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自由职业第6年,我看见了自己的割裂与无能

林安
·
·
IPFS
5月8日,是我离开职场正式开启自由职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5月,我都会发一篇文章或者拍一支视频,总结我那一年的变化。今年是第6年,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自由职业第六年我在做什么,有哪些和之前不一样的思考。

5月8日,是我离开职场正式开启自由职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5月,我都会发一篇文章或者拍一支视频,总结我那一年的变化。

今年是第6年,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自由职业第六年我在做什么,有哪些和之前不一样的思考。

自由职业每一年,我在做什么?

2018年是我的探索期和生存期,我在写书、摄影、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

2019年-2020年是我的发展期,我在众多选择中锁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内容创作和自由职业领域的人物访谈;

2021年我开始进入事业期:我决定创业了,创立了品牌「自由会客厅」;

2022年-2023年,我有了项目制远程协作的小团队,进入了全职做「自由会客厅」,副业做自媒体的阶段。

这六年,我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2018年:自媒体广告(20%)+自由撰稿(20%)+摄影(50%)+其他杂事(10%)

2019年:商业撰稿(60%)⬆️+自媒体广告(20%)+课程(10%)🆕+其他杂事(10%)

2020年:商业撰稿(15%)⬇️+自媒体广告(20%)+课程(50%)⬆️+线下活动(5%)🆕+其他杂事(10%)

2021年:自媒体广告(20%)+线下活动(5%)+课程(60%)⬆️+商业撰稿(5%)⬇️+其他(10%)

2022年:付费社群(30%)🆕+自媒体广告(20%)+课程(35%)⬇️+线下活动(10%)+其他(5%)

2023年:付费内容+付费社群+自媒体广告+课程+咨询(目前的计划)

从收入来源和构成可以看出,我这几年做的事情有几个阶段的变化。

探索期和生存期(2018年),我在尽可能做尝试,所以做的事情很杂,既运营自媒体,还撰稿和摄影。

从发展期(2019年-2020年)开始,我的工作内容聚焦到了内容创作上,比如集中写稿和做自媒体。

2021年开始我进入了事业期,不再靠“卖单位时间内的技能”赚钱(写稿和摄影),变成了卖产品和做品牌赚钱。

我不是一个喜欢提前做详细规划的人,所以这些路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现在回顾,看上去我做了一个个选择,但好像冥冥之中生命本身自有答案。


自由职业可以靠什么赚钱?

2019年我从那些采访对象身上总结过常见的自由职业赚钱方式。

五年多过去了,我又重新总结了一下,其实变化不大。

  • 常规技能类:设计师、文案撰稿、摄影师、剪辑师、项目运营、小程序开发等

  • 小众新奇类:宠物代遛、上门喂猫、虚拟助手(线上助理、秘书)、线下陪诊等

  • 体力劳动类:咖啡厅店员、送外卖快递、书店打工、兼职舞蹈老师、线下导游、摆地摊等

  • 手工类:羊毛毡手艺人、手工饰品、花艺师等

  • 朋友圈电商/卖二手信息类:卖水果、搞社区团购、海外代购、卖鲜花、卖特产、卖茶、开淘宝店等

  • 知识变现类:做咨询(职业咨询、塔罗咨询)、做线上课程、做付费社群、做读书会、做线下活动(保险代理类)

  • 资产投资类:股票基金投资、投项目、开店

  • 新媒体类:自媒体博主

  • IP/版权类:图书版权/影视版权/漫画IP/设计类作品版权


最后再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的情绪变化吧。

4月我去深圳做活动的时候,主理人让我用一些关键词描述自由职业6年来的情绪变化,我给了这些词:焦虑、躺平、兴奋、高能量、抑郁、自我怀疑、虚无。

这六年来,我的情绪一直起起伏伏。走“少有人走的路”总归要付出代价,对我来说代价可能就是“情绪稳定”。

你们也可以猜一下,这些词的排序是怎样的?我会在文章的评论区揭晓答案。

第六年的真实感受:内容创作者挣钱,怎么这么难?

虽说我在2020年就走入了自由的下一个阶段——轻创业。但直到今天,当我说起“创业”这个词时,还是觉得它离我很遥远。

什么样的状态算创业呢?是注册了一家公司吗?还是雇佣了全职员工?或者拿了投融资呢?

