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頭養成記

小白的嬉隱肆
·
(edited)
·
IPFS
Deadhead: (n) A hardcore fan of the Grateful Dead. 死之華樂團的鐵粉。

今年藝人完整攻略計劃所完成的第六團是 Grateful Dead(死之華)。我的大愛團,但過去只聽過他們前六張唱片。他們團史大約三十年,在隊長 Jerry Garcia 1995 年夏天去世後遺憾地畫上句點。通算這三十年中共推出 22 張唱片,其中 13 張是錄音室專輯。13 張,跟此前聽完的團比起來不算多,但最終我總共花了 52 天聽完 46 張唱片,除了錄音室專輯外其餘都是現場實況和各種形式的錄音,而且,這些還只是 Grateful Dead 相關作品中的滄海一粟!我只是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幾張出來聽而已,要把他們東西全部聽完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錄音室專輯

  • The Grateful Dead (1967)

  • Anthem of the Sun (1968)

  • Aoxomoxoa (1969)

  • Workingman's Dead (1970)

  • American Beauty (1970)

  • Wake of the Flood (1973):爵士風味。

  • From the Mars Hotel (1974)

  • Blues for Allah (1975):中東風味。

  • Terrapin Station (1977)

  • Shakedown Street (1978):專輯名稱成為日後演唱會上的販賣區代名詞。

  • Go to Heaven (1980):在籍最久的鍵盤手 Brent Mydland 的首張貢獻。

  • In the Dark (1987):相隔七年再創高峰,〈Touch of Grey〉攻佔 Billboard 單曲榜 #9。

  • Built to Last (1989)

頭三張都在六〇年代,是他們迷幻時期作品,第二張《Anthem of the Sun》是超級迷幻實驗巨作,39 分鐘只有五首歌,香煙裊裊滿天迷麻,讓他們成為嬉皮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第三張專輯《Aoxomoxoa》延續迷幻風格,但實驗氛圍稍微淡化,比較好親近。這兩張唱片一舉讓他們成為迷幻搖滾界的龍頭老大,聲名跨越舊金山灣區而立足於全國。

說到嬉皮與迷幻搖滾,我不斷從許多書中讀到 Grateful Dead 和 Jerry Garcia 的豐功偉業,之前文章中已經多所聊過。此外我還想特別提一個人,那就是並未參與音樂方面活動,卻長期為樂團寫詞的詞手 John Perry Barlow。前文中有提到他也是 1996 年著名的〈網際空問獨立宣言〉起草人,但他到底是怎麼在嬉皮年代將近三十年後和網路科技扯在一塊兒呢?

其實他原本就是六〇年代的 DIY 科技新信徒,也是神祕主義與 LSD 的老手。當時他透過藥物文化旗手 Timothy Leary 而接觸 Grateful Dead,從他們七〇年代早期的專輯就開始合作,主要供詞給吉他手 Bob Weir 的歌,兩人是往後數十年的詞曲搭檔。他寫的東西除了契合樂團風格的神秘主題外,也有傳統搖滾常見的陽剛形象、但以現在標準來看蠻不合時宜的東西,而另位合作詞人 Robert Hunter 就很少有這種「世俗」面的內容。

另外,John Perry Barlow 在 1986 年加入一個名為 WELL 的早期社群網站(這個 WELL 也是《尋找新樂園:只用剪刀漿糊,超越谷歌與臉書的出版神話》書中的某章主題),拜他與 Grateful Dead 關係密切所賜,順勢成為 WELL 中的「網紅」,因為 WELL 使用者族群中有一大掛人是 "deadheads"(死之華的鐵粉自稱)。他們這票人真的都是一群結合音樂與科技的同好,喜歡將擴大機、特大喇叭及彩色燈光結合起來創造台上台下狂喜合一經驗的世界。書中這麼說:「其他樂團或許是對著一群聽眾表演,但死之華卻認為自己是在為一個社群表演。尤其當暱稱『迷幻船長』(Captain Trips)的主吉他手 Jerry Garcia 長時間即興飆吉他時,樂團彷彿也將他們的 deadheads 聽眾帶進了聽覺的迷幻之旅。參加死之華的演唱會,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那裡,藥物與技術只是達到和諧與公社目的的手段。」那時候在許多結合多媒體、藥物和音樂的藝術場景裡都會有 Grateful Dead 活動的身影,Jerry Garcia 自然是音樂界的代表。

