

Matters团队尝试过解决一些问题。例如,调整首页推荐算法,降低赞赏的作用,鼓励用户发起社区活动,增加不同主题的文章。

2020年6月,Matters发起了“让爱发电”活动,作者可以发布创作计划,获得LikeCoin支持。我参与了活动。之后,我基本没有写计划中提到的内容,不过,也不是什么都没写。

我在完成高考后,就不常写文章了,来Matters的频率也降低了。

2021年3月,Matters公布了围炉功能。作者可以创建围炉,发布私密文章,发布围炉成员才能看见的广播,和围炉成员进行非公开的交流。当时,不少人表示对围炉很感兴趣,但我似乎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情。一方面,我希望其他人可以免费阅读我的作品,而且,感觉我的作品没有好到值得读者付费阅读的程度,不想开通围炉。另一方面,提现门槛是500港元,我认为很多作者根本无法获得500港元,提现功能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形同虚设。

后来,事情发展似乎和我的预期相符,不少开通了围炉的作者,没有持续更新付费内容,甚至没有持续发布文章。不过,我不清楚围炉失败的具体原因,或许原因之一是读者太少吧。

不记得从何时起,首页文章排名因素中加入了“阅读时长”,这让不少质量优秀的旧文章得以再次登上首页。我认为这是件好事,不过,也感觉存在不利影响。已经离开Matters的作者,就算知道旧文章有不少新读者,大概也不会回来发新文章。如果首页中新文章偏少,部分作者可能会感觉难以获取关注,不想继续发文章。

首页文章排名因素中大概还加入了“港币支持次数”或“港币支持数额”。有时,团队成员会直接对文章给出港币支持。尽管这不是坏事,但我怀疑这会给团队带来负担。

2021年5月,有人宣传了社交社群Liker Social,表示用户可以去其中发布简短内容和赚取LikeCoin。大概有一些用户从此转移了发布内容的主要平台吧。不过,之后仍有用户表示热门内容中严肃的文章太少,白开水般的短文太多。

我搜索过关于Matters的新闻,看到过一篇专访:离开《端传媒》,用区块链平台让好内容活下去──张洁平专访。

我感觉,Matters的发展大概并不符合创始人的预想。

张洁平在访谈中提到,端传媒采用付费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这样会让它变得更为小众,相对失去对公共讨论的影响,但这又是不得不做的决策,否则端传媒就无法活下来。

团队或许也有过类似的挣扎。应用虚拟货币,开通法币支持都是帮助作者获取收入的方式。团队可能是在确定其他方式效果不佳后,才决定推动围炉上线的。

团队过去的构想是,Matters不采用付费墙或完全随意赞助的模式。读者阅读是免费的,但互动是付费的,发表文章或评论都需要平台货币Mat。用户赞赏他人必须付出Mat,在互动中有机会获得Mat赞赏。

在后期发展中,Mat取消,LikeCoin上线,构想被打破了。用户发表内容没有门槛,LikeCoin可以免费获得,赞赏无需付出代价。Matters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围炉引入付费阅读机制,为赞赏和评论增设限制,但只能影响部分文章,而且资金是集中于特定作者,而不是在全站流动。

文中提到,用户的权重是不同的。用户收获Mat越多,代表贡献越大,权重也就越高。采访者提到Matters可能会被批评太过精英,而张洁平的回应是走草根路线的平台众多,不缺Matters,Matters要做的让重要的、严肃的内容活下来。

在我频繁使用Matters的时段,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大众化”而非“精英化”。后来,团队尝试过提高严肃的内容被看见的机会。但是,用户数量和活跃度似乎都下降了,作者发表文章的意愿也会减弱。

我认为,团队有项行动值得称道,就是设立“在场”非虚构奖学金,直接为作者提供支持。我看过少量入选作品,选题和内容确实不错。不过,活动第三季和第四季似乎都没有在Matters大力宣传,现在入选作品也不会在Matters发布。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给Matters带来多少收益。

最近,由于写了文章,我登录了几次Matters。

我感觉,很难找到令我感兴趣的内容。

我在看首页和精选内容时,往往会发现几篇文章关于性的文章,阅读时间都比较长,性题材是不错,可以理解有不少人喜欢它们,不过,它们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另外一些文章,例如,关于Web3的文章,七日书活动中涉及部分主题的文章,也会让我产生类似想法。

“最新”栏目下的情况颇为糟糕。有不少非华文文章和广告。去年就有用户提到这些问题,团队没有彻底解决。

我看了下过去关注的作者,发现部分作者早已不再发布文章,还有部分作者隐藏了文章。

此外,我的文章,似乎不符合团队的期望或其他用户的兴趣。因为我发文章频率低,也不能指望经常遇到读者。

综上所述,我对Matters没有什么期望了,所以决定不再来此发文章。我还会在Matters读文章,不过频率应该不高。

账号内显示的文章,我暂时不会隐藏,过段时间大概会隐藏吧。

虽然没提到多少好事,但我因Matters而经历过不少好事。

我看到过不少优质内容,我的作品还有幸获得过读者的认可。

我在此表达过希望认识其他人的想法,也确实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有人曾经时常与我交流,有人现在偶尔还会与我交流。我经常觉得其他人无趣,还不擅长社交,碰见感兴趣的人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交流欲,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当我遇到能够给我带来新鲜观念和知识,还不会直接嫌我麻烦的人,会感到高兴。这些人的话语和行动,也影响了我的思想。

在一些事情中,团队成员对我的信任和关心,让我十分感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凌渊博客:https://lingyuan.blog 电报:CuriousEspeo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献给我的文字(下)

献给我的文字(上)

2024的书籍、游戏、影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