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苇如诗社versevibesociety
IPFS What is this

诗歌科普|漫谈对联

苇如诗社versevibesociety
·
·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我国自古是一个注重时令的民族,因而诞生出了众多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们重视的,当是农历旧岁与新岁交替之际的中国新年——春节。春节的各种传统活动中,与诗歌关系最大的,应该就是对联了,诗社也在此年关将近之时令,与大家漫谈有关对联的种种,并开启春节对联征稿和将举办福利派发活动。

在文章的开始,希望大家敞开心扉,同我们一起回溯千年,在旧时光里找寻一些珍贵的东西,那些关乎时令,关乎传统,关乎文学,关乎血脉,关乎我们文脉的精神事物。 

对联的前身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循的第一幅对联是什么内容?
作者又是何人? 
对联怎样创作?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对联? 

有一首诗歌,大概率是中国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的,即是王安石的《元日》,其中有一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绘了一个春节时的传统——换桃符,那么桃符是什么,《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筡、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可以看到桃符是刻绘有神像的两块桃木板,而桃木自古就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两块木板挂置于门的左右两边,每到新岁,人们就 以新的桃符换去旧的,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对联,这就是对联的雏形,而后到了五代时,人们习惯于在桃符上写下诗句,这之后载体就慢慢从桃木板演化为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春联。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春联,就是于五代时,为蜀后主孟昶(就是那个用七种宝石做夜壶的蜀后主)所作,内容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宋史· 蜀世家》曰:“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就是,本来这孟昶是命令学士在桃木板上写诗的,结果发现学士写的不好、不公整,他干脆就自己上了,写下了这两句有迹可循的,历史上最早的春联。 

Unsplash@Zhang Kaiyv

所以,其实春联的创作也是有规则的,首先就是工整,所谓工整即是,需要平仄相对,符合类似律诗律句的格律,比如蜀后主这一联,“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看似平仄不工,实际上细看来,前半句形成一个单拗,并且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字与尾字平仄相对(第四字在前句被拗救了),也符合律句的规则。当然这是特殊情况,对联的最基本原则还是,对仗和平仄,也就是上下联平仄需要相对,结构需要相同,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结尾,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对联的尾字是不需要押韵的,否则显得过于轻佻,行里称此为“押摄”应当避免,同时也应该避免龟鳖对(上下两联同一处讲相同的意思)等影响对联质量的问题。然后就是字数,其实字数相对自由,单句对联多为五言、七言联,其次是四言、六言联;复句对联多为八言以上(复句对就是有逗号将半联分隔断句的对联)。(来自陈炜舜教授《对联导论》) 

但对仗也分工对、意对、无情对等多种形式,工对即是最常见也是最合规矩的对仗,意对则是,意义神韵都能对上,但实际上未必字字都对仗,但不对仗的那一字前一定会有对的特别明显且工整的字来“遮丑”,举个例子,比如,李商隐的《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与“七夕”乍一看是偏正的对仗,实际上七夕当是作为一个节日整体出现,不过六与七对的十分工整所以足以遮瑕,也不影响整首诗的意韵。无情对相较而言就比较娱乐了,硬生生地将每个字相反的意思作为下联的内容,根本不考虑整体的意思和韵味甚至格律平仄,比如“安非他命”无情对就是“如是我闻”、“局部坏死”无情对就是“整个好活”、“公门桃李争荣日”的无情对就是“法国荷兰比利时”、“闭门羹”的无情对就是“开塞露”而“曹操张之洞”的无情对就是......(疑似引起不适不建议自行搜索) 

Unsplash@Zhang Kaiyv

好,讲回来正题,关于历史上著名的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在此处为大家分享一副著名的对联的故事。有一种活动叫“诗钟”,可以追溯到齐梁,大概类似于诗人们的沙龙,主要活动就是对联、对诗。清末非常盛行“诗钟”,有一回这个活动,规则是“分咏格”,就是给出两个关键词可以是人名,可以是东西,对联的上下两联要咏这两个关键词,那次活动的两个关键词是“汉光武、夜壶”,这两个看似非常扯淡的词语,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是肮脏的溺器,但就是这样,一副绝世之作诞生了。清末明初诗人易顺鼎运用生花妙笔,化无情为有情,他对道:“一生知遇严光足,千古奇冤智伯头。”

严光又名严子陵,少时与刘秀为同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避而不见。刘秀几经周折觅得严光,将他接到宫中,晚上共睡一床。谁知严子陵睡觉时,竟然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启奏:“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刘秀笑道:“那是朕和老朋友严子陵睡在一起罢了。”

下联用的三家分晋的典故。春秋末年,智伯瑶为晋国四卿之首,与韩、赵、魏三家大夫并列。他向三家勒索土地,遭到三家合力抵抗,身死人手。智伯瑶被擒杀后,首级被赵襄子造为“饮器”,一说即是尿壶。曾受智伯瑶礼遇的豫让,想方设法要刺死赵襄子。从历史角度而言,智伯瑶无道而亡,算不上什么奇冤。因此所谓“千古奇冤”,显然是借豫让口吻而发的,因为智伯瑶以国士待之,豫让愿意为他卖命是道义的表现,报的是知遇之恩。

因此易顺鼎这一联,上句讲汉光武帝与严光,下句讲智伯瑶和豫让,都是就“知遇”二字立言。(来自陈炜舜教授《对联导论》)

文案|徐闻浩

编辑|谢文轩

审核|谢文轩

图片|网络

排版|李逸思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苇如诗社诗歌合集

投稿/联系/合作邮箱➡️ versevibesociety@outlook.com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