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工智能圈这场“宫斗”: 你会站“加速派”还是“末日论派”?

歪脑
·
·
IPFS
·
美国感恩节前夕,OpenAI突如其来地抛出爆炸性人事异动,拉开了这场年度科创板狗血剧的帷幕。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夏念梓
原文发布时间|01/08/2024

人工智慧研究实验室OpenAI在推出了划时代的人工智慧聊天机械人ChatGPT一年后,去年下半年又再登上科创版头条;不是因为有突破性产品发布,而是因为人事震荡。

OpenAI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一度沦为前度的)阿特曼(Sam Altman)在五日内先被董事会突然解职,又极度接近复职,谁料与董事会谈判破裂后,他又官宣加入微软公司,最终仍回归OpenAI。

美国时间11月21日深夜,OpenAI在社群媒体平台X上宣布,已原则上达成协议,阿特曼将重返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CEO)。OpenAI同时宣布组建一个新的“初始”董事会,由赛富时公司( Salesforce)前联合首席执行官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担任董事会主席,其他董事会成员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 )和公司原独立董事、线上问答网站Quora执行长亚当·丹杰洛(Adam D’Angelo)。

11月29日,OpenAI宣布,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名“初始”董事会成员,重置后的董事会会包括 OpenAI最大的“金主”和合作夥伴微软(Microsoft)的四位高层,包括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内,将担任无投票权观察员。OpenAI首席科学家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退出董事会,但就继续留在OpenAI工作。

至此,这场搅动科技界的OpenAI“权力的游戏”,在经历了100个小时令人目不暇接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之后,以阿特曼的光荣回归及重整董事会这一戏剧性的结尾暂时休场。

五日“复职运动”

美国感恩节前夕,OpenAI突如其来地抛出爆炸性人事异动,拉开了这场年度科创板狗血剧的帷幕。

先斩后奏 突遭罢免

·美国时间11月16日周四

·OpenAI首席科学家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于晚间发信息通知阿特曼参加第二天中午的线上会议,并告知首席技术官(CTO)Mira Murati,公司高层即将重大变动的消息。

·美国时间11月17日周五

·阿特曼在17号中午点开这条Google Meet会议连结,却发现是一场鸿门宴。除他的亲密战友、OpenAI前董事会主席格雷格·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以外的全部董事会成员列席会议,阿特曼随后便得知自己已被解雇的消息。

·随后,OpenAI董事会对外宣布解除阿特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称阿特曼不够坦承(not consistently candid),董事会无法再相信他能领导OpenAI,由Mira Murati接任公司临时CEO职务。至此,全网哗然。

·OpenAI联合创办人布洛克曼宣布辞职,与阿特曼共进退。

·微软发表声明,表示与OpenAI合作关系不受影响。

·外部施压 可望回归

·美国时间11月18日周六

·OpenAI投资者对事件感到强烈震惊和不满,联合微软共同向董事会施压,要求恢复阿特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 

·同日,三名高级研究员宣布辞职,决定跟随阿特曼。

·有消息指,阿特曼将创办自己的AI公司。

·谈判破裂 转投微软

·美国时间11月19日周日

·阿特曼和布洛克曼回到OpenAI总部与董事会谈判,临时首席执行官Mira有意重新聘任两人返回原职。 但据称由于阿特曼开出的条件是重组董事会和管理层,双方再次谈崩。

·OpenAI官宣游戏直播平台Twitch前首席执行官Emmett Shear为新任临时首席执行官。 

·深夜近12点,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Satya Nadella)突然发文,阿特曼和布洛克曼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先进AI团队”,同时也向所有跟随他们离职的OpenAI前员工们敞开大门。 阿特曼转发表示“任务继续”。

·员工下场 反水逼宫

·美国时间11月20日周一

·OpenAI超过730名员工在凌晨共同签署联名信逼宫董事会,认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公司使命,已没有能力继续监管OpenAI,要求董事会立即下台,并恢复阿特曼和布洛克曼职位,否则将集体辞职加入微软。

