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ngela 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孝順與養兒防老

Angela Chen
·

寫下「養兒防老」四字後,不禁莞爾,在此之前,還寫了「孝順」,我果然是來自上個世代。

人的出生由不得已,隨著成長,離生越來越遠,老、病與死則不得不面對。「病」是假設式,能免就免,「老」是進行式,正與之和平共處;「死」則是未來式,得及早思慮因應,想好死且死而無憾,遺言及遺物處理最重要。

上個世代,生養子女是因應老與死的主要方式。老來有子女奉養,死則有子女服孝,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社會的核心價值。生養子女,辛苦劬勞,期待子女長大成人之後,湧泉以報,也是人之常情。更何況,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天經地義。


在孝順的包袱之下,我不得不接受父母的要求,就讀我不喜歡的學校及科系,哭哭鬧鬧只換得更嚴厲的責備,說我:不孝順。15歲的我沒有違逆父母及出走的勇氣及能力,只能黯然接受(〈我的青春,不曾快樂的時光〉)。

許多那個世代的父母將子女視為私產,無論生活、求學、就業、交友或婚姻等均嚴加看管且深涉決策,許多同儕(包括我及弟妹們)在孝順的挾持之下,勉為其難地接受長輩的安排。

弟弟結婚之前,父親將原本他與母親住的市區小房交給弟弟,他倆則搬到郊區,好讓弟弟及弟妹有個生活機能良好的居所,孩子也可以就讀較好的學區。他倆歡喜接受,依他們當時的薪水,恐怕連在那附近租屋也不易。

父親有個但書,兩老如有一方先走,就得把在世的那方接回家照顧。父親是個有遠見且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弟妹困難與之相處,也覺得自己健康狀況不佳,會比母親先走,如此,母親的晚年就可以託付給弟弟。

然,事與願違,母親罹癌先行離世,父親因為肺阻塞,健康每況愈下。他多次在家庭聚會中,暗示弟弟莫忘當年的承諾,也提到自己餘生不多,要照顧也剩沒幾年。

居於同理心,我們了解弟妹不會願意與嚴厲的父親同住,但,私心希望弟弟可考慮就近租房、購屋或用其他方法,以便就近照顧父親。然,弟弟並無積極作為,也遲遲未回應父親的要求。

父親兩年半後離世,之間,我們請外籍看護全天候照顧,弟弟及我們姊妹們則排班輪流照顧陪伴。

衷心希望,父親離去時,有放下無法與弟弟同住的遺憾。


老公雖是長子,但他的弟弟們都比他早成婚。

公公對結婚的小叔,會送上大禮,就是房子的頭期款。他認為,年輕人購屋最大的困境就是籌措頭期款,接下來的分期付款可用倆人的薪資支應,他的觀念傳統,認為購屋置產是儲蓄及投資的最好方式。

房子是公公挑的,買在家附近,看得出他的動機是便於就近照顧(無論是誰照顧誰);新婚夫妻年輕又缺金,只能順從長輩的安排。但,小叔住進新房沒幾年,起心動念出國念書,也在當地找到工作,購屋生子。原本的新房交由未婚的弟弟居住,而且苦哈哈地支付貸款。

與老公結婚不久後,某次家庭聚會公公叫我到身旁,小聲地說他已經去看屋要幫我們買房。我一聽,心情立刻跌到谷底,但仍鼓起勇氣地告訴他,他的好意我心領,但買房的事,我們自己想辦法。


如果再早個十年,我也許會像小叔與弟妹般唯唯諾諾地接受。然,公公與老公的關係糾結難解,他有購屋想法,但未先徵詢我們的意見,我當然斷然拒絕。

公公或父親的心態類似,一方面疼愛子女,認為年輕人財力有限購屋不易,希望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則無法擺脫養兒防老的心態,認為為生養孩子,為孩子置產,就可以把孩子留在身旁,奉養陪伴到老死。

世代遞嬗,科技進步,無論社會結構、工作模式或人際關係丕變;大家庭瓦解,小家庭當道,婚姻、夫妻或親子的傳統價值已經轉變。

如將親子關係視為上尊下卑或命令服從關係,將養兒防老的信念加諸子女於孝道,要求子女順從已意,認為子女奉養為天經地義,只會徒生彼此的怨念,拉遠彼此的距離。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