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戏剧】1-1 地下戏剧的诞生
[纵览]
背景:安保斗争
地下戏剧的诞生
地下戏剧人名单
我们所说的“日本当代戏剧”是二战后的日本戏剧。并且,更多指的是那些小剧场戏剧,不包括能剧、歌舞伎、宝冢音乐剧等剧场艺术。
19世纪60年代,随着黑船事件及之后的明治维新,新剧传入日本。而到了一百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新剧在日本已经相当普及。此时在日本普及的所谓“新剧”遵循的仍是欧洲的传统与易卜生的写实风格。
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日本青年对这种模仿欧洲的、“写实”的“新剧”感到不满,以来自地下小剧场的力量对日本戏剧造成了一次强烈的冲击。这些年轻人日后大多成为了日本戏剧圈的巨擘——蜷川幸雄、铃木忠志、寺山修司、唐十郎,等等。
当然,这种反对姿态并非空穴来风。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并不太平,欧洲的五月风暴、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到处都盛行着学潮运动,表达对已有建制的不满。日本也不例外。
[背景:安保斗争]
二战之后,美国与日本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美日安保结盟,但美军也得以进驻日本,在日本设置军事基地,甚至进行军事演习。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但年轻人并未沉迷于消费主义,他们关注社会,接触各种思潮,注重于改革与抗争,甚至左派学生也形成了相当的一股势力。
到了1959年,日美两国开始协商修改安保条约。其实,修订后的条约明显优于原有条约。但是,许多日本左翼人士对政府的亲美方针感到不满,也厌恶美国四处担任世界警察的行为;而日本右翼保守派也不满足国家主权受到控制。于是,日本左右派都开启了反对安保条约的行动,掀起了这场大规模的反美、反执政党政府、反安保条约的示威运动——安保斗争。
首轮安保运动发生于1959-1960年,在运动的高潮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数十万抗议者包围东京的国会大厦。1960年6月15日,执政党政府一口咬定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者的阴谋”,开始以武力攻击示威者,殴打学生。东京大学的学生桦美智子在这天死亡。她的死亡被视为19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象征,甚至十年后的《人民日报》也曾刊文纪念她。次日,首相岸信介辞职。但是安保条约依然在6月19日自动生效,抗议运动也逐渐消失。
但抗议并非彻底结束,十年后,1970年,当安保条约自动更新的时候,更大规模的第二轮安保斗争再次发生。也就是说,在这十年之间,反对建制的声音从未停歇,年轻人的心中始终饱含着对现状的不满,希望世界有所改变。
[地下戏剧的诞生]
日本当代戏剧的初代力量就是在这样的十年中诞生的。这批年轻人的演剧不拘泥于甚至是排斥井然有序的正规剧院,户外、帐篷、咖啡厅,都是他们释放能量的演出空间。他们的演剧被称为“地下戏剧”(アングラ演劇),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实验性、挑战性。最为热血的青年在剧场中讨论社会正义,追问自我存在。娱乐的态度被摒弃,剩下的只有激进而严肃的态度。
如果说,“新剧”代表着娱乐休闲、和资本的合作、大众化、职业化,那么地下戏剧就代表着激进批判、业余、实验,采取非写实的演出方法,还蕴含着对日本“现代化”=“西化”的反思。
铃木忠志就曾说:
“所謂新劇這種舞台最大的特徵,如果用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翻譯演技。從築地時期以來固守著新劇傳統的演員們穿著緊身褲、裝著假鼻子,儘管怎麼看都不像西洋人,卻用非日本人的姿態和語言,為了文本的要求,極盡模仿之能事……基於對西方憧憬的心態,也基於日本固有的卓越模仿精神,原本與生活樣式密不可分的表演,竟也變成了抽象的技術體系而獨立發展。”
这种对“新剧”体系的反思后来一直延伸,在第三世代的平田织佐那里也有迹可循。对新剧体系的反思引发了对身体性的重视、对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对写实手法的反思,推动着日本当代戏剧的革新。
与主流的在舞台上演出的“新剧”相比,地下戏剧大多在业余的小剧场演出。很多时候,这些小剧场也就是由剧团成员改造民宅或咖啡厅而得的。比如铃木忠志和别役实的“早稻田小剧场”就是由早稻田咖啡厅二楼改建而得的,仅能容纳60名观众。更为激进的则有唐十郎开创的“帐篷戏剧”。他的演剧收到了偶发艺术的影响,在户外发生,搭建起简单的帷幕和顶棚,像毒蘑菇一样出现在城市的角落。
文字总是无力,稍列几张海报,或许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日本地下戏剧的激进态度了。
[地下戏剧人名单]
先列出一个活跃于该时期的戏剧人名单,之后再慢慢介绍。
铃木忠志:早稻田小剧场创立者。注重演员的身体性。
蜷川幸雄:“世界的蜷川”。
别役实:剧作家。其剧作充满荒诞色彩,被称为“不条理戏剧”。
唐十郎&状况剧团:帐篷剧开创者。
寺山修司&天井栈敷:亚洲前卫艺术的先锋。
土方巽:暗黑舞踏开创者。
……
当然,并非这个名单中的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激进与“地下”,一部分在未来也从“地下”来到了台面上,甚至成为了“主流”。但在本系列中,我们暂且只关注这一时期的他们。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