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最簡單的介紹方式,從「兩個盒子」出發!

閱讀筆耕
·
·
IPFS
·
雖然《卡片盒筆記》系統有許多卡片種類,我有個心得是,你只要從盒子——書目卡片盒和主要卡片盒——的角度去想,事情就會容易許多!

作者:申克・艾倫斯(Sonke Ahrens)
譯者:吳琪仁
出版社:遠流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最近我在「二刷」遠流出版社的《卡片盒筆記》。

這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發明的一套「有機的 Input ←→ Output 系統」,讓我們輕鬆地儲存、提取訊息,還要把它們聰明地連結、組合起來,目的是產出新的想法。

第一次讀完的時候,覺得內容好抽象;後來觀摩了幾位大神的操作方式,他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於是心想,我在實戰中產生的困惑,不如回到原書尋找答案。

這篇文章是我目前的理解,或許日後還會迭代也說不一定,讓我們馬上開始吧!


■ 回歸兩個盒子(卡片盒)

這套系統你可能聽聞過有很多種「卡片」分類,例如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專案筆記、索引筆記⋯⋯頭好痛!

但我發現換一種切角來感受這套系統,會容易得多,讓我們從「盒子」來看待。

魯曼教授有兩個卡片盒:

  1. 書目卡片盒

    • 封存資料(書、論文、文章、影片、播客、談話⋯⋯)。

    • 簡單記載。

  2. 主要卡片盒

    • 收集想法、產生想法。

    • 充分闡釋。

簡單說,前者和 raw data 有關,後者和 new idea 有關。


■ 書目卡片盒:為了「指向、隔離」raw data!

姑且把「書目卡片盒」裡裝的筆記稱作「書目卡片」吧!這是做啥的?

一方面,書目卡片指向 raw data 存在的地方,所以只要簡單記載就好;如果我們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回去參照 raw data,就有路標可循,可放心信任這套系統(不丟失)。

另一方面,書目卡片也起到很好的隔離效果,保護我們思考過程的自由,不被 raw data 的文字牽著走;不用把思考這件事想得太難,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忠於原意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話來闡釋(稍後詳述)。

以前,我喜愛摘錄書本上的句子到心智圖上,弄得落落長,深怕漏掉了什麼,費時得到一張精細的樹狀圖,卻少了思考。

現在,我要用精簡扼要的「書目卡片」取代原有的基礎架構和工作習慣,少一點摘句,多一些思考在「主要卡片」的撰寫上。


■ 主要卡片盒:大量「貨櫃」催生 new idea!

同理,裝在「主要卡片盒」的筆記就是「主要卡片」囉!魯曼教授把它們比喻成貨櫃。

貨櫃剛被發明時,許多船東認為這種設計是多此一舉。他們看著自己的船,難以理解為何要把一個四方體硬塞進有弧度的船身;自認非常熟如何悉善用船上每一分擺放空間,為何還要把貨物裝進貨櫃裡?更何況萬一裝貨櫃裝不滿,豈不是浪費?卸貨後還要回收貨櫃?

但貨櫃要做的,並不是要改善你現有的貨物運送方式(現有的基礎架構和工作習慣),而是要展開一種做生意的全新方式。

回到正題,這些「主要卡片」就像貨櫃,有著統一的規格,我們把一切訊息都放入同一個卡片盒(盒子底下沒有子階層,而是在適合的時機長出索引)。

  • 舊思維:我要把這條筆記放到哪個類目底下?

  • 新思維:我想要在哪個脈絡中再次看到這條筆記?

把脈絡給說清楚講明白,這就是「主要卡片」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每張「主要卡片」都忠於原意,用自己的話充分闡釋,這是它們統一的規格。

等待群聚效應!把大量「夠純,沒有雜質」的想法都放在一起,連結彼此(筆記鏈),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來到臨界質量,量變帶來質變,激發出 new idea!


