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閒記】09. 創作價值值多少? - ft. 馬特市USTD用戶反饋
感謝@映昕 贈與的 5USDT 測試用幣~這一期的賦閒記就用來寫個用戶反饋吧!
有讀我的賦閒記系列的朋友都知道,起這個系列的原因是因為我最近辭職了。雖然不必上班之後我變成所謂的「閒人」一個,但其實我現在比辭職前更關注創作怎樣變現。所以這篇說是用戶反饋,其實主要是想寫寫作為創作者,怎樣面對「討生活」這個問題。
如果不想被員工身分束縛,希望有創作自由,出版作品的時候有不希望被壓價,那麼創作者必須把自己活成一個品牌,經營粉絲群、學習怎樣與別人談合作、開發自己的產品、營銷定價⋯⋯這是很多責任,同時也是很多自由。自由與責任從來都是相伴而行。對於想追求自由的人來說,當前技術的革新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都為這種自由提供了基石。然而,最終仍是要憑創作者自己的智慧與創意、利用這些平台與工具來實現自己財務自由。
無論是用Like Coin,還是用HKD、USTD,這些都是平台方技術層面的考量。回歸創作本身,要問你的內容值多少價,很大程度上還是在於你創作的內容對別人多有用。
我的測試用USTD打給了誰,以及為什麼
上個月搞 #十月墨汁革命 活動,結案的時候看著200+的投稿讓人既開心又苦惱,讓我差點挽起袖子準備去query Matters API⋯⋯所幸看到了@鑫大叔 寫的 辦活動的好夥伴,指定標簽文章列表生成器,節省了好多力氣。我把我60%的測試經費 —— 3 USDT ——都送給了他。
@莎茈 的萌新教學手冊 裡提到預留手續費的問題——雖然最後我也沒有算得那麼精確啦——但她的文章有提醒到我,再加上她在 #十月墨汁革命 期間也很積極地支持活動,所以我毫不猶豫把第一筆USDT打賞給了她。
@閱讀筆耕 的包治百病投稿 ——因為看到手搖杯提繩這種台灣特色的小物,覺得很稀奇,有被娛樂到😆。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的 Patreon及讚賞公民 中,他列舉的案例數據對我寫這篇文章有幫助——後面會細講。
原本我是想打賞 @Makzan 的化讚為賞到Writing NFT,但是因為他沒有開通USDT,而對我來說HKD打賞最方便,於是打了HKD給他。而我最後一筆USDT就打給了@觀察者 Denken 的啟用USDT支持你到底授權了什麼——之所以先打算給Makzan是因為Denken的文章已經有8位支持者了,而我想優先支持還沒有多少支持者的作者(😆對不起Denken!)打賞Makzan未果我轉而投Denken,而不是繼續去發掘別的作者,是因為我文章看累了,又覺得很久沒跟Denken互動,當作是去拜訪一下。
囉嗦這麼多內心戲是說明打賞這個動作有很多主觀因素:
- 打賞方不方便,快不快
- 內容對我有沒有用(讓我讀到開心也算是有用)
- 我跟這位作者關係如何,平常有沒有互動
馬特市的社交屬性對於創作者來說,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無可否認,馬特市鼓勵用戶發起社區活動、參與治理、彼此交流,提供了平台的黏性,讓參與其中的人有“交到朋友”的感覺,不管在這裡寫作是否有利可圖,總有一些人讓你牽掛著不願離開。
然而打賞這個功能是否真能讓作者實現盈利,我很懷疑。除非是馬特市站方辦活動撒幣或者Like Coin驗證人神秘贊助(因此名字不能說?)😜⋯⋯我看市裡收賞收得多的人,通常也都是打賞打得火熱的(還記得成為都市傳說的@志工爺爺 嗎?)
打賞有點像鄰居串門,今天我送你幾個粽子,明天你給我拿一筐水果⋯⋯轉來轉去都是創作者之間的惺惺相惜。而那些只讀不寫的人,通常也沒在打賞吧?這也很好理解,馬特市目前感覺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你每每帶著自家的盈餘去走親訪友,自然人緣好,別人家有了收成也會想到給你送點過來。只讀不寫的人,沒有讓別人打賞的期望,更難體會創作的辛苦,再加上連結錢包等技術門欄,自然不會積極打賞。
當然這裡通篇都是我根據自己在馬特市的經驗感受產生的猜測。也許也有埋頭創作不社交的作者賺到了真愛粉絲的打賞,讓自己在馬特市的寫作成為收入來源之一。讓我們期待看到這些作者的經驗分享吧!
