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這一份職業

Flora異想
·
·
IPFS
·

  這兩天讀了吳曉樂寫的書《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她同時也是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

讀著她的書,隨著書裡的內容,心裡時而喜悅時而沉重。但她敘事的方式讓我羨慕,尤其是用字遣詞,都讓我喜愛,正因為自己的形容詞少得可憐。

書裡深刻地記錄自己身為女人的感受,所用的詞句都頗有深度,我喜歡這樣的詞句。文章裡帶出來的意義,有時需要自己去揣摩去思想,好像自己也融入在那個場景般,更能體會她撰寫時要表達的真意。

文中有許多寫著身為女性的相關問題和一些我們明明知道卻無法改變的宿命,尤其是女人。

其中有一篇“叛逆期”最讓我動容。這一篇給我的感觸十分沉重,文中敘述著因為她自己的叛逆,故意沒有將會遲歸這事告訴媽媽,讓媽媽獨自承受這份擔憂,甚至鼓起勇氣去她的同學家詢問,看看是否知道孩子的去處。直到晚上十點半以後才回家的她,看見獨自坐在客廳,讓時鐘和電視看的媽媽,雖然面無表情,但實際上她每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早已經無力責罵她了。然而媽媽的心早已被擔憂、恐懼以及孩子不懂事這些利器,割出一道道的傷痕,搞得身心疲憊,這種無奈感充斥在媽媽的全身。

讀完這篇的時候,我竟然流淚了,不只是她寫得深刻,而是彷彿能體會她母親那顆破碎的心。尤其經歷過自己的孩子也曾經無法體會我的心意時,自然感同深受。

於是我想著自己的母親,還有我自己。曾聽我母親說過,因為不希望嫁入有公婆的家裡,才會選擇嫁給支身來台的軍人-我的父親。為的就是渴望某種心裡的自由,這份難以名狀的自由,我想我是懂的。

三毛的作品《流浪的終站》裡“孤獨的長跑者”也寫到自己的母親,在結婚前是籃球運動員,但結婚後不打籃球,打的卻是犧牲球。簡單的一小段話,卻能看出母親委身在婚姻裡的失去自己、只有家庭,無法再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悲哀。

自從成為母親後,自然是承擔許多的壓力,有時還帶有一絲絲的悵然。孩子們縱然也會帶給我無限歡喜,但我不得不承認,某些時刻,那股說不出的壓力卻是時時纏繞著我。

當孩子表現優秀的行為時,外人的稱讚也許帶來母親的驕傲,往往在其中還透露出一點點地不自在。但倘若孩子的表現行為異常甚或闖禍了,通常別人都會批評母親:「妳這個媽媽是怎麼教的?」「有沒有在管孩子啊?」。

許多的責難都是轉向母親,無論這個媽媽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都會讓他人像是撿到槍一樣,朝著母親掃射。不可否認地,“母親”是一份既沉重又承重的“職業”,而且還是沒能領任何薪水的職業。

其中的挫折和沮喪,想必唯有成為母親的女人方能深深體會。

母親需要承擔的擔子比起父親顯然是多了許多。以作媽媽的心態,對孩子的教育通常會有兩種體認,一是為了孩子好,非得認真仔細地教導著,深怕他們作亂,至少要成為一位品德好的人,不要成為社會的禍害。二則是為了別人看自己的眼光,怕身為母親的自己沒做好這個職份,以至於讓人批判。至少我自己是這麼想。

雖然把孩子管的嚴格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但有很多時候是為了我自己。怕別人責怪我沒把孩子教好,於是在別人沒開口以前,我就已經先把自己釘死在這樣的觀念中,不論在婆家或是社會刻板的眼光裡。

茶花

我們的上一輩是在這樣的教化中走過,她們也是歷經許多的批評指教後過來的。或許她們不了解為何會這樣,仍是苦著去經歷這一切。然而我發現通常會去責難「媽媽」這個角色的多半也都是女性,這不是很奇怪嗎?自己承受過如此不公的對待,卻依舊用同樣的模式去看待別的女人。是嫉妒?亦或是我都這樣妳也得跟我一樣的心態?難怪有一句話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或許婆媳問題就是這種情況下衍生出來的產物。

好勝心也是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希望在別人眼光中能更好,受苦的便是我的孩子。

漸漸地,發現我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去批判著別家孩子的媽媽,雖然沒說出口,但心裡確實曾這樣想過。做著不喜歡別人對我作的事,面對這樣的自己,還真是羞愧呀,所幸這已經是過去式了。

因為我決定放過自己,也饒恕釋放自己,為了往更好的方向前去,不再如此小家子氣。學習做個大氣的女人,走自己想走的路,期待能擦撞出美麗的火花,至少眼光可以放得更遠,看得更明白。


中文字數:1643(含標點符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Flora異想喜歡閱讀,喜歡隨寫,期待免於汲汲營營,只想記錄50+的人生,為自己多留一些色彩。文字或許平凡,但在於分享生活、觀點,並能盡情享受在當下,是我想追求的優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面目可憎

酒不久

短篇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