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痛,就有多值得:痛苦的價值及其如何為我們帶來快樂

射手媽咪婷婷
·
·
IPFS
·
一本講述痛苦、快樂、價值、意義的書籍。
圖片來源:博客來

乍看書名會覺得很自虐,真的必須要深刻的痛過才能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意義嗎?倘若如此,那我肯定不同意這樣的理論,也幸好這本書的內容並非如我淺顯的臆測般強調痛苦的必要,反而是深入探究痛苦與快樂之間的關係,以及自願受苦及受虐的區別及所帶來的感受差異,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人生的苦痛中找尋愉悅的價值。

合宜的痛苦可以為快感鋪路

經過作者的提示,我才驚覺原來讓自己沈浸在悲傷的音樂或戲劇中淚流不止,算是一種自願並且可控制的負面體驗,然而這些體驗是能讓人從中獲得快樂的,也難怪許多恐怖驚悚片也同樣令人趨之若鶩,因為在經過這些精神與心理上的震撼之後能得到快感,同時又能確保是安全的,因為這一切看似逼真卻與我們現實生活無關,我們可以單純享受淋漓盡致的感受又能安然無恙,甚至可以在那些體驗中找到共鳴,理解到自己並不孤單,所以痛苦並非如我們想像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感受,反而在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去體驗更能讓愉悅感倍增。

快樂與意義的關聯性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感受到愉悅,但卻不見得是有意義,可見快樂與意義是各自獨立的,有時候會是正相關,有時候也會是負相關。比方來說,我們擁有輕鬆愜意的生活與快樂是正相關,但跟意義的關聯性相對小;為了創業而忙得焦頭爛額壓力爆表的生活是比較辛苦煎熬的,顯然相較之下不快樂,但卻相對是有意義的。

書中提出2007年蓋洛普民調做了一份生活滿意度問卷調查,最快樂的國家如我們所預料的是北歐國家及澳洲、加拿大等等,但是生命意義最高的國家卻是獅子山、多哥、塞內加爾、厄瓜多、寮國、查德等國家,可見國家越貧窮、政治越不穩定的人民反而認為自己的生命存在是有意義的,尤其宗教在生活中佔越大比重的人們越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尋求短期痛苦是想要釋放訊號?

書中舉了一個作者親身遇到的例子,內容大概是說一位店家老闆曾經從某位遊客身上賺了十倍以上的價錢,由於內心感到罪惡所以隔天沒有胃口只喝水跟鹽巴,這種自我懲罰的方式讓他們內心感到舒坦,但作者又想為何這位老闆要告訴他這些過往的醜事呢?是不是同時也在彰顯自己一個懂得反省的好人,好讓作者可以掏錢買更多的商品?

我從這個故事中領悟了原來許多人會採取「賣慘」的原因在此,因為強調自己有主動承受痛苦的勇氣及能耐,可以證明自己是一個很堅強的人,這是一種自我宣傳、建立形象的方式,釋放的訊號即是期待社會能給予他們更好的評價,這也是他們當初選擇讓自己經歷痛苦的原因之一。

沒有努力,便沒有快樂

相信大家都能認同當一件好事從天而降的感受縱使美好,但與自己經過努力奮鬥而達成的滿足感相比還是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前者的愉悅是短暫的,而後者的愉悅則可以持續很久,這也代表努力的過程雖然令人感到艱辛與痛苦,但即便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期仍能感受到愉悅,因為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更多的潛能,也更能珍惜收穫的果實。試著想像,我們自己粉刷家裡及花錢請人粉刷所感受到的愉悅肯定有著極大的差異,不只是結果的完美與否,也包含了努力的過程中能更加確信價值的存在,就如同大家總是認為手作、現採的商品比較珍貴一樣。

事實上,要寫這本書的心得也讓我感到些許的痛苦,因為內容多半是很深入的研究報告,但是要如何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又不至於透露太多書中的精華且誘發讀者的興趣,確實也很考驗我的耐性,但寫到這裡很慶幸我克服了一度想放棄的念頭,也感謝各位閱讀至此,若您也對各種痛苦有著好奇心,或是對於感受快樂與意義有所追求,請翻開這本書體驗一下前所未有的思想翻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射手媽咪婷婷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新性感雜誌共同創辦人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298701145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d4b0ef1fd89780001fc7e9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愛上學習的前提必須要有充分的放鬆與休息

《私立探險家學園1:開始之島》《私立探險家學園2:在成為女巫之前》入園套組

吳淡如《這一生值得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