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运营个人公众号还赚钱吗?

林安
·
·
IPFS
转眼就2020年了,看着身边不少朋友还在纷纷往公众号的大坑里跳,作为一个连腰部都排不上号的公众号号主,从我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个人向公众号到底赚不赚钱」吧。

都2020年了,还有人关心如何从0开始运营个人公众号吗?

有,而且还不少。

去年,我写过一篇很实在的文章,讲自己运营公众号4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开通公众号4年了,我一共赚了多少钱?

可能是史上第一个自曝公众号收入的号主吧,还把每一笔收入带零头贴出来给大家看,所以那篇文章各平台阅读量都不错,不枉我熬夜拿着计算器一笔笔算收入。

转眼就2020年了,看着身边不少朋友还在纷纷往公众号的大坑里跳,作为一个连腰部都排不上号的公众号号主,从我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个人向公众号到底赚不赚钱」吧。

开号5年,第一次变现在3年后

我2015年年末就开通了公众号,在那个公众号流量井喷的爆发期,人人都在想十万+和涨粉攻略的时候,我在佛系地拿它当个人博客用。

想写什么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写。毕竟平时工作累成狗,没多少时间定期运营。

后来换了份清闲点的工作,直接导致我的公众号更新频率直线上升,还是写个人感悟偏多,但不再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看的感悟,而是能代表一种社会青年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开始的几篇文章标题 欣赏一下

那个阶段,我写过几篇外围爆文(从公众号以外的平台火起来),由外部到微信公众号热门了一段时间,都和日剧有关。

比如在知乎火的这篇「东京女子图鉴」的日剧文,讲的大城市年轻女孩的奋斗;

以及在豆瓣火的这篇「公主小屋」的日剧文,讲大城市买房族的奋斗。
两篇文章算是让我第一次小范围出圈,给我带来了第一批读者,关注者从3位数变成了4位数。

从那以后,我开始用日剧结合社会观察写文章,写作主题开始慢慢垂直了,关注者虽然涨得慢,但也有了第一批忠实读者,而且粘性很高。

第三个阶段,我又换了一份内容营销的工作,平时需要写一些内容质量要求很高且偏严肃、理性、注重逻辑的互联网商业文,于是我的写作风格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感性之中夹杂理性,且文风开始逐渐正经起来,主题也更偏社会观察一些,这个阶段的文字相比「写给自己看」,更偏向于「写给读者看」。我开始有意识地设定文章主题了,并且开始逐渐放弃写日剧,将领域直接垂直在「都市青年社会观察」。

直到我从第三家公司离职,我的公众号才迎来了最关键的一次转变——彻底从自我表达类个人公众号,转变成写给别人看的公众号。

2018年2月,一篇名为《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的文章,上了豆瓣主页。


持续接近一个月的热门流量,为我的公众号导流了上千关注者,接着200多家微信公众号申请转载,其中有不少几十万、几百万粉丝的大号,这些转载也给我带来了接近上千的关注者。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是一次试水,我想看看「不上班」的话题关注的人多不多。如果多,我就顺势推出「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

以我混迹新媒体圈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个系列关注度不会差,但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那时候已经2018年了,我已经错失了第一次流量增长高峰,这一次一定不要再错过机会。

我这样告诉自己,然后开始了「100个不上班的人」的定期更新。幸运的是,前面几篇文章在网上的效果都不错,可能因为当时确实没什么人写这类专题,于是我坚持了下来,也趁此机会辞职了,后来还按计划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没想到的是,辞职后的第一个月,就开始有广告主找上门。在此之前,我从未发过一条广告。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想要靠自媒体变现,在有商业价值的垂直领域持续深耕很重要。

为什么我之前写了2篇日剧类的爆款文章出来,都没有广告主找我?一是因为当时的关注者确实不够,二是因为日剧领域太小众,几乎没有商业变现价值,我关注的几个日剧头部大号都是如此。

而开始「不上班」采访后,我有意识地内容转型,使广告主把我划分到了「职场领域」,而这个领域就有商业价值了,变现的范围很广。

小号主想靠接广告赚钱?
首先得过心里这一关

看到这里,你以为我从此就走上「广告接到手软,靠公众号发家致富」的阶段了吗?

呵呵,并没有。

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号主吧,如果不是因为自由职业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我可能压根就不会接广告。

佛系我本人

虽然我的公众号关注者不是很多,连腰部都算不上,但也是我花了很多年心血用心运营的,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成为一个「拜金主义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走歪。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过于「标题党」和「文案浮夸」的广告,我一概不接。但凡做公众号的各位,应该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拒绝80%的广告客户。

市场大环境就是如此,你不「制造焦虑」、「你不标题党」、「你不浮夸」,转化率就低。

一开始还有客户接受我为他们原创广告文案,后来连这类客户都消失了。

越来越多甲方为了省事、高效、批量化,会找专业写手针对特定领域的号主,写好广告软文ABC,然后找几家媒介公司去批量化投放,然后根据投放效果判断广告文案和号主的质量如何,进而继续优化。

什么?你不接受全文投放,想单独撰写广告文案?