Jerry Garcia,迷幻隊長 Captain Trips,圖出自於第一張專輯封面。

John Perry Barlow 在 1990 年創立了科技界著名的「電子邊境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這是旨在維護網際網路上的公民自由、提供法律援助、監督執法機構的名間組織,前述〈網際空問獨立宣言〉就是他們發布的。

結合音樂和電腦網路科技,讓藝術深入民間,曾經有一群知識分子就是如此做著由音樂所驅動並藉由科技改變世界的夢,很 "Apple" 對不對?其實,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 曾經就是這群人之一,後者更是 EFF 早期金主。

再回來講音樂。

現場專輯(解散前發行)

1970 年推出的兩張專輯《Workingman's Dead》和《American Beauty》是我個人最愛的兩張,Grateful Dead 在走過迷幻六〇年代後,於此做了大蛻變,轉身擁抱鄉村、民謠這類草根音樂,甚至在後者《American Beauty》中更是以原音吉他為主,陣陣清風徐來每每聽的我通體舒暢!也因此在現場表演的曲目中就不再只有〈Dark Star〉(出自 1969 年的《Live / Dead》)那類迷茫飄渺之氣,更多增添了溫柔抒情旋律,同時他們的招牌即興仍然不會中斷,持續吸納融合中。

巡迴演唱是 Grateful Dead 極為拿手的看家本領,馬不停蹄的巡迴生涯只在 1974 年暫停過(仍維持定點演出),因而造就了團史生涯中的兩千三百多場演唱會,口袋歌單中有超過五百首歌,皆由自己的歌與其他老歌所交織而成。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五百多首歌沒有固定曲目和順序,每天演出的歌單都不一樣,同一首歌每天演出的方式也都不同,因為歌曲會串來串去,常常某人突然想唱哪首,就用幾個小節跑跑和弦、節奏,其餘團員就能心靈神會立刻跟上,完全是默契展現;一首歌也可能會被嫁接到第二首、第三首,然後再返回原來主歌,玩一玩就二三十分鐘過去,這都是他們場子的日常。稱他們是搖滾樂界裡面最強的即興之王、 jam rock 大宗師一點也不為過,具有無與倫比的啟發與影響力。由此可見他們的演唱會專輯也是重點,我選聽如下:

  • Live / Dead (1969):一曲〈Dark Star〉便讓他們立威於樂壇。

  • Grateful Dead (Skull & Roses) (1971):封面是死之華的著名圖像「玫瑰骷髏」出處。

  • Europe '72 (1972):歐洲行紀實,新鍵盤手 Keith Godchaux 和他老婆女主唱 Donna Godchaux 加入樂團後的第一張作品,也是元老鍵盤手 Ron "Pigpen" McKernan 的最後一張。

  • History of the Grateful Dead, Volume One (Bear's Choice) (1973):曲目由樂團的音響技師暨 LSD 藥頭 Owsley Stanley 所選,因為他綽號 "Bear",所以叫 Bear's Choice。死之華另一著名圖像「跳舞小熊」形象也來自他。他為了紀念當年過世的 Pigpen,特地選了許多由他主唱的曲子。

  • Steal Your Face (1976):封面是死之華另一著名圖像「閃電骷髏」來源。這張是 1974 年 10 月的現場錄音,當時他們正使用了 Wall of Sound(非 Phil Spector 愛用的聲音製作手法)PA 系統。這套顧名思義的巨大揚聲系統,亦是由 Owsley Stanley 所打造,目的是希望能將樂團的演奏聲音忠實地讓場子內所有觀眾都能清晰完整感受到。除了運用在這場演唱會之外,錄製《From the Mars Hotel》專輯過程中也有使用。不過,因為系統組裝與除錯太困難,一年多後便遭放棄。

  • Reckoning (1981):跟下面那張同一時期,這張全是原音吉他曲目,很好聽。

  • Dead Set (1981):跟上面那張同一時期,這張是電吉他曲目。

  • Dylan & the Dead (1989):誰能抗拒翻唱狄倫伯歌曲或有幸跟他合作的機會呢?

