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靠自己,還是靠別人?
因为疫情一位好朋友滞留在国内已经快四个月了。从一开始被禁足在家里她的郁闷,后来找到节奏写东西的平和,到后来到了老家亲戚朋友们走动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以及她最近产生的自我怀疑,我从她那里都清晰地感受到了。
她知道我看的乱七八糟的书比较多,问我有没有推荐关于心理学的。我问她具体什么原因才想看心理学的书? —我总要知道什么原因才可能推荐些可能有帮助的书。
她说,她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开心过,这几日在家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都是板着脸,从来都没有过笑容。这个状态从小一直到现在—这一点我承认,我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觉得她像一个受惊的小动物一样,(恐惧地)盯着我看,搞得我都不敢和她说话。正式和她开始说话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通过另外一个朋友一起喝咖啡才搭上话的。
想了想,觉得没有看过什么特备有针对性的书,不过,(为了了解我自己),稀稀落落看的几本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的总结是,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自己去发现的,需要结合理性和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力量。
有些人是不相信可以通过质询自己找到内在答案的,我会推荐看看Krishnamurti的系列书籍或是youtube视频,可以学习如何安静、平和地与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面对自己。这个自我质询的机制,到了某些介绍方法论的书里,会被总结为ask yourself five why,当然要是求助第三方的话,会通过画画、寫作等一些方式,让别人来解读自己潜意识里的潜在表达。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的一步是,面对真实原因,我们都很容易躲闪,“原来我那么虚荣!”,“原来我被那么凌辱过,再也不想面对!”,“我只想得到父母真诚的爱而已,为什么他们从来都只是抱怨、批评!”等等,会使得我们不敢直视真实的创伤,而会去找替代理由哄骗自己。
对我个人而言,我很难百分百相信一个人,比如心理咨询师,所以极可能我会躲避真实原因,闪烁其词,所以我倾向自己质询自己这种方式,因为在我躲闪时,我知道我在躲闪。我可以拖着不继续往下做深层次质询,但同时我也會清晰地知道,真实原因就在地下,再挖深一点,我就看到它了,我需要的是勇气和坚韧。
要想解决自身问题,就必须迫使自己盯着那个创口,挖下去,即使血肉模糊也要忍着泪咬着牙看过去。当然,也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来找到真正创口。但不管哪一种方法,最后如何解决,开关还是在自己手里、心里。
所以,我告诉了好朋友这些我自己的感受,我推荐她凡事问自己five why。我自己的经验,一般三个why就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里—当然如何处理这个状况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有个同事做兼职心理咨询师,我和他大略谈了这个事情,想聽聽他對自我質詢這個方法的看法。他说,作为心理咨询师,他会很顾忌去问why。 他解释了很多,我的理解是,他认为问why可能会让顾客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可能会感觉被迫使去做让自己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实际操作中,他会用各种修辞、温婉的方式让顾客自己去找到问题症结。
我感觉这和如何从山顶滑雪到山脚有可比性:自己质询自己的话,可以根据自己滑雪的实力、当时的雪况和心情来决定,是直接从山顶直接滑下来,还是绕山路下山,慢一点、缓一点;而有第三方(心理咨询师)在的话,有好几个变数,第一,心理咨询师不想给顾客强迫感—考虑到我们都有惰性,咨询师的这种考虑,有可能事实上会给我更多勇气,但也有可能我会在他的陪同下(更为冠冕堂皇地)偷懒,而不用直面自己的惰性—这是变数一;第二,咨询师是否完全、客观认识到顾客的实力、今日的雪况和顾客今日的心情这本身也是个变数;第三,他会鼓励顾客并伴随顾客下山,这就涉及到顾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的决定在做,还是因為对咨询师的陪伴产生了依赖而去做,這又是一个变数—这解释了为什么好多人一离开心理咨询师,问题就会再次出现。
所以,我还是觉得自己面对自己是更为妥善的方法,这样我会知道我偷懒、我没有勇气—这也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不是吗? —这样我会知道我通过自己找到了问题,而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为拥有这个力量,我该更好地爱自己!—你看,怎么样都算是有收获的!
當然,我的看法不涉及普遍性,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如何做,畢竟只有自己才知道哪雙鞋更合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