不好意思,下一位。

说到底,你只是广大中小号主中可有可无的一环而已,没人在意你的「个人口碑」、「粉丝感受」、「创意想法」,他们只在意「我这笔钱花出去转化如何」。

其实作为赚钱为主的商业机构来说,这一点无可厚非。只是我自己心里过不去那一关。

我曾经和一个广告主在投放之前谈好「允许我原创文案」,对方也表示同意。结果在我写好后对方又临时反悔,要求我按照他们的广告原文投放。

即使我一再说明「这不是我的公号风格」,「我的读者不会喜欢」,「前面部分干货太少」。

客户直接反馈:「我不管什么干货,我只管转化率,到时候转化率不够你补发吗?」

由于那时候缺乏经验又签了协议,所以那次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发了他们的软文。

此后那家客户找我投放第二次、第三次,我都直接拒绝,即使他们提出提高价格。

我身边有不少同领域的博主,一个月至少接4、5条广告投放,几乎来者不拒。说实话,职场领域做久了,你看个标题也能猜到是哪一家广告,因为广告主从去年到今年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家。

我不知道他们的读者怎么想的,反正路都是自己选的,自己能接受就好。

对于我来说,我做不到,我太要面子。

当然我也不是没发过一些「制造焦虑」的广告。有阵子收入下滑,出于焦虑接过一些。但每次发前和发后那种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坏事一样的自我谴责的心情,让我一次次觉得「为了这么点钱,把自己搞成这样,不值得」。

曾经的自省日记

更何况每发一次广告,就会有一些读者跳出来指责批评你,其中包含一些关注很久的老读者,写满长长几百字评论,批评你不应该接这样的广告。

看完不难过是假的。


我相信这是很多做自媒体的人都经历过的情况。

再说就算我每个月接满公众号广告也养不活自己。按照大部分公众号每四条文章出一条广告的频率,那我每个月只能接一条广告,最多两条。

因为我平均每周更新1-2篇文章,这个频率在全职做自媒体的人中真的很低了。

我去年有大半年的时间,一条广告也没接。今年疫情期间,有个月没什么收入,又开始接广告了,只不过是我觉得产品可以,文案也不那么浮夸,并且接受我修改的广告(我还亲自去体验了一些课程,觉得好再接的复投)。

现在我只接类似的广告,依旧不多,可能偶尔能碰上那么1、2个吧。我是很希望市场上能多一些愿意一起好好做创意广告的广告主出现的,商业推广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很多产品的推广方式不太惹人喜欢罢了。

这个广告语恶心我很久

在广告这块挣扎了很久后,我现在给自己设定了几条接广告的标准:文案有修改空间、产品本身是好的、不浮夸。

遇到了就佛系接吧。

不过相比接广告推广别人的产品和课程,我现在更愿意研发自己的产品和课程,毕竟质量更可控。

这个是关于「小型公众号主」接商业广告的一些真实情况分享。如果你想靠个人公众号接广告赚钱,要钱还是要面子,可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事情。

实话就是:公众号靠内容涨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广告赚得金盆满满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可能头部账号还有机会,但头部的坑已经被占稳了,没多少空间让你挤进去)。

为什么还要全职做自媒体?

因为我的生活、工作已经和「内容创作」分不开了。而如今的内容创作又如此依赖各大新媒体平台。我要生存,就要不断去更新自媒体。

虽然公众号广告没有多少收入,但是我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养活自己啊,比如撰稿、比如研发原创在线课程、比如平台补贴、比如合作分销、比如摄影。

这其中的大部分机会,其实都是通过自媒体带来的。所以做自媒体的人,如果只靠「广告收入」活,恐怕不太行。

特别对自由职业者来说,以前你在职场,公司的名字就是你的个人背书。现在自由职业了,自媒体平台上的作品就是你的个人背书。

为什么很多自由职业者都和自媒体、互联网脱不了干系,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你釀的酒香,你要主动让别人知道。

所以哪怕是传统手艺人,也要在网上多晒自己的作品,才能被更多人喜欢和看见。

网络是展示个人价值的杠杆和工具,合理利用它就好。

最后我想说,虽然年复一年,唱衰微信公众号的人不断,但短时间内,我觉得它依旧是有价值的。只要人们没有放弃使用微信,公众号就还有读者,只要还有读者,就还有价值。

经过这几年的公众号运营,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如果只是个人公众号,没有大规模商业变现的强烈渴望,带着真诚的心态坚持创作就好。

不浮夸做作、不制造焦虑、不编造谎言,永远生产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总会有价值实现的一天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哦)。

写了很多,但都是真心话。如果有公众号大佬看到了,觉得我太菜,笑笑就好,纯当一乐。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由职业9月复盘 | 慢一点,就是快一点

在7个国家的13座城市工作,她如何在路上养活自己?|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10月复盘:累并充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