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姿態 - 30歲讀著20歲讀過的書

Jing
·
·
IPFS
·
昨天拜訪剛返台,一年未見的好友,我們聊到適合讀村上春樹的年齡,我曾看到不可考的說法:一般讀者過了30歲(或35??)以後就很難再看村上春樹了。

昨天拜訪剛返台,一年未見的好友,我們聊到適合讀村上春樹的年齡,我曾看到不可考的說法:一般讀者過了30歲(或35??)以後就很難再看村上春樹了。

於是,我們一起回想上次認真讀村上春樹的時候是甚麼年紀?我上一本作品已經是1Q84了,一直還未讀起近期兩本新作,我不太確定是不是跟邁入30歲有關。但我只要有機會回到娘家,我都還是會隨機拿一本沾滿灰塵的舊作回顧一下。

好友提到她讀海邊的卡夫卡的年紀已經過了青春期了,很沒辦法get到小屁孩男主角「不被理解的感受」、「只有自己最厲害」的心情。

我說,我是高三升大學暑假時看的,我反而很能理解全世界都不了解我的感覺,而這種不可一世的傲嬌已經消退了。前陣子重讀,反而會把自己帶入了司機的角色。我現在很期望可以成為「接住我的孩子不被理解的心情」的媽媽。

雖然這段討論只佔了我們談話的一小部分,但卻一直讓我感觸很深。我們跟著書一起成長、從少女讀到媽媽,我們閱讀的更多的是自己、尤其是過去的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過去其實我不太會跟這位朋友談到閱讀本身這件事,只有不經意的分享書上看過很有趣、很有共鳴的段落,然後大家都很有默契的還可以往下接。)


我很喜歡雪球速讀法的作者對於閱讀是「與書的相遇」的看法,她強調:閱讀不是將眼前書籍一股腦的塞進大腦的「資料處理」過程。

在相遇之前充滿著各種期待,在相遇之後、分開之後,也會想起各式各樣的回憶,進而對對方產生興趣,並開始試著關心對方,有許多問題想問等等。

這幾年的閱讀,我把重心放在:甚麼叫做接近讀完一本書,我發現我花了更多的時間是在做筆記,這多少跟「我喜歡每次跟書相遇」的感覺相衝突,畢竟很少有人會跟朋友聊天的時候做聊天紀錄,「嘿你等一下,請問你介意讓我開錄音機紀錄嗎?」「你好,這是我會議記錄請幫我看一下」。

我大部分的書的來源都是圖書館,面對不再見面、萍水相逢的朋友,所以才會很努力地記下來,摘錄特別有感觸的頁面會讓我覺得更接近完整的記錄,很像是旅途中、瘋狂拍照的遊客,用這種很容易操作的低級方式,珍惜每次遇見一本書獨一無二的緣分。(後來發現台北市民對於暢銷書的借閱流通性還是很高的,圖書館書車上還是非常容易重新偶遇蠻多好書的,每次看到還是會很驚喜的翻個兩頁。)


(終於要回到題旨了....)

30歲讀著20歲、10來歲讀過的書,好像埋了一個時空跳躍點,一下子就回到當時的心情與卡住的地方。(讀自己的日記還沒有這麼深刻,可能是字太醜了)

我的20歲充滿的嘗試與衝撞,30歲則是頗有開始收成的味道。去年開始在IG小帳分享讀過書的書摘、與小想法,都會覺得「哇,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走了這麼遠了。」

那些重讀的文字就像沿途的風景,不管適不適合,剛好遇上了,就單純享受著當下的心情就好。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ing極度外向(妥妥大E人一枚),同時也善於獨處。靠一張嘴吃飯,但行動力不差。 可以整天不講話只是抄抄寫寫、也可以在話匣子打開後就完全停不下來,不小心生出了一個在家也機哩瓜啦的小子。 🔗https://linktr.ee/jinghanyang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年度問卷|和解是留給自己的餘裕

比想像還要好的冬至

為自己泡一壺茶、切一盤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