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

彌生雪
·
·
IPFS
·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出的觀點,主張人性本惡,其善的一面是由後天學習而來。]

 

 性善論是一種對人性的看法,認為人之本性趨向善,行善比作惡要容易。性善論下有不同的學派,有性本善論、人性向善論。

 

 [性善論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不同的階級差别,但是他們的人性却是同一的,都是“性本善”。

孟子把人性之善的道德品質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認為他們都不是從客觀存在着的外部世界獲得,而是人們與生具來的。]

 

 四句教即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晚年所述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

自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可窺見王的學說,受佛家影響深刻。

 性有善有惡論,是戰國時期,世碩提出的一種人性論觀點。他認為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惡,而哪一方面得到發展,則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如果培養善的方面,就會成為善人,反之則成為惡人。

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董仲舒等人都支持這一觀點。東漢王充繼承發展了世碩的理論,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才有高有下。

西漢揚雄提出的,性善惡混論與性有善有惡論相近,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惡混雜的。

而揚雄的提法則對程頤、朱熹有所影響,程頤的「道心」「人心」之論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之說都可視作一種善惡相混論。

有觀點認為,性有善有惡論和性善論、性惡論沒有不同,同樣是把道德看作是天賦,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這一主張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所以人究竟是善,惡這不明但我喜歡裡面的一句,[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惡,而哪一方面得到發展,則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教育也好,環境也好人的善惡理念不就是如此多變?

做壞事時,果斷的跟什麼一樣但結束時...做賊心虛,但若是善事,是否會比較好? 因為別人會因你的善舉而改變了什麼。

但其實...改成這樣呢?[人最開始無善無惡,因環境與教育善,惡才逐漸明顯]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歡嗎?(⁠ ⁠╹⁠▽⁠╹⁠ ⁠)被感動了嗎?(⁠ʘ⁠ᴗ⁠ʘ⁠✿⁠)

彌生雪https://vocus.cc/user/@Xueji707 另一個創作平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待完成

不敢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