·“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在X平台迅速发酵,员工们和阿特曼隔空比心表态,首席技术官Mira也加入了站队。 

·有份开除阿特曼的苏茨克维发文表示对自己参与董事会的行为表示后悔,他从没想过伤害OpenAI,将尽一切努力重新团结所有人。 而他早前也签署了联名信,支持阿特曼回归。

·有消息指OpenAI董事会成员向主要竞争者Anthropic讨论合并可能,但遭到婉拒。

·再度反转 确认回归

·美国时间11月21日周二

·有消息指,OpenAI部分投资人正在研究对董事会采取法律行动。消息人士表示,投资人正与法律顾问研究各种选项,暂不清楚这些投资人是否会对OpenAI提告。

·OpenAI董事会与阿特曼再次展开谈判。随后OpenAI宣布经过协商,阿特曼将重新出任OpenAI首席执行官,并组建一个新的“初始”董事会。

·OpenAI发布声明后,阿特曼迅速发文称:“我热爱OpenAI,过去几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这个团队及其使命的完整性”。而布洛克曼也迅速转发并评论道:“今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和团结”,并贴出了回归合照

谁能料到这家市场估值超过800亿美元的全球最顶级的AI公司,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四换CEO、重组董事会,上演高层内讧、资本介入、另起炉灶,再经历员工联名抗议、大型网络表忠比心前CEO,最终以阿特曼和布洛克曼的王者回归,公司员工深夜亢奋合照收场——每一个“追剧”至此的观众无不感到犹如做过山车般头晕目眩、精疲力竭。

相互竞争的两个“部落”

五日“闹剧”爆发以来,追踪事件的国际媒体已敏锐地挖掘出OpenAI这家人工智慧实验室在亮眼成绩背后的运作不畅。从诸多爆料能看出,本次事件并不是导火索,而是实验室长期以来积压的高层理念不合以及公司管理运作失灵的总爆发。从阿特曼早前发给员工的公务电邮也可看出,管理层因对实验室发展的方向持不同意见,而形成两个不同的派系,用阿特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tribes”。

在OpenAI 内部,显然形成了两个相互竞争的“部落”,一是坚持人工智能应用于服务人类而不是屈从于股东和投资人,代表人物是以苏茨克维为首的人工智慧科学家;而另一派就是如阿特曼和布洛克曼那样,更认同矽谷传统运作方式的科创人才,即利用投资者的资金来积累扩充消费者群体,以求将产品更快推向世界,占领市场,成为产业领跑者。

这两派,亦可被视为是对AI商业发展和理念博弈的悲观者和乐观者,折射出矽谷乃至全世界对人工智慧产业安全与进步的分歧观点,即“末日论派”和“加速派”。

2023年6月28日,多伦多的技术会议上, Geoffrey Hinton与记者(画外)交谈 ( AFP / Geoff Robins )

以苏茨克维为例,作为OpenAI的元老之一,苏茨克维师从“人工智慧教父”辛顿(Geoffrey Hinton)。 他的老师曾悲观地表示,很难防止坏人利用人工智慧做坏事。苏茨克维则认为,人类应以训练动物的方式训练人工智慧,为我所用。

在OpenAI创立之初,是苏茨基沃将谷歌的DeepMind团队招入麾下。随后,他牵头主导在OpenAI内部组建了一只“超级对齐”(Superalignment)团队,希望在大模型设计和训练中,透过融入人类价值和安全约束措施,确保人工智慧始终可控, 能够安全地惠及人类而不是威胁人类。

而OpenAI董事会成员除了阿特曼、布洛克曼和苏茨基沃,还包括三位独立于实验室的外部人员,除了上文提到的Quora执行长亚当·丹杰洛,还有科技企业家塔莎·麦考利(Tasha McCauley)、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策略总监海伦·托纳(Helen Toner)。