  • Without a Net (1990):進入數位錄音新科技時代,優良的音質總算讓死之華一向難以完美呈現的現場實力能逼真重現。

現場專輯(解散後發行)

樂團解散後,更多現場專輯被推出,這絕非趕熱潮或炒冷飯,因為前面提過,Grateful Dead 三十年生涯中總共開過兩千多場演唱會,其中大多數都有被錄音(甚至被人分析過他們的即興 pattern),到目前為止總共已經推出兩百多張演唱會專輯,當中有樂團官方正式錄音者,但更多出自樂迷之手,即所謂 bootleg。不過這些樂迷錄音並非違法偷錄,因為樂團本就允許樂迷錄音,也可以自行傳布,只要不拿去賣錢盈利就好。有沒有很像電腦界的自由軟體精神?記得前面說過他們是具有科技結合人文精神的樂團嗎?

可以想見,一大堆人帶著非專業麥克風去現場錄,數量多到儼然成為麥克風海,反而干擾到真正 PA 效果,畢竟能賣錢的高品質官方演唱會錄音還是更具有商業價值。後來樂團決定,在演唱會場地裡劃設出專門的錄音區 "Taper's Section",想錄音的人集中到那區就好,唯仍需要特別的「錄音票」。下圖可窺見麥克風海的壯觀景象:

樂團事後也會去蒐集這些樂迷錄音並加以保存且有專人管理,此人便是 Dick Latvala。他經由樂團同意,從大批錄音中特選某場出來後製並推出唱片。其實樂迷用上圖那種兩聲道麥克風的錄音機錄下的音質不比官方 PA 的多軌錄音,但經過 Dick 監製後仍可聽,於是他三不五時即以此方式推出一場演唱會專輯,這就是所謂的 "Dick's Picks" 系列。Dick 在 1999 年過世後,David Lemieux 接手,繼續推出 "Dave's Picks" 系列。Dick's Picks 共 36 張,Dave's Picks 到目前為止共 52 張,光這兩系列就有 88 張(仍持續中)。而 Grateful Dead 的現場系列還不只有這兩套,總之全部加起來目前已經出過兩百多張唱片了,真驚人!

更有甚者。前述 13 張錄音室專輯,只要滿五十年的,就會推出五十週年紀念版(像今年 2024 年就有 1974 年的《From the Mars Hotel》的五十週年紀念版),都加碼收錄一場與該專輯出版時間接近的演出錄音,十數首歌差不多也是一張全長唱片長度,許多歌曲更是後續錄音室專輯中才會出現,要搞懂它們年份時序也得費番功夫。我都是聽這些專輯的五十週年版,所以等於又額外聽了一大堆的現場實況!

舉個例,在 Janis Joplin 1970 年 10 月過世後才出版的歌〈Me and Bobby McGee〉便經常出現在 Grateful Dead 那陣子的現場歌單中,他們肯定十分懷念她,而 1971 年 2 月在紐約演唱這首歌就有被收錄在《American Beauty》五十週年版裡。題外話,這首歌作者是著名鄉村歌手暨演員 Kris Kristofferson,他也在今年 9/28 我的聆聽期間過世,令人唏噓。

因為現場專輯數量實在太多,我只額外挑了幾套「就目前為止」我所知道比較有名或具代表性意義的來聽,如下:

  • Fallout from the Phil Zone (1997):貝斯手 Phil Lesh 所選的樂團三十年現場演出合集,他特別選一些比較冷門、少見於過去現場專輯中的歌,還有一首玩了超過半小時!

