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

閱讀筆耕
·
·
IPFS
·

作者: 奈爾.傑斯坦尼 (Niall Kishtainy)
譯者: 吳書榆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心得

網路上查書評,說這本書蠻適合當作認識經濟學的入門書,我覺得有修習過經濟學的人也很適合一看。

為什麼呢?首先是經濟學課本中,先天上就排除了某些反骨思想家所提出的概念,例如范伯倫、馬克思與海耶克等。

再者,經濟學這門課是開在「大學」,沒有升學考試壓力,課本沒教完就算了;教授們也有取材(學派)的偏好,有些單元談得特別詳盡,某些章節就簡略帶過了,甚至不提。

我們所接觸到的思想,仍然有一定侷限。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則兼容並蓄,很公允地分配篇幅給思想家們。以時序為經,以局勢為緯,在歷史長河中,補完了讀者們的思考脈絡。

「這門思想為什麼會興起?」
「它是挑戰先前哪些立論點(假設)?」

上述兩提問,貫穿整本書。

自始,我才對諸多來龍去脈,有一個宏觀全局的了解。

以前唸書時,汲汲營營地搜集各種思想的零件,而且還很片面,現在這些四散的齒輪都歸位了,而且還上了油,開始運轉。


問與答

附上編排的Mind Map(原圖點此):

以XMind編製,在新視窗開啟圖片獲得較佳解析度

另外,我從書中選出幾個平時常聽見的概念,做成6個問與答,分享給各位。


⚠️ 1. 容易被忽略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以「放棄的東西」這個觀點計算出來的成本。

例如一名學生在選修課程,他只能修歷史或地理,不能兩者都修。最後他選了歷史。他的選擇成本是什麼?你可以說是學分費。但若用前述觀點來算,成本則變成他放棄的東西:學習沙漠、冰河與首都城市相關知識的機會


⚠️ 2. 經濟學在做什麼?

經濟學家說資源有「稀少性」,指的是東西的數量有限,相對之下人的欲望無窮無盡。

「稀少性」和「機會成本」點出了一條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要做選擇。經濟學是探討經濟體中人類行為的科學。


⚠️ 3. 經濟學還有個體與總體之分?

方才提到的人類行為,若以微觀角度來看,研究個別消費者以及企業如何做選擇,這是「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則是站在宏觀面,在研究整個經濟體,例如一國就業水準、物價。

會這樣區分,是受到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1883–1946)的推波助瀾。


⚠️ 4. 凱因斯好像很有名,能跟我說說嗎?

1930年代,美國發生了經濟大蕭條,當時的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

在凱因斯的理論裡,他提出了對於經濟衰退和失業的新見解。主要說法是,當大家都在存錢不花錢——消費不足、投資不足、儲蓄過剩——一國支出水準(需求)下降,導致經濟衰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凱因斯一直是二十世紀經濟政策思想的巨人。


⚠️ 5.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

凱因斯學派說,如果人民不花錢,政府就必須負責花

可透過減稅讓消費者手裡有更多錢花,或是政府自己動手花。這種利用賦稅與政府支出的政策稱為「財政政策」。

每一塊花掉的錢,都會在經濟體裡流動,創造出價值高於一塊錢的新支出,好像漣漪一般,這種效果被稱為「乘數」(Multiplier)。

不論是馬政府的「消費券」,或是蔡政府的「三倍券」,之所以不發放現金,就是怕被拿去存起來,反而無法刺激消費


⚠️ 6.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這是指想辦法改變經濟體中的貨幣數量或是借貸的利率,最簡單的形式是由政府多印鈔票。

美國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就屬於一種貨幣政策,簡稱QE。

這裡的重點是如果利率夠低,會影響商業人士的決策,刺激投資,表示有更多的錢會花在經濟體內,因此可以提高國民所得並增加就業機會。


閱讀筆耕的首頁:https://linktr.ee/penfarming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76|AI 沒幹掉編輯,反而養活了一票人

閱讀筆耕|幣安交易所 3大「白吃的午餐」超級比一比

卡片盒筆記 ze5 |數位化文獻筆記要怎麼寫?節錄評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