熟人社會就意味著我們馬特“鄉”還處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階段,稱不上商賈往來的馬特“市”。
“市”意味著“價值交換”。
如何成為一個“市”?Partner Program 和 On-Demand Licensing 或許是兩個啟發。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
馬特市可以運營Creator Partner Program嗎?
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整天想的都是我今天要搞個什麼創造出來,往往忽略了只讀不寫的這些人需求。自Medium開啟 pay wall 之後,我很久都沒再去過。那天無意中跟一朋友聊起來,發現她居然是個付費用戶。她什麼都不寫,上Medium就純粹是為了閱讀。她受夠了新聞媒體的驚悚轟炸,到Medium上去閱讀她覺得很舒心,追蹤幾個自己喜歡的作者,每天看幾篇,從健身、理財到時評。Medium一年訂閱是 $50,New York Times一年是 $96。這樣一個價位對比,她很樂意為Medium付費。
而作為作者,加入Medium的 Partner Program,你放在pay wall內的文章就可以根據閱讀時長什麼的被自動計費,同時別人還是可以給你打賞。這讓作者有了兩個途徑的收入:你有來自真愛你的活躍用戶給你打賞,同時又能夠讓我朋友那種只讀不寫也不活躍的消費型用戶為你的內容買單。至於效果如何,前兩年我經常看到(英文)作者分享自己的收入,似乎是個可靠的來源呢。不過最近經濟衰退,Medium的作者群也很飽和了,不知道還有沒有賺。
這位朋友用戶經驗讓我反思自己對YouTube的態度——我在YouTube上就是一個消費型用戶,偶爾會為我喜歡的視頻打個賞,但多數時候我就靠忍受無盡的廣告作為對創作者的支持😅 但我現在開始試用YouTube Premium了——試用三個月免費,之後每月$12,感覺有點貴,不過我願意試試看。不看廣告、我的會員費又能幫到創造精良視頻的作者,何樂不為?我原本為了追熱門劇集,也會付費給HBO、PBS這些電視台,付費給無大台的YouTuber其實就是個觀念轉變的問題。
如前文所說,如果馬特鄉停留在作者互相捧場的狀態,很難讓創作者真的把這裡視為一個經濟來源。馬特市要做“市”,只有讓內容生產者與內容消費者之間實現價值互換。
大膽設想一下,Matters能否收取一定的會員費,然後向Partner Creator按月結算創作費?這個做法其實相當於是以Matters的名義建一個「公共圍爐」,再分潤給創作者。
在馬特市我還沒有看到靠圍爐實現創收的作者(如果猜錯,請分享你的成功經驗),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馬特市的圍爐與Patreon有本質不同:Patreon 是創作者的私人會客廳,Matters 是一個小廣場。
廣場上熙熙攘攘,有擂台、有商场、有画廊——創作者可以到廣場上來才藝表演、擴大知名度,但不是每個駐足觀賞的人都適合被邀請到你的私人會客廳裡,近距離觀察你的創作生活。私人會客廳是留給你的最最鐵桿的粉絲的。馬特圍爐或許給你提供了搭建會客廳的工具,但馬特廣場太嘈雜,大家都聚在廣場上看熱鬧,顧不得到你圍爐來促膝長談啊!
根據一些YouTuber分享的自身經驗,從平台Follower 到付費Patreon的轉化率達到1000:1已經很不錯了,很多時候10000:1都不到。也就是說,你在YouTube或者Instagram這些「廣場」上吸引來的人群,每幾千幾萬個看客,才可能產生1個願意每月支持你的人。而且那位分享經驗的YouTuber開設的Patreon,最低支持額度是$1/month。可以想像,如要達到人均$5/month的支持,得有多大的粉絲群。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在 Patreon及讚賞公民 (2020年3月的舊文)中提到的蕭若元(香港知名時評人)建立Patreon之後很快有了超過一千人、每人$5/month的訂閱。不知當時蕭若元YouTube有多少訂閱?今天我查了一下,是849K。他的Patreon訂閱人數無法查到,但看他只設了$10和$50兩種會員月費,遠高於我追的其他藝術類創作者,估計應該是粉絲團很硬了。
從「廣場才藝表演」到「來我會客廳」的轉化率當然會因你的內容性質和你的個人魅力而不同,有能力做到千萬級粉絲團的創作者我們也就不在這兒討論了。對Matters而言,與其提供圍爐這樣一個「廣場中間的會客室」,是否用Creator Partner Program的方式做一個公共圍爐更能體現創作有價?
不過馬特鄉有馬特鄉的好處,也不一定非要做成“市”。在美國行得通的付費機制,在離散的華語網絡社區不一定能成功。
NFT 除了可以被收藏,還可否被授權使用(licensing)?
