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2:死亡恐惧与情绪

番茄米线
·
·
IPFS
因此,情绪本质上是无法也不应该被控制的,因为它在帮助你生存。

1、死亡恐惧

为什么所有人都是平等?

因为任何人都会死。

因此,不管这个人的能力再强、成就再高,也会有对死亡的恐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屋大维等名声赫赫的帝王,哪怕已经是九五至尊了,也对死亡有着很深的恐惧、在晚年沉迷于方士炼药等神秘学以求长生。

哪怕是一些宗教能够让人看起来是超脱了对死亡的恐惧,但其实也不过是把这种恐惧转移了,并不能将之从人性中消除。

比如基督教,就说人虽然会死,但是灵魂会到天堂,并在天堂中实现永生。

还有印度教和佛教,说你虽然这辈子会死,但是下辈子可以转生,也相当于永生了。

这些宗教只是通过这种“永生”的说辞来安慰信徒,是利用了信徒的死亡恐惧,并不能真的让信徒不害怕死。否则,应该告诉信徒:“人死了就是死了,就是烂肉一坨,啥也没。”然后再帮助信徒消除恐惧。

所以,所有人本质上都怕死。而且,对于死亡的恐惧情绪,是任何一种恐惧中最强烈的;或者换句话说,其他的任何一种恐惧,都是死亡恐惧不同烈度的体现。

比如,很多人听过恐怖谷效应,就是说一个东西越像人越使人感到亲切;直到它过于像人了,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这种恐惧来源于对尸体的恐惧。假设在原始社会,你见到一个人类尸体,那大概率说明附近有可以使人致死的东西,要赶紧跑。本质上还是对死亡的恐惧。

而死亡恐惧则构成了人类所有情绪的根源。

2、各种衍生恐惧

由于其他的恐惧都是死亡恐惧的一种,我们将除了死亡恐惧的恐惧统称为衍生恐惧。

为了更精确,我们需要明确定义恐惧:恐惧指任何一种排斥(包括逃避、敌对等)的情绪。

比如人会饿,人排斥饥饿的状态(不一定非要特别饿),这也算是一种恐惧。

那么人为什么会恐惧饥饿?因为饥饿会导致人的营养不足,最终让人的机体无法运转、甚至因为缺乏营养而坏死。所以这本质还是死亡恐惧。

人为什么不吃难吃的食物?因为难吃的东西往往意味着变质的、有毒的、缺乏营养的,吃这些东西会危害到自己的生存,还是死亡恐惧。

为什么很多人怕黑?因为黑暗意味着未知、意味着很可能有我们无法发现的危险,还是死亡恐惧。

学生为什么害怕考不好?因为考不好可能意味着将来没法赚到钱、拥有好的生活条件,也就是威胁到自己的生活,还是死亡恐惧。

有些人为什么害怕和别人起冲突?因为他很可能潜意识认为自己的力量很弱小,和别人起冲突时很容易被别人干掉,这还是死亡恐惧。

为什么人害怕被孤立?在原始社会,人类必须群居才能生存;如果被群体孤立,基本上等于死亡。

为什么有人有社交恐惧?他们担心自己社交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孤立和排斥。

为什么人们害怕和恋爱对象分手?为什么人害怕表白被拒绝?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恋爱对象的认可代表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代表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被拒绝、被分手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这些增强生存的东西。

可以举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细细推敲下去,就可以发现所有的衍生恐惧本质都是死亡恐惧。

3、恐惧与欲望

恐惧与欲望是对立统一的(见《什么是对立统一》)、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欲望是恐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人怕死,那么就有活的欲望;

人害怕失败,就会有成功的欲望;

人害怕孤独,就会有寻找朋友的欲望;

人怕黑,就有欲望驱动他们走到有亮光的地方;

人害怕起冲突,就会选择回避或者讨好对方;

学生害怕学业失败,就会有考好的欲望;

人害怕分手,就会有很强的维持关系的欲望......