逐渐浮现的两派冲突

其中,托纳在阿特曼被解雇前,曾为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撰写论文,批评OpenAI在去年底发布ChatGPT,引发了人工智慧的竞赛,令谷歌等主要科技公司在“内部的紧迫感”下,加快人工智慧技术的商业化,并促使竞争对手“加速或规避内部安全和道德审查流程”。

论文接着详细介绍了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先前如何决定推迟发布自己的聊天机器人“Claude”,以避免加快人工智慧的竞速。这篇“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论文据说令阿特曼非常不快。

除此之外,阿特曼近期加速部署OpenAI产品的商业化,扩大消费者市场,也可能加深了内部的理念分歧。在遭解雇前夕,阿特曼曾乐观地向媒体透露,实验室正在推动GPT-5的开发,并计划从OpenAI最大的投资者微软公司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在11月6日OpenAI召开的开发者日上,阿特曼宣布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推出助理应用程式介面(API),允许建立更复杂、更智慧的AI,开放GPT应用商店,允许GPT的企业和个人定制等——尽管这一举措被外界质疑将造成极大的资安隐患。

更有消息指,OpenAI内部一个名为Q*(Q Star)的项目,实现了通用人工智慧 (AGI) 的突破。这一前所未有的发现,令几位研究人员写信给董事会,警告他们称Q*项目恐将威胁人类。此事就发生在阿特曼被炒前四天,被外界推论可能是造成董事会做出解雇CEO这一冒进决策的直接原因。

苏茨基沃曾在一个纪录片中预测:“通用人工智慧的发展会出现雪崩。”对人工智慧的发展持悲观和审慎态度的苏茨基沃以及他在董事会的盟友们,对上专注冲刺商业化的阿特曼与布洛克曼,两者势必会爆发冲突。双方阵营在AI安全的主张、AI的开发速度,及OpenAI的商业化上都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引发了这场内斗。

使命感驱动下的超然架构

众所周知,OpenAI起源于阿特曼和马斯克(Elon Musk)在2015年共同创办的公益性质的开放实验室。 当时,组织定位为一家非营利性研究组织,希望通过与不同团队的自由合作,向公众开放AI相关专利及研究成果,确保通用人工智慧能够造福人类社会。

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带有极强的使命感,也因此招揽了如苏茨基沃一般的人工智慧科学家甘愿自降身价加入(要知道,AI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薪水是天价),为这个初创“理想国”打拼,以达至人工智慧技术的发展“安全与广泛受益(safe and broadly beneficial)”。

为了确保新成立的AI实验室不受任何公司、资本、投资人的控制,OpenAI采用了不寻常的组织架构。作为非营利组织,OpenAI的董事会不受任何人控制,也不能被资方罢免。没有人拥有公司任何股份或权益,而公司的财产和收入不会派发给任何捐赠人和业主。

然而,和其他乌托邦一样,理想主义总会被现实吊打。搞AI实在太烧钱了,仅靠捐赠无法维系研发和算力支出。2018年,马斯克出走OpenAI,令组织一下断了金援。为了生存下去,阿特曼将OpenAI的公司架构调整为非营利母体OpenAI Inc和营利实体OpenAI LP(后改为OpenAI Global, LLC),前者负责安全监管和总体把控, 后者负责营运开发、商业融资。

子公司OpenAI LP被定位为一家有限盈利(Capped-Profit)公司,意味着投资者可以从OpenAI获利,但利润是有上限的, 超过上限的金额将会退还给非营利组织。子公司运行的前提是要由非营利母公司去监督治理,以期可同时兼顾非营利企业的资金来源,以及营利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为了延续OpenAI作为非营利公司的使命,在这特殊的治理结构下,母公司的董事会控制整个组织,决定OpenAI的策略和管理阶层,而投资者却像顾客,可以赚钱但无权干预OpenAI的决策。

在阿特曼被自己的董事会炒掉之前,不持股的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多数,除阿特曼、总裁布洛克曼和首席科学官苏茨基沃外,上文提到的董事会其余三名成员来自外部,六名董事都不持有公司股权。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2019年,阿特曼带领下的OpenAI获得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

非营利和商业化搭不到一起去?