Unsplash這類視覺網站真是開了「視覺創作不值錢」的先河😅 雖然我看到有攝影師把自己在Unsplash的作品主頁當作粉絲群在經營,以「免費贈品」吸引有償客戶,但我們大多數人也就是去Unsplash上搞一張漂亮的圖片就完事了,就算標明作者是誰,回頭自己也都不記得的吧?
但是這種creative common的精神我是很贊同的。如果你平時就愛搗鼓攝影,製作有很多精美的影像,藏在硬盤裡也未免可惜,如果還能發上網被別人用起來,進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進而被更有財力的金主找上門,那也是福氣。
比免費擴大知名度更進一步的,是On-Demand Licensing。Unsplash隸屬的GettyImage就是一個專業的圖片網站,尤其是新聞類圖片,各大門戶網站的編輯都會去license使用權。還有一些印製服務,讓平面設計師和插畫師上傳作品,然後印製成汗衫、床單、文具、裝飾畫等各種產品售賣,給創作者分潤。雖然on-demand licensing的作者分潤通常只有10%,但如果發售的數量多,這也是很可觀的passive income呢——關鍵是passive啊!
從NFT誕生開始,討論就主要集中在怎樣收藏它。但創作除了可以被收藏,更應該被使用起來、用於再創造!像是@鑫大叔 寫的 辦活動的好夥伴,指定標簽文章列表生成器,是個非常好用的一個小工具,卻只能靠辦活動的人自覺給他打賞。有沒有一種可能:每一次你創作的內容——小程序、插畫、攝影、金句梗、小故事——被別人使用,NFT都能自動識別,並將二次創作的盈利分潤給原作者?
這個運作模式,就像你創作了一幅插畫,另一個人將它印在馬克杯上賣,馬克杯因此賣得很好,銷售分潤給插畫作者。這對於畫畫的人和製作馬克杯的人來說,是雙贏。
那麼,如果你畫了一幅插畫,另一位作者用來當作自己的文章封面,並且獲得了打賞,插畫作者是否也應該得到打賞的分潤,哪怕是少少的一點呢?
像我现在是先给诸位被我引用借鉴的作者打赏,然后再写出这篇文章发表。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我等于是先投入了 5 USDT 本钱... 呃,我不认为我这篇文章能收回成本,更别说盈利了!!但如果NFT的智能合約能有一个机制,按照我这篇文章收到的赏金,按比例分配给诸位被我引用借鑑的作者,是否就是一种 on-demand licensing 呢??如果我的文章无人问津,那就算我自娛自樂,也不用另擔成本。而如果這篇文章大熱,賺了好多,那所有被我引用的作者都會按比例獲益,多好!
究竟是讓我們的創造惠及全人類,還是收費保護IP回饋創作者?或許這二者本不該如此矛盾。
過去我們總覺得 licensing 是等你出名了之後,大品牌、大出版商才會跟你談的合作。如果licensing的價位就那麼幾塊錢,不值得興師動眾。但是如果說 web3 帶來了自動執行的合同與小額支付,那麼用NFT來追蹤 licensing 的執行應該不是夢吧?
Zzzzz 每當我在馬特市發表的金句/插畫/小程序被人用作馬特市再創作,二創作者收到的賞金都自動分潤給我 Zzzzzzz
結語
Partner Program 是為了讓只讀不寫的內容消費者為素人創作者貢獻經濟能量。
On-Demand Licensing 則為了讓具有不同創造力的作者共同創造,實現1+1>2的增值。
儘管幾乎所有的盈利都建立在創作者要名氣夠響的基礎上,但這些新興的模式還是為素人創作者開闢了過去不曾有的道路。過去你需要得到大廠商的認可,而現在你只要得到平台粉絲的認可。
這樣的經濟模型在Web2被證明是可行的,想必Web3帶來的新技術可以進一步將其福祉推廣。在馬特市,收費的提議也許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但我相信只要審慎地圈出pay wall的合理位置,以及給出讓人能接受的定價和分潤模式,並非不可行。至於用NFT執行on-demand licensing,我知道區塊鏈上的交易費還很高,要追蹤二次甚至三次創作目前也是癡人說夢,但是夢想總是要有的嘛,萬一實現了呢?
這是我的【賦閒記】系列第九篇。前篇包括:
01. 人生的下半場,就這樣開始了
02. 抵達自由的方法?
03. 巫女之城
04. 十月墨汁革命
05. 辭職原來是因為我太愛工作
06. 請你再愛我一次
07.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08. 心水墨寶大公開
不知不覺已經寫到第九週了呢。最近感覺越來越閒不住了,之後的【賦閒記】就改為兩週一更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