  • So Many Roads (1965–1995) (1999):也是一套三十年現場精選,5CD 共 42 首(幾乎之前都未發行過),將近六個半小時。除了很多即興 jam 橋段和幾首過去專輯的 outtake,但最重要的是有六首「失落的最後專輯」中的曲目:〈Lazy River Road〉、〈Eternity〉、〈Days Between〉是錄音室排練,〈Way to Go Home〉、〈Liberty〉、〈So Many Roads〉是現場,這些曲子從未出現在之前的專輯中。話說 Grateful Dead 最後一張錄音室創作專輯是 1989 年的《Built to Last》,原本打算在 1992 年開始製作新專輯,卻因 Jerry Garcia 健康嚴重衰退而拖延,最後隨著他 1995 年夏天過世無疾而終。沒有了 Jerry 一切都不對味,最後團員一致決定不再繼續新專輯的製作,這便是「失落的最終專輯」。這套選集的第 5 片 CD 中第一次出現了這批歌曲,雖然只有六首,仍讓樂迷驚喜不已。而且,輯裡最後一首歌〈So Many Roads〉(六首其中之一)來自 1995 年 7 月 9 日 在芝加哥 Soldier Field,那是 Gratefuld Dead 解散前的最後一場演出,一個月後 Jerry 就上天了,所以具有特殊意義。

  • Dick’s Picks Vol. 24 (2002):1974 年現場,也因使用了 Wall of Sound PA 而有可聽性。

  • Postcards of the Hanging (2002):多年現場選集,唱 Dylan 的歌多到能再出一整張。

  • The Closing of Winterland (2003):舊金山著名的場館 Winterland Arena 在 1978 年底歇業前的最後一場演唱會,實況就在這張唱片中。這裡也是 The Band 1976 年感恩節告別演唱會「最後華爾滋」的地點。

  • Wake Up to Find Out (2014):1990 年現場,爵士薩克斯風手 Branford Marsalis(Wynton Marsalis 的哥哥)助陣。這次合作緣起於 Phil Lesh,他請 Branford 友情客串一下,吹完一首後中場休息時準備走人,但他們覺得 Brandon 表演太讚就請他繼續留下來,他說我不會你們其他的歌呀,他們說沒關係啦反正自由發揮,於是他們即興了〈Dark Star〉,全場瘋狂,就這麼 Brandon 留了下來完成整個下半場(從第八首開始)。Brandon 事後說,Grateful Dead 太強了,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會的,他們可以精準表演 Dylan 和 The Band 的歌,也可以即興出各種音樂,顯然他們從未停止聆聽和吸收。Jerry Garcia 聽到 Brandon 如此讚譽,也很開心能被正港爵士高手所肯定。

  • Cornell 5/8/77 (2017):顧名思義來自 1977 年 5 月 8 日現場,地點在紐約州綺色佳的 Barton Hall。這場演出錄音精湛、音質明亮溫暖,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錄音收藏品。

  • Ready or Not (2019):1992~1995 年間的一些現場演出,只包含可能是「失落的最終專輯」中的曲目。前面提到《So Many Roads》中已經出現過六首,其中三首是現場,不過這張專輯中有九首,多了三首歌,而且相同歌曲的演出場次也不同。Grateful Dead 多年來一向習慣先在舞台上演出新歌,等到多次在觀眾前面測試完後再回到錄音室把理想形式錄下來,因此這張唱片中的九首歌曲就很有可能是「失落的最終專輯」定案版。此外,這張唱片也包含最後一任鍵盤手 Vince Welnick 的貢獻,有兩首主唱的曲子。

各種作品

  • Infrared Roses (1991):死之華演唱會上常有所謂的 "Drums" 與 "Space" 橋段,Drums 是兩位鼓手的打擊樂器技巧展現時刻,Spaces 是團員們的臨場即興,這張唱片就是精選拼貼這些橋段而成,可算是張演奏專輯。詞人 Robert Hunter 特為所有曲目重新命名,具有電腦繪圖感的封面則來自於當時正學習此道的 Jerry Garcia。