当然了,还有另一种更高级的欲望:爱,并不是直接源于恐惧。但是本质上也是一种死亡恐惧,这个我后面会详细说。

而这些欲望往往就构成了除恐惧外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情绪都可以被归为两类:恐惧与欲望。而欲望又可以被看作是恐惧。

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恐惧是为了逃避死亡,而欲望则是为了加强生存(本质还是逃避死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情绪就是对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一种应对措施;是大脑用原始的、极快的方式对环境的分析。

所以,情绪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被人控制住,但这种控制只是一种暂时的压制,并不能直接消灭情绪。

比如你感觉到饿,你可以吃东西来消除这种感觉,但你不可能直接命令你的大脑停止感受到饿。

因此,情绪本质上是无法也不应该被控制的,因为它在帮助你生存。

4、情绪与利益

既然情绪是对外界环境是否对你的生存有利的评估,那这个评估必然要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你的利益;换句话说,你的生存需求。

在这里需要做个声明:本系列所有的“情绪”都指的是广义上的情绪,也就是包括各种各样的感受与潜意识反应,不仅仅指狭义的喜怒哀乐。

这些情绪都对应的是一种特定的利益。

比如说饥饿,就意味着人体的营养不足了,那么补充营养就是符合人的利益。

还有看到一个搞笑视频人就高兴,那么这种情绪变好就是人的利益、缓解人的压力。

还有如小明被别人骂了,他非常生气,那么这种生气就是要让小明进入战斗状态、随时准备消灭对方,这符合小明的利益。

而这些情绪会让人做出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来满足这些生存需求。

还是拿吃饭举例子:死亡恐惧→衍生出饥饿恐惧→吃东西的欲望→饥饿情绪→想到“吃东西”(思维)→吃东西(行为)

那么还可以反向推导:如果一个人想要吃东西、正在吃东西或者找东西吃,那就说明这个人有饥饿的情绪。

而且更为美妙的是,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所说:任何人都有死亡恐惧,那么也就意味着任何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都遵从这一逻辑。

那么完全可以由此来推测出每一个人的利益。

比如小明考试没考好,就心情特别差特别崩溃,那么就说明他认为考试成绩与他的生存利益挂钩,即没考好威胁到他的生存了。

进一步我们就可以继续想,考试成绩明明不会威胁到他的生命,那他为什么会认为这有威胁?

可能是因为他没考好会被家长骂;可能是他内心很自卑、只有成绩能带给他生存价值、证明他的生存能力。

那么,如果我想要帮助小明或者利用小明,只需要从这一点入手,给他想要的——符合他利益的——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想要帮助他不再被考试影响心情,那么就可以让他和家长对骂,让他家长感受他的痛苦;或者帮他培养其他的兴趣和能力,从别的方面证明他自己。

或者,让他脱离这种长期作为一个客体、被别人肆意评价的环境。

再举个例子。比如之前韩国总统尹锡悦搞医疗系统改革、让医学院扩招,那么很多在职医生非常愤怒、上街游行。

这些医生的愤怒背后是对自己生存能力下降的恐惧,因为增加的医学生在将来进入医疗行业后会分走他们的蛋糕。

看到这里的读者,如果看过我之前写的《论道德》系列,可能已经发现了,我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论道德·上》中提到的性恶论第一定律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例子是经过简化的模型。现实中,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往往拥有多重情绪,并且人们会出于各种因素隐藏自己的情绪。

但是,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一定只有一个情绪是最强烈的,相对应的也就是他最关心的利益诉求。

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多国民党投降过来的士兵,解放军就派政委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一开始政委就是骂蒋介石,说蒋介石卖国。结果很多士兵说,他们对蒋介石印象还挺好的,因为蒋介石给他们发军饷,没什么剧烈情绪。

但是后来政委们转变方向,开始说那些军官虐待基层士兵,这些士兵一下子就破防了,据说好几个在诉苦的时候还哭晕过去了。

这就证明了,虽然蒋介石卖国确实和他们有利益联系,但是关于被军官虐待这件事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利益诉求。

而这,就可以指明我们平常的交流与工作的方法论。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番茄米线哲学、政治、经济、历史...... Medium英文号:Tomato Ricenoodles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基础人文科学
15 篇作品

论死亡6:不利他的本能

简记从皇汉角度对唐人街的第一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