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展史的系譜學研究|AI 不是資訊時代的產物,而是管理時代的權力擴延與拓展

鋼哥
·
·
IPFS
AI 並非是「資訊時代」(約 1950 年代至今)的產物,整體的發展可追溯至 1500 年代的「管理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工智慧 (AI) 經常被譽為科技進步的明燈,預示著效率與能力的新領域。然而,這種說法忽略了影響其發展和部署的深遠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趨勢。

《Histor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enealogy of power》採用系譜學(genealogy)的方法,深入探究人工智慧發展的複雜性,揭露 AI 作為權力與控制工具的角色,深深植根於治理與管理的歷史延續中。



AI 是管理時代的產物

事實上,AI 並非是「資訊時代」(約 1950 年代至今)的產物,整體的發展可追溯至 1500 年代的「管理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個時代標誌著對社會進行系統化行政控制的開始,管理實務被設計用來簡化治理和強制遵守。在這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AI 成為這些控制機制的現代化。

管理時代的核心是藉由行政能力來控制或指導。

管理時代的核心是藉由行政能力來控制或指導。Photo by Alvaro Reyes on Unsplash

AI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例如:生物識別技術、人口管理系統等,都是為了強化國家和企業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AI 將精算科學、辦公室文化、人口抽樣、牲畜管理等領域的管理技術,直接導入並編碼到系統中,進一步擴大了管理主義的影響範圍和程度。

類似於法國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所說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意即,國家透過監視、分類、審查、訴狀、檢測等手段,圍繞著人民的能動性展現,也稱之為規訓權力(disciplinary power)。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工智慧,可以發現 AI 並非純粹的科技產品,而是一種精密的工具,其目的在於擴大並完善傳統權力結構的覆蓋範圍。


AI 系統中的殖民主義與種族化

AI 的發展因其根源於殖民主義與種族意識形態而更加複雜。

進一步地說,AI 並非客觀中立的技術,而是體現了西方知識體系和權力結構。作者認為,AI 繼承了殖民主義、種族科學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和種族主義遺緒。

為 AI 提供動力的演算法通常會複製這些偏見,透過在治安、僱用和借貸方面的自動化決策,使歧視獲得存續,甚至穩定化。承認這一點,對於打破 AI 中立的迷思,以及解決這些技術可能會加劇的社會不公,將會至關重要。

將心靈比喻成「無主之地」

在這篇論文裡,作者提到一個關鍵的切入點

「無主之地」(terra nullius) 的概念被用來類比 AI 的發展,並非指實際的土地,而是指心智 (mind) 和 智慧 (intelligence)。

無主之地的概念被用來類比 AI 的發展,並非指實際的土地,而是指心智和智慧。David Kovalenko on Unsplash


殖民主義與 AI 的類比

如同殖民者宣稱,只要未被西方邏輯耕種和佔領的土地屬於無主之地,可以被強行攻佔、進行殖民,AI 也將心智和智慧,視為可以被西方形式化的方式佔領和建構的領域。

文中所提出 animo nullius (無人之心) 的概念,代表 AI 將「心智」視為無人擁有(佔有)的疆域(unclaimed territory),可以被程式佔據。這相當於是一套殖民主義遺緒的比喻,用以強調 AI 如何試圖透過數學形式化來「佔領」認知 (cognition) 的所有權。

這種類比暴力突顯了發展 AI 技術的過程,如何忽視、抹除並貶低既有的知識和智慧文化。

AI 將「心智」視為無人擁有(佔有)的疆域,可以被程式佔據。Robina Weermeijer on Unsplash

經濟邏輯與奪取

如同殖民母國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奪取土地,AI 的發展也與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奪取」(seizure) 行為有關。這種奪取不僅限於數據,也包括對認知和智慧的「奪取」。

科技巨頭集團(如:Google、Meta、字節跳動、X)利用 AI 的技術創新發展來掩蓋這種奪取行為,將其包裝成新穎的轉變或發現。

無論是符號方法還是連結主義方法,AI 都以數學形式化作為「聲稱」認知的一種方式。這種形式化不僅是技術性的,更是一種控制心智的方式,與殖民者控制土地的方式相似。

科技巨頭集團利用 AI 的技術創新發展來掩蓋奪取行為,將其包裝成新穎的轉變或發現。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AI 生態系統中的隱藏勞工

與一般人對人工智慧完全自主的想像相反,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嚴重依賴的人類勞動

文中指出,「隱藏勞動」(hidden labour)在 AI 的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勞動通常不被承認,卻是使 AI 系統得以運作的基礎。以下是「隱藏勞動」在 AI 發展中的具體體現:

數據的創造與標註

為了訓練 AI 系統,需要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創造、標註和結構化都仰賴人力。

例如,為了讓機器學習模型辨識圖像,需要有人工標註圖像中的物體,這是一項耗時且重複性的工作。

網路內容審核

AI 系統在應用過程中,有許多的內容需要人工審核,判別是否符合現行的社群規範。這項工作通常由低薪勞工執行,以確保內容符合規範。

一部 2018 年的紀錄片《The Cleaners》正是揭露了「網路清道夫」的日常工作。有許多清道夫長時間暴露在血腥、暴力、兒少性剝削的影像裡,造成無法復原的心理創傷。

2018 年的紀錄片《The Cleaners》正是揭露了「網路清道夫」的日常工作。來源:IMDB


礦物開採與基礎設施維護

AI 系統的硬體基礎需要礦物資源,主要用於微電子產品的稀土礦物。

這些礦物的開採通常在惡劣的條件下進行。此外,維護 AI 系統所需的基礎設施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AI 讓工作重新配置

自動化系統的引入並不一定會取代人類勞動,而是會重新配置勞動。這表示,隨著自動化的推進,勞動的性質和地點可能會發生變化,權力、責任也會隨之重新分配。

「隱藏勞動」揭示了 AI 系統背後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

AI 系統的運作並非完全自動化,而是建立在大量人類勞動的基礎上。Alexandru-Bogdan Ghita on Unsplash

AI 系統的運作並非完全自動化,而是建立在大量人類勞動的基礎上。這種勞動通常被隱藏起來,使得 AI 看起來像是獨立運作的科技。

論文中強調,這些勞動往往被低估,且多由弱勢群體承擔,例如全球南方國家的勞工。這點出了 AI 技術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剝削和不平等問題。

此外,論文也提到,隨著 AI 系統的發展,人們對於「自動化」的理解需要改變,不應將自動化視為完全取代人類勞動的過程,而是視為一種重新配置和分配勞動的方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資訊科技如何衝擊傳統手工藝?|AI 杜撰的書籍阻隔數百年的蕾絲編織技術

📝📝:人工智慧發展史的系譜學研究|蘇聯的唯物主義,直接劃定了AI的能力限制?

📝📝:AI 背後的隱形人力勞動|揭開 Amazon「拿了就走」的結帳機制背後的真實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