  • Grayfolded (1994 & 1995):兩張一套,分兩年出。這是有個搞音樂拼貼的傢伙叫 John Oswald,他挑選一大堆死之華在各種時期不同演唱會場子上表演過的〈Dark Star〉曲間即興演奏片段,剪裁拼貼做成這批兼具傳統電吉他式搖滾演奏以及合成器太空聲響的樂曲,宛如 110 分鐘超長版〈Dark Star〉。有經過樂團認可,算是正式的死之華現場實況專輯。

  • Birth of the Dead (2003):1965~1967 年的錄音,早於他們處女作推出前,可視為「死之華的誕生」。分成兩部分,前 17 首是錄音室作品(包含他們出道單曲〈Don't Ease Me In〉),後 14 首是現場演出錄音。

我真是聽了一大堆的現場錄音,而且隨便一張都至少一兩個小時起跳。對他們的演奏手法越聽越熟悉,迷幻前衛的即興段子也越覺親切。沒辦法,誰叫他們是搖滾樂即興之王?之前聽的幾組藝人都是以錄音室作品為主,現場專輯是點綴;但 Grateful Dead 不聽現場要幹嘛?他們許多現場專輯的地位與箇中創意可不亞於錄音室專輯呢。

個別團員作品

死之華團員個個皆將才,樂團也不限制跨刀或推出個人專輯,因而衍生出無數唱片,想要更了解他們的話這些東西可能都難以竟捨。我到目前為止只選聽了樂團解散前幾張有團員參與的作品,還不包含後死之華時期各式各樣衍生團及私人計劃的。不過我想先來簡介一下重要成員順便過一下團史。下圖中由左至右分別是:

鼓手/打擊 Bill Kreutzmann
鍵盤/口琴/主唱 Ron "Pigpen" McKernan
吉他/主唱 Jerry Garcia
吉他/主唱 Bob Weir
鼓手/打擊 Mickey Hart
貝斯/和音 Phil Lesh

這應該是樂迷公認最經典的陣容吧。除了 Mickey Hart 之外其他五人都是創團員老,早期領銜的是 Pigpen,他歌聲我覺得有種 Jim Morrison 的調調,唱起迷幻、藍調、rockabilly 這類曲子有股鬆弛合度的味道。演奏方面 Pigpen 彈奏草根曲風沒問題,但樂團越來越走向迷幻風格後就找來鍵盤怪咖 Tom Constanten 搞實驗性的東西,以補 Pigpen 不足。於此同時入團的是 Mickey Hart,他和 Bill 一人主攻敲擊樂器一人主打爵士鼓,後來成為死之華能長期維持多元曲風的重要因素之一。Pigpen 毒癮漸深,Jerry 的創作能力與跨界社交人脈讓他迅速取而代之成為隊長。Jerry 歌聲溫柔,很適合唱民謠、鄉村,所以在 1970 年的兩張「回歸」專輯中許多抒情曲就被 Jerry 唱的溫柔舒服耐聽不已。Bob 則擁有雄渾的嗓音,他如果去流行樂發展肯定是那種暢銷男歌手等級。擁有三位各有特色的主唱成為 Grateful Dead 一大武器,而且其實 Phil 也會唱歌,只是他貢獻和音居多,主唱曲很少,卻包含了我的最愛。就讓我選播幾首他們主唱的美妙歌曲吧!

Jerry Garcia 的〈Brokedown Palace〉,出自《American Beauty》。這現場請來了 Bruce Springsteen 專屬樂團 E Street Band 的薩克斯風手 Clarence Clemons,銷魂!

Pigpen 邊吹口琴邊唱著藍調老歌,有沒有 Jim Morrison 的影子?

