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一上的書單

鋼哥
·
·
IPFS
·
一起來閱讀!

📚📑📝:失智症、心理勵志專區

《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本書是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電腦科學,人機互動與設計教授蘭迪.鮑許(Randy Pausch)自傳作品。紀錄了蘭迪教授因為罹患胰臟癌,在生命晚年所講授的「最後一堂課」(The Last Lecture)。

本書內容精彩、勵志,甚至讓人落淚,可以看見蘭迪教授即使在生命晚年,不耽溺於悲情,仍舊永不止息其熱情與火花。一如他的演講所鼓勵的「全力實現你的童年夢想。」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一本在日本深受喜愛的書籍,透過生動的日記體、對話錄傳達重要的人生價值觀。本書 80 年來一直影響著讀者,並且曾被宮崎駿稱讚,認為這本書能觸發人們思考社會和未來的世界,在日本文化中被視為一本具有形塑品格的經典之作。

該書也是吉卜力推出的動畫作品《蒼鷺與少年》(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正是取材自這本書,而電影的日文原名正是該書的書名。

.

《我願一生守候你,你卻忘了我的承諾》(Das Versprechen)

這是本學期讀到其中一本以失智症為主題的書。這本書是由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撰文者娜迪妮.阿爾(Nadine Ahr)的作品,貼身記錄了她的爺爺奶奶相守一生的故事。

有趣的是,作者的爺爺奶奶彼此沒有婚姻關係,雙方僅僅只是因為戰時的承諾,維繫了兩人一甲子的感情。奶奶日後患失智症,逐漸不記得陪伴自己數十年的爺爺,然而,爺爺仍舊守候在奶奶身旁,直至生命的盡頭。

《不要忘記我》(Ne m’oublie pas)

《不要忘記我》是我本學期最愛的一本圖文集。不僅是因為該書捕捉的祖孫情,精準地描繪了我和阿嬤之間的羈絆,阿嬤的記憶時好時壞,我的心情也跟著起伏跌宕。也因為如色鉛筆安的淡彩畫風,在閱讀的體驗上十分溫和且舒暢,不到一小時即可閱讀完。

作者是來自法國的 Alix Garin,她受訪時直接點出了這本書的核心「我想要說一個關於『跨世代的愛」的故事,儘管這個疾病存在於我們之間,但這個愛的故事不會被擊倒。對我來說這正是故事的核心。」

📚📑📝: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專區

《身體部署》

《身體部署》是一本學術論文集,作者龔卓軍為專擅研究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該書深入探索當代法國哲學中「身體自身經驗」的探索,聚焦晚期傅科的「部署思考」。

同時交叉論述梅洛龐蒂(Merleau-Ponty)與傅科(Michel Foucault)圖象與論述的距離,並將現象學融入現代人文科學,突顯法國當代哲學的核心。

.

《不實在的現實》(The Case Against Reality)

美國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重新顛覆常人所認識的現實,並且指出,人類的大腦天生被一層認知基模界面壟罩,我們所認識到的真實世界,其實是被中介過的。

霍夫曼更主張,並不是因為還在期待新的認知科學發現,或已經達到人類智慧的極限,而是因為人類自古以來對現實的概念完全是錯的。書中更大膽宣稱「一旦掌握了現實的本質,意識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21世紀的家》(Family in 21st Century)

本書也是研究的論文集,當前臺灣家戶中有 15 %非傳統家庭,預示 21 世紀家庭將呈現新趨勢。討論家庭必須考慮歷史和文化脈絡,以應對未來發展。本書透過個案研究,探討家的雙重性、想像、形成與維持的情感和心理機制,以及性質與意義,尋找臺灣家庭的未來出路

《死亡否認》(The Denial of Death)

人類歷史與文化根植於對死亡的恐懼和不朽的渴求,驅使著各種英雄主義,企圖超越有限的身體以獲得永恆。然而,英雄主義往往以幻滅告終,帶來更深的虛無感。多數人透過文化建立的規則尋找英雄主義,以幻覺維繫存在意義,但這種幻覺是生存的盔甲,防衛心靈免受真實生命的荒謬所侵蝕。

在《死亡否認》中,美國文化人類學者貝克爾(Ernest Becker)以敏銳筆觸揭示人類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從精神疾患到哲學探討,深入探索存在的意義及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引發對人類命運的深刻省思。

.

《科技X愛X12則奇思妙想》(12 Bytes)

英國作家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以十二篇精彩散文探討科技議題,深入反思人工智慧對生活及未來的影響。除了揭開科技史中女性被忽略的一面,批判父權文化造成的性別不平等。書中警示企業以隱私交換科技發展,並關注共享經濟對經濟及性別議題的影響。

溫特森挑戰傳統價值觀,探討未來科技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她以幽默風格涉獵科幻文學,引述影視作品探討科技文化,並呼籲對個資保護及仇恨言論等議題的重視。整體呈現對科技世界的深刻思考,拓展讀者的視野。

《隔間》(Cubed)

現今我們多數時間都在辦公室度過,辦公室的座位與裝潢不僅用於工作,也反映著權力關係。一百年前,辦公室是充滿希望的地方,象徵著向上流動的可能性,但現今的辦公室已不再具有同樣的榮耀感。

《隔間》透過摩天大樓興起、管理概念、女性就業及流行文化,探討白領的生存和自我認同。辦公空間的演變反映了管理策略和外部挑戰,包括人性化開放空間和在家工作的趨勢。這種轉變可能意味著辦公室歷史的終結,上班族尋求自由和解放,不再受限於辦公室政治的桎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資訊科技如何衝擊傳統手工藝?|AI 杜撰的書籍阻隔數百年的蕾絲編織技術

📝📝:人工智慧發展史的系譜學研究|蘇聯的唯物主義,直接劃定了AI的能力限制?

📝📝:AI 背後的隱形人力勞動|揭開 Amazon「拿了就走」的結帳機制背後的真實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