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體系|七日書|Day 1| 無捨無得
自小開始,很敬佩長期為一個興趣或活動付出的朋友。練小提琴的,有一個小提琴,還有偶爾要換的弓弦;練芭蕾舞的,有需要不斷更換的芭蕾舞鞋,還有幾件一直使用的舞衣;練羽毛球的,有一枝不斷要換線的球拍;學畫畫的,有一直使用的水杯。有發現關聯嗎?這些興趣都有一件一直陪伴物主的物件;這一件物件,用歲月痕跡來告訴你自己陪物主經歷過歡笑哀愁。
我自小不諧藝術,身手還手腳不諧調,所有美術、體育的項目基本上都跳過了。唯一剩下的是聲線。於是我從小學到中學,唱了12年的合唱團。一開始是學校隨機安排,到後來就變成自行選擇的結果——不曉得是放棄了其他項目抑或樂得在合唱團當總體的一小部分。聲線算一件物件嗎?聲線隨着年紀改變,當年可以唱高中音的我,現在已經變成煙酒嗓。那麼,樂譜呢?樂譜每年更換,去年的樂譜今年已經不知散落何方。你說鋼琴?那不是跟着我到處去的東西呀,它一直安穩的坐落在音樂室裡面:是鋼琴等着聲線來臨,這座聲音厚重而圓潤的樂器,只能由我們接近它。更別說這麼大的東西根本推也推不動,何況作為一件物件帶着到處走。
可以帶着走、可以長時間陪伴物主,這大概是一件能代表物主的物件吧。睹物如睹人,一看見就多少知道大概所屬於誰。按這一個想法,我有這樣的一件物件嗎?到高中時開始會偶爾寫作、選修科多為文科,水筆用了一枝又一枝。可是這水筆無論到誰手上,消耗的模樣總是相同的。大學依然選修文科,不過要寫的字都已經移師至電腦——這年頭人手一部MacBook Air,使用習慣或許不同,但到最後多數殊途同歸。人手一部的電腦,可能頂多是工具,但能代表擁有者嗎? 出社會後好長一段時間未曾寫作,紙筆只是工作上的夥伴,筆在辦公室總是來了又去,同事借一借就一往不返。
數了又數,想了又想。突然發現這種「沒有物件」的狀態,和自己的生活其實相若。也並非無心與任何物件建立關係——我擁有的紙膠帶、貼紙、筆多得足以應付接下來兩年的工作需要。可是身邊能陪伴自己、帶着走的物件幾乎少之又少。從小最怕改變,生怕任何的差錯會令原本(理應)安排好的秩序渾然大亂。沒想到長大後,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生涯和志業,倒是一直令自己流離在不同的地方。這可能是命運和我開過最大的玩笑。
無捨無得,本指「有失去,相對也有收穫」;想來也很適合「沒有物件」的我。志業和職業讓我流離到不同的地方、帶着身外物的同時卻無一物恆常地陪伴自己。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或許是我這十年的最佳寫照。說不上修佛的境界,心裏不特別着緊的,去了也並不覺得可惜、不會有所失去;一個暫時沒有棲所的人,自己就是一個物件中轉站。沒有能代表自己的物件嗎?也無妨。就當是繼續練習志業帶來的考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