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日本「食知味」之:《鴨川食堂》的食物偵探

MaryVentura
·
·
IPFS
·
我真的不吃米飯。

我從小到大在喜歡的餐廳吃飯總會點同樣的飯菜,這個習慣常常受到母親的嘲笑、詬病,說我是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就認麵條」云云。可是一個山西人,我還就只認麵條😂我其實是相信自己天生痛恨米飯、討厭米飯的,不過,當從小就要在麵條和米飯中間做選擇時,說討厭米飯是後天培養的也不為過。從此,我就成了同學、朋友眼中的異類,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的外國人更覺得我很奇怪,哪有不吃米飯的中國人啊😂可我確實很討厭吃米飯,一旦可以自己選擇,我永遠不會選擇米飯。

山西的麵食多種多樣,數不勝數,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長期旁觀也能開啟我的麵食製作天賦,把小時候的味道還原個絲毫不差。可是,問題來了,每當遇到我喜愛的口味,我就喜歡一直吃,所以開發新產品的概念在「Mary麵🍜店」基本不存在😂於是,又受到了詬病⋯⋯這次是老公😂總抱怨每天吃麵條,殊不知我正要用麵條將小寶寶的「山西麵條胃」訓練起來😁

今天說的這本書就是如此,正中我的下懷😂時不時看看我閱讀什麼書的老公說「你怎麼看這麼無聊的書啊?這個故事好無聊😂」他覺得通過顧客描述來幫助尋找/複製顧客心中魂牽夢縈那一餐的食物偵探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情節了,沒有起承轉合、衝突對照,只有吃飯😂可就是這樣一本書,把我看得入迷!

文學的功用在哪裡

如果要正兒八經地討論文學的功用,當然要從卡爾維諾說起,咳咳,跑偏了,今天,並不是😂「鴨川食堂」食物偵探這個系列的故事其實跟之前我寫的「在咖啡冷卻之前」系列非常相似——來餐廳或者咖啡店的顧客都是有目的的,他們是要來找失去了的人、事、味道。

像在現實生活中逝去的人能夠在咖啡廳出現一樣,鴨川食堂的顧客希望再品一次可能此生都不會再有機會品嚐的料理:有的是因為妻子去世了;有的是因為一生已經錯過了;還有很多暖心煽情的原因。聽起來確實cheesy,但都好真實。

文學的功用首先是來自於生活吧。我相信多數讀者(當然不是所有)都有這樣思念兒時味道的感覺。如何複製,其實很多時候可以是一個人心心念念幾年甚至十幾、幾十年的心血積累;而一種味道的永遠失去對於那個珍惜該味道所代表的感覺的人而言有時候可以是切膚之痛。作者柏井壽道出的是很多讀者都能夠同理的感受,此吸引之一。

另外,就說到第二點了。文學的功用其次有通感之效。整本小說都在描述某一個地方的一種特別的味道、特殊的餐廳等等,這些地點和味覺感受跟更多日本在地讀者能夠在味覺、視覺之類的五官感受融合,成功進行通感。可不要小看這種通感,都說詩人最常用也是他們身上最特別的特質就是通感,納博科夫的通感常常被誇讚,所以,通感是一種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距離的方式,而這種距離的通道就是紛飛的想像

最後,文學的功用在於直擊心靈。雖然說是很cheesy的故事,可是,故事中主人公對某一種料理的執念卻幾乎可以跟我們每一個人契合。那個口味可能是父母兒時給我們常吃的飯菜;也可能是跟初戀最喜歡去的一家餐廳的招牌菜;也可能是自己獨闖世界時候日復一日吃的冷凍食品⋯⋯其實,作者抓住的是我們都想通過當前的、被複製的口感來獲得能夠「回到過去」的可能性,哪怕是我們明知為虛幻的可能性,在同樣味道的飯菜接觸味蕾的一瞬間,那不就是「當前」嗎?

這裡就不得不服柏井壽了,這是抓住了比川口俊和「咖啡冷卻之前」系列更精準的大通過去的方法☺️!

好像在這樣幾招的前提下,一切文學的其他功用,或者什麼形式、內容都不重要了。我們的感受佔了上風。有一些文學形式所激起的感受是比較隱性的,但此處提到的日本通俗文學作品卻更明顯,更容易感覺,特別感官的。或許,這就是這一風格作品成功的秘密。

這也更說明,我們自己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一道菜,辣還是不辣,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那麼,一個人對你好不好,只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這麼說,這一系列的書似乎更是對抗gaslighting的有力武器啊💪

書封

最後很喜歡的是書封上裝著拉麵🍜的碗,上面的青花部分閃閃發光,很漂亮❤️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跟鐵達尼號一同覆沒的偵探人生

2024年度問卷|Upside down House!

書評•評書|人生多長?能容納多少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