不过,这种架构所能达到平衡只是阶段性的。在OpenAI接纳微软投资后,开始向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大热的ChatGPT就是其一,如何积累和扩大消费者成为实验室聚焦的重点。但要让技术惠及更多人,则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扩充实验室的硬件和算力。

事实上,一旦商业化,OpenAI“非营利”的顶盖就很难封住。OpenAI目前的估值正不断上升,接近900亿美元。处于融资阶段OpenAI被投资者给予厚望,要在未来向市场推出更创新的产品,这就完全依赖于产品和业务的商业化。而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一旦加快,必然会牺牲用在安全审查上的时间,这与OpenAI在早期宁愿慢慢来,也要保证人工智慧对人类安全的态度,大相径庭。

对于阿特曼来说,追逐商业化成功,并非脱离实验室创立的使命。因为有融资才能有资金继续支持科研。且矽谷的创业哲学多多少少就是一种冒进的精神,如同META的祖克伯格所说"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说的就是“做了再说”,至于会造成甚么样的后果,“之后再说”。但这种精神背后隐含的破坏性,让OpenAI内部的一部分人大为醒觉。

公平地说,OpenAI的前董事局做出解雇阿特曼的决策,纵然在商业世界中是不明智和欠考虑的。这一决定,大大削弱了投资者和用家对OpenAI的信任和信心,也令实验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日常作业几乎瘫痪,公司上下甚至达至分崩离析的边缘。但就董事会的职能来说,这一决策是合理的。

OpenAI董事会自创立以来,其使命就不是为了赚钱。 这不是一家对其股东负有信托责任的营利性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董事会实际上正在履行其职责,尽管这看起来有违常理;当董事会认为阿特曼和追随者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建构造福人类的通用人工智慧”的信条,他们就有权开除阿特曼,而他们的确也是这样做了。

如果真要争辩谁对谁错,那外界从这次灾难性事故中所学到的可能是,非营利组织和商业化搭不到一起去。

震后余波 人工智慧何去何从

自官复原职以来,阿特曼和布洛克曼多次在X平台发布公司重回轨道的帖文,表示员工正积极投身于新的项目。然而,外界不断有声音要求OpenAI公开、透明化董事局“宫斗”内幕。马斯克也表示,考虑到人工智慧研发的风险,公众应有知情权,了解前董事会解雇阿特曼的原因。

对于重生的OpenAI来说,原本的董事会中疑似做出解雇阿特曼决定的三人已经离开,代表着实验室在进一步商业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内部的保守意见。此次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应是微软。以往,作为最大投资者的微软苦于无法进入OpenAI的决策层,但如今微软的四大金刚将在董事会占据一定席位,多少会左右这个AI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

那么,将来为AI发展限速,以保证不脱序的力量,又在哪里呢?就在OpenAI“宫斗”如火如荼的那一周,META已解散了专门负责“人工智慧安全发展”的 Responsible AI 团队,大部分成员被分配到开发生成式 AI 产品的团队。本文一再重提的难题仍然未解,面对人工智慧技术,人类到底是应该透过最高效、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进步与突破来加速社会、经济或技术系统的变革过程,并将风险视为变革的催化剂,还是应该更加审慎,避免一旦风险无法控制,人工智慧带来的巨大影响将毁灭人类社会的最坏情况呢?

最后也顺便提一提对OpenAI这场风波最科幻和最无厘头的解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慧将终结人类社会,而苏茨基沃担负着最后的希望,不得不回到过去,炒掉阿特曼,来阻止那不可挽回的悲剧在未来发生。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全职儿女”和“虚假啃老”:中国高失业率之下,那些躺不平的年轻人

电影《好东西》: 一种建立新游戏规则的愿景

琼瑶作品在中国跌宕起伏的民间风评:从浮夸“恋爱脑”到“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