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如何通关呀?
又一次参加七日书了。和以往一样,一读完题目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实在是不好写。这次又审题审了好久,也没有体会到所谓“重新审视人生的定义”的经历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过题目给出的例子倒是有点体会。要说起“得到了才发现自己并不想要”,我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了遥远的小时候。
一段小学时候的经历无厘头地在脑海里闪现。那时候班里流行一种透明塑料桶装的水彩笔。家里人不给我买,于是就借了当时好友的彩笔。说好了只借一天,结果第二天忘了带回学校还他。第三天又忘了,把我朋友弄得很是恼火,怀疑我想偷偷占为己有,甚至扬言要跟我绝交。那气势瞬间就把我唬住了,因为当时挺在意这位朋友的,很害怕失去他。结果生活的重心好像突然就倾斜了,眼里看不到别的事,满脑子都想着一定要把东西还掉。都说小孩子无忧无虑,但我确信这事给当时幼小的我带来了不小的焦虑。好在这种情绪没持续多久,毕竟还东西不是什么艰巨的任务,稍微留个神,就解决了。而问题解决后,情绪上的转变却是巨大的,当时居然有一种“人生终于又步入正轨了”的轻松之感。
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之后的初中和高中时光都是压抑的情绪占了主导,于是压抑之余,青春期的我经常靠着回想小学相对快乐的时光来找一点安宁。回忆着回忆着,就觉得小学时的自己很傻,怎么总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焦虑呢,那些事情跟学业压力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结果今天再回想初高中的时光,突然旧景复现,又觉得初高中时的自己很傻,那些学业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特别是放在今日的中国社会,卷学历这条赛道的意义几乎已被消解殆尽,再有哪个老师用成绩好坏评判学生,我都不愿浪费精力去反驳他。更大的压力、更重要的生存议题还在前面等着我呢。
稍微整理一下,我的经历大概就是:每个人生阶段有每个人生阶段的焦虑需要解决,但每次解决焦虑之后,回过头又觉得没什么意义。这就颇有题目所说的那种,“得到了才发现自己并不想要”之感。
不过我觉得,也许这恰恰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我也曾形成了一种线性积累的人生观。人生就像一场游戏,设有重重关卡。不同人生阶段的任务就是打通不同的关卡,从易到难,打完前一关才能进入下一关。通的关卡越多,积累的奖励也越多,直至全部通关,人生圆满。但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样。我的人生游戏,并不是一路破关积累奖励,而是玩着玩着,就无聊了,就不想玩了,于是就跳去玩另一款游戏了。回过头来还不忘吐槽:靠,以前的我怎么会去玩那种垃圾游戏啊!
按照这种思路想下去,也许通关并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通不了关还可以换游戏,人人都去玩不同的游戏,社会才不会内卷嘛。所以人生一定要多目标、多线程、多路径,一个目标行不通,就赶紧换另一条。就算只集中于一条路径,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并不那么重要。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打《怪猎》和《黑魂》时自己有多激动,等通关后却再也没有那种切身的惊艳和刺激了,多么可惜!过早地把目标实现了,反而让生命变得无趣了。我曾听说好莱坞有一种“童星魔咒”的说法,也许就是因为那些童星早早地成了名、早早地走完了别人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才会变得空虚,才非得靠毒品来抚慰自己。而与之相反的,拖延可能就是生命反抗唯目的论的一种形式。并非所有人都是目标驱动型人格,并非所有人都把结果看作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觉得结果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你又非得逼他快快拿出结果、逼他提高效率,找不到意义而运动的生命就会表现出迷茫、盲目、不协调。拖延的本质也许就是想让你在这件事情上面停留久一点,以便更好地感受做这件的意义;生命本身也不希望这么快就把事情做完,它大概也知道做完了就会空虚吧!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许人生本没有那么多的阶段和目标,也许人生是一场连续不间断的运动。我以为实现了一个目标,抵达了某个终点,实则它立刻就过渡为下一个起点。在这种连续流转的变化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够固定下来。我以为自己真实得到的,其实只是我执抓到自己的幻象,本质是空的,在得到的瞬间也就消散了。所以,当我执变了,再回过头去看曾经得到的东西,当然也就变了样,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想要啊!所以,回顾过去,发现以前的自己有多么傻,其实恰可作为契机以荒谬性来解构自我、破除我执。放下执着以后,是否可以更贴近真实的变动不居的世界,是否能活得更自在呢?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够,尚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知道,这篇文章的字数已够,发表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