■ 再探五種卡片

其實《卡片盒筆記》裡並沒有「書目卡片」和「主要卡片」這樣的稱呼,但確實是有提到這兩種盒子,我只是要描述兩種盒子裡裝的東西,給它們一個統稱。

現在正式按照書中描述,再探兩個盒子裡裝的 5 種「卡片」分類:

  • 靈感筆記(暫時性)

    • 魯曼教授說你要寫在餐巾紙上也是可以的,靈感筆記唯一的目的就是「提醒」你不要忘記把這些思考的雛形做進一步推進。

    • 事後可扔掉。

  • 文獻筆記/專案筆記(參考資料)

    • 這兩種筆記都被裝在「書目卡片盒」裡,之所以把專案(project)獨立挑出來的原因是它通常有個期限,可能是你工作上的短期任務,攸關生計。

    • 精簡寫下你想要記住的,以及你覺得未來可以用在思考或寫作上的內容;如果要引用原文段落,則應先嚴格篩選,不要只是照抄下來,卻沒有真正瞭解你引用的這段話是在講什麼。

    • 事後可忘掉。

  • 永久筆記(自成脈絡)

    • 每日瀏覽一次前面兩種筆記,想想看這些筆記可以如何與你研究、思考或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

    • 永久筆記裝在「主要卡片盒」裡。

    • 一張永久筆記只闡釋一個想法,要寫得像是「要給別人看」一樣,並忠於原意。

    • 想法不要只是拿來收集,而是要讓想法發展出見解、論證、論述。

  • 索引筆記(長出目錄)

    • 我們不是「由上而下」去歸類這些永久筆記(還記得「主要卡片盒」裡沒有子階層嗎?),而是讓這些想法交匯融合,「由下而上」引領我們發展出主題;某一天時機成熟,你會發現似乎有多張卡片都把矛頭指向同一件事,這時我們可以開啟一張索引筆記。

    • 索引筆記裝在「主要卡片盒」裡。

    • 索引筆記就像是一篇文章的目錄,擔任一連串思路或主題的入口點,而且很靈活可隨時把大綱再細分。

以上就是《卡片盒筆記》中出現的 5 種卡片分類,我曾經被這些專有名詞弄得眼花撩亂,因為太急著想知道它們怎麼發揮效用、或如何運用它來工作,卻不明白它們存在的理由。

我們必須釐清「為什麼」之所以然,才能夠把它稍作調整,以符合自己的需求。

我的心得是,你只要從盒子——書目卡片盒和主要卡片盒——的角度去想,事情就會容易的多!


■ 到底要怎樣寫永久筆記?「摘要法」值得一試

說了這麼多,大家心中一定有個疑惑,那到底有沒有具體的做法,協助我們從「書目卡片盒」淬鍊出可以裝進「主要卡片盒」的內容呢?

我在另一本書《巨人的筆記》裡找到了練習方式。此書的核心命題是,如何讓筆記進化成紀錄。我的詮釋是,這是在說如何讓「靈感筆記、文獻/專案筆記」發展成「永久筆記」。

秘訣就是「摘要法」:

  1. 從文本裡找出自己最能理解的關鍵字——言簡意賅——涵蓋整個內容的印象與脈絡。

  2. 用這些關鍵字寫出摘要,寫的時候不必拘泥原本的編排,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排列。

  3. 忠於原意,但也不要害怕誤解作者的意思,積極添加屬於自己的想法。

我認為這樣的過程就是「充分闡釋」的最佳實踐,再加上一條限制式就完美:

  1. 一張永久筆記只討論一個想法。

總結來說,「靈感筆記、文獻筆記」要進化成「永久筆記」,不妨試試這樣的起手式:先壓縮、後創造,以自己的方式組織出你抓到的關鍵字,一次只談一個想法。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每週一上午六點迎接創作美好時光。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閱讀筆耕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 合作聯繫 penfarming.writer@gmail.com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76|AI 沒幹掉編輯,反而養活了一票人

閱讀筆耕|幣安交易所 3大「白吃的午餐」超級比一比

卡片盒筆記 ze5 |數位化文獻筆記要怎麼寫?節錄評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