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的方法:讓你的筆記做得好、找得到、用得上!
談到「筆記」,大家的印象是否停留在應付考試呢?
而「筆記」該怎麼做,是不是只把重點及金句照抄下來就可以了呢?
《筆記的方法》這本書翻轉了以上的這些想法,也告訴我們做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可以實際運用,也能為我們提供靈感,所以做筆記並不一定當下有需要才做,而是替未來鋪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不用花費許多時間去尋找素材,因為我們早已經在平時累積足夠的資料庫,在需要的時候就能立即供豐富的資源,所以該如何做筆記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即是「用自己的話做筆記」,也就是說我們不是把別人的金句摘要下來就沒事了,而是要經過思考,用自己的理解去寫成自己能讀懂的文字,才不會在需要的時候看著這些金句摸不著頭緒。
有一點我個人認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感想,所以別人認為的重點不見得會讓我們有感,所以我們必須要記錄對自己有所啟發的內容,那也會幫助我們在日後延伸出更多的靈感與想法。
書中提到關於「自我提問」也令我非常有感,就如同我閱讀書籍會寫下心得的初衷一樣,目的不僅是為了記錄,也是藉由這個過程去思考是否有個人經驗可以結合?或是未來能否有機會可以運用?當資料庫累積的越多,還能相互驗證,甚至找到共同點而得出新的結論。
如果時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我有習慣切換另一個角度反問自己,這也是書中提到的「主動逆向思考」,也是所謂的「反直覺」,我認為這可以讓我們擺脫主觀的慣性思維,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同理他人,偶爾還會發現原先的思維有謬誤而因此改變想法的情況。其實養成這種逆向思考的習慣也能培養我們更深入去思考原本的問題,並且建立更能捍衛自身立場的堅定理由。
我在書中得到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原來標籤可以設定一個主觀想法,例如當我介紹書籍的時候,不只是在書名前面加上「#」,也可以把對於這本書的想法加進去,雖然看起來有點花俏,但都是根據自己的視角去做分類,也方便未來在搜尋的時候更容易記憶與挖掘。
雖然本書的作者確實開發了兩種筆記工具,但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顛覆我們對於筆記的既定印象,也讓這些筆記的功用能發揮到最大,進而讓我們理解原來這些知識是可以透過筆記及思考不斷優化,而且經過大腦拆解或轉化之後能真正內化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這是現代AI科技所不能取代的能力,也是我們不想獨特性被科技取代所必須正視的問題。
若你也想知道該如何借助現代科技做有系統的筆記,相信這本書能帶讀者領略有別於以往的知識視角,並且擺脫盲目學習的習慣,建構專屬於我們自己的資料庫,並從中提取有價值的知識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