死之華最有名的代表歌曲〈Truckin'〉,主唱就是 Bob Weir。他在後面的專輯中主唱份量越來越重。

Phil Lesh 的〈Box of Rain〉,就是我最愛的死之華歌曲第一名!這首歌是極少數由他主唱的歌,原本是寫給他床榻上重病的爸爸,如今我們可以聽來懷念剛過世不久的他本人了...

Tom 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離團,樂團找來能貢獻爵士元素的 Keith Godchaux 繼任鍵盤手,他老婆 Donna Godchaux 也一起入伙成為女主唱。Pigpen 生命遺憾地在 1973 年走到盡頭成為 27 俱樂部會員,此後七〇年代就是屬於 Jerry、Bob、Phil、Bill、Mickey 和 Godchaux 夫妻檔的時刻。

短短數年已經讓 Grateful Dead 成為天團,於是他們決定自行成立唱片公司,從音樂製作到出版發行都自己來,甚至還一次成立兩間,Grateful Dead Records 出版自家樂團唱片,副牌 Round Records 則發行團員個人與簽約藝人的作品。脫離大企業控制、自己管理一切,理想非常崇高,無奈出版行業最難環節——通路——卻無法有效掌握,唱片做得出來卻賣不到消費者手上,終於只消四年便令眾人認清事實結束自家公司業務。

然後 Keith 也逐漸身陷毒與酒中影響到他的發揮、表演黯淡平庸,於是在 1979 年被請走,Donna 也隨他同去。隔年 Keith 就過世了,Pigpen 的前車之鑑不遠,怎又來了一位搖滾殉道者。接替鍵盤的是 Brent Mydland,他後來成為死之華鍵盤手任期最久的一位,直到 1990 年共 11 年。他也能唱歌,嗓音很有重搖滾那掛的高亢嘶吼味道,跟團中其他歌手都不同,所以又帶給死之華另一種風味。他在完成 1990 年夏天巡迴後驟逝,死因你一定也猜得到:用藥過量。死之華鍵盤手的詛咒。

前面有提到,Vince Welnick 是最後一任鍵盤手,任期直到 1995 年樂團解散。可惜在籍時間不對,貢獻兩首歌的最後專輯既失落未成,大家對他亦欠缺認同感,終因健康不佳十年後厭世走上絕路,死之華鍵盤手的悲劇續添一樁。

此外還有前面提過的兩位詞人 Robert Hunter 和 John Perry Barlow,前者大多與 Jerry 合作,後者則是 Bob 御用,因為他覺得 Robert Hunter 的詞和他不合。其實兩人也都有被列籍團員,Robert 更在 1994 年與一同隨樂團奉入搖滾名人堂。

Phil Lesh 剛在兩個星期前過世,聽聞消息無比感嘆。前面提過多次,他也是樂團創意源頭,貢獻極大。如今在世元老,僅剩 Bob Weir 和兩位鼓手 Bill 和 Mickey 了。

簡介結束,就來看看我聽了哪些個別團員作品:

  • Mother McCree's Uptown Jug Champions (1999):Jerry Garcia、Pigpen 和 Bob Weir 皆出身自這個名字超長的傳統草根民謠六人酒壺樂團,這張是他們留下唯一的錄音,1964 現場,1997 年才被人發現而出土。Jerry 原本可是斑鳩琴高手呢!隔年他們三人另外成立搖滾樂團 Warlocks,也就是 Grateful Dead 的前身。

  • New 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 (1971):Jerry 有參與的舊金山樂團,這是他們首張同名專輯,當中也有 Mickey Hart 的鼓聲貢獻。巧合的是,這樂團名稱來自一本老西部小說《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我最近才在一本書裡看到它的身影。

  • Howard Wales & Jerry Garcia - Hooteroll? (1971):Howard Wales 是在《American Beauty》中插花了幾首歌的鍵盤手,隔年和 Jerry 合作出了這張 jazz fusion 風格的純演奏唱片,Jerry 展現了高強的吉他功力。

1972 年三位團員陸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包含:

  • Jerry Garcia - Garcia (1972)

  • Bob Wier - Ace (1972)

  • Mickey Hart - Rolling Thunder (1972)

一月是 Jerry Garcia 的《Garcia》,除了鼓是 Bill 負責外其他所有樂器皆由 Jerry 獨立完成,不過 Robert Hunter 仍是主要歌詞貢獻者。這張結合了樂團近期鄉村民謠搖滾與前衛合成聲響的專輯純粹是他的玩票性質,但五月 Bob Weir 的《Ace》就幾乎是一張 Grateful Dead 專輯,因為全體成員都有參與。九月是 Mickey Hart 的《Rolling Thunder》,這張專輯元素很豐富,找來一堆舊金山友團朋友支援。

  • Jerry Garcia - Compliments (1974)

  • Old & In the Way (1975):Jerry Garcia 重拾斑鳩琴,和他個人樂團的長期音樂搭檔貝斯手 John Kahn,以及曼陀林 David Grisman,吉他 Peter Rowan,鄉村小提琴 Vassar Clements 等鄉村樂界大將聯合組團出片,玩的是美國傳統藍草音樂。這張 1975 年的同名專輯是他們唯一的錄音室專輯,也是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藍草唱片,直到後來電影《霹靂高手》原聲帶才超越。當中還翻唱了滾石名曲〈Wild Horses〉唷~

  • Jerry Garcia - Reflections (1976/2)

  • Bob Weir / Kingfish - Kingfish (1976/3):Bob Weir 有參與的團的首張專輯。

  • Diga Rhythm Band / Mickey Hart - Diga (1976/3):Mickey Hart 有參與的打擊樂組合的打擊樂專輯。

  • Jerry Garcia Band - Cats Under the Stars (1978):Jerry 的個人專輯中他自己最愛這張。

  • The Apocalypse Now Sessions (1980):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原聲帶,由 Mickey 和 Bill 領銜的打擊樂團 Rhythm Devils 所負責,Phil Lesh 也有來支援。我以前看這片的時候根本不曉得他們有配樂,只知道當中出現的幾首搖滾名曲。這次因為要聽這張專輯特地再去重看,同時更加注意打擊樂出現的部分,總算感受到那艘在原始叢林河流上黯澹迤行的孤船有多絕望...


46 張,就這樣,但也只是滄海一粟!我現在都覺得自己變成一個 deadhead 了,往後他們出一張新的現場,我可能就會好奇想開來聽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特殊的玄妙機關是別處較不常見的,這不是就是 deadheads 數十年來在做的事嗎?

回想 1995 年的某一天,在報紙上看到 Jerry Garcia 過世的新聞,當時的我沒啥感覺,畢竟那時年紀輕,只聞其名未聽其歌,反而更懷念前一年過世的 Kurt Cobain,他可是我們這一代搖滾樂迷追隨的神。但現在的我完全可以體會,Jerry 之死對 deadheads 打擊有多大,看前陣子 Phil Lesh 過世時樂迷如喪考妣就可想而知。電影《最後的嬉皮》DVD 此刻就在我架上,我已看過好幾遍。這是一部獻給六〇年代搖滾樂的情書,當中主角就是 Grateful Dead 和 Jerry Garcia,主角父子因之和解與重生,令人無限懷想樂團曾經瀟灑飛颺的風華神采。

我今年的認真聆聽計劃已陸續完成 Neil Young、Joni Mitchell、Nitty Gritty Dirt Band、The Byrds、The Band 與 Grateful Dead,所有藝人與作品背景都去爬維基百科與 Allmusic,所有歌曲都看歌詞,若是老歌翻唱也都不放過原曲(後兩團數量尤其多)。一整年這樣聽下來已經聽了 220 張唱片,而且我還有趁隙聽聽今年的新專輯,夠醉在音樂中了吧?接下來要聽什麼?我還在想,但不擔心,音樂是聽不完的,the music never stopped,《最後的嬉皮》片名即來自此。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