除了注册公司外,这几年,我觉得我在心态、能力、目标管理和营业能力上,都不是创业状态。相比创业,我觉得自己更像是自由职业和个体户的中间状态。

相比创立一家年营收额几百上千万的公司,我更想探索世界和人类的多元,并通过“内容创作”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我每次对外说创业时,都感觉到别扭的原因——在我的人生目标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管理一家公司,做一名企业家啊。

我当初究竟为什么选择了“创业”?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说过“我至今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利己出发的”,这是我的真心话:人在自己的生存问题都没解决的时候,很难发自内心说“我要帮助别人怎样怎样”。

选择创业,是为了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继续活下去啊。

今年我认识了一个女生,她在做一个创业项目——扶持30岁+的失业职场人创业。

我问她:“你接触的这些创业者都为什么选择创业?”。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这年头,要是有合适的班上,谁愿意出来创业啊?”

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了,我当初选择“创业”是因为做自由职业进入了瓶颈期又不想回去上班,所以选择了一条看上去更难也更有挑战的路。

创业这几年,我尝试了很多事情:做课程、做付费社群、做线下活动、做IP孵化、做博主......

我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内容创作,无法给我带来直接收入,所以我需要找一个相对擅长、喜欢,也能够赚钱的事儿去“曲线救国”。

我相信很多做内容创作的人,都在面临这样的挣扎。

观察国内的内容创作者,养活自己的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1.接广告(单笔广告金额要足够高)

2.付费内容(有足够多的真实用户且用户粘性高,愿意为内容本身付费)

3.付费社群/圈子(用户一般冲着想认识这个人or看ta的私密内容来的)

4.咨询(一小时咨询费四位数,才可以靠每个月多接几单养活自己)

5.课程/训练营(低客单价课程需要用户足够多,高客单价课程用户可以少而精,但是投入时间精力也更大)

6.带货(需要有直播种草能力且个人流量池要大)

7.不靠内容创作本身赚钱,做其他工作补贴内容创作(非全职的内容创作者,一般有一份远程工作或者主职工作)

在这些选择里,头部内容创作者(全网真实粉丝至少100w以上)可以靠只做1、2、3其中任意一项养活自己。

腰部以下的内容创作者(少于百万粉丝)可能要做1-6的组合拳,才能勉强养活自己。

除了2是靠内容创作本身赚钱,其他几乎都是“曲线救国”,并且会消耗内容创作者很大一部分精力。但仅靠2养活自己,对大部分内容创作者来说非常困难。

因为一方面,很多人没有足够大的知名度和关注者,第二,大众为内容付费的意识还非常不到位。

但是其他几项,很可能是内容创作者既不擅长也不想做的事情,因为:

第一,做内容的人大多通过独处获取能量,过多的社交和沟通会消耗他们的创作力。

第二,做内容的人大多不擅长“卖自己”,“自我营销”和“张口谈钱”对他们来说很难。

第三,内容创作需要沉浸式地投入完整时间,碎片化的工作会消耗他们创作内容的时间精力。

据我观察,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全职内容创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容商业化的过程中感到痛苦和消耗的原因。

比较幸运的是,我在内容商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优势互补且值得信任的伙伴,他们可以承接内容以外的工作,让我有充分时间去做我擅长和喜欢的事。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痛苦挣扎,因为我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要求很高,且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人。

所以在做链接人和服务人的产品时,我无法完全脱离内容以外的工作,还是会在很多琐碎的人事上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绪。

这是我创业以后,无论在内容创作的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超越以前的原因。这也让身为内容创作者的我,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感和无力感。

创业让我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形状”

当初选择创业时,我告诉自己:我要将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结合在一起,也要将商业和热爱结合在一起。

我就想试试看,别人不能做成的事情,我能不能。

内容创作和商业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站在鸿沟的中间,常常能看见、听见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彼此排斥。

虽然我努力地想成为那个能综合两者的人,但很多时候还是感受到割裂。

过去一年我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做自由会客厅的「厅友俱乐部」上,希望搭建一个既有情怀又有商业价值的自由职业成长社区。

虽然它距离我的理想形态还差很远,但我包括我们整个团队,都在很认真地做这个项目的设计和交付。

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在做「厅友俱乐部」这件事情上,我们投入了远超回报的时间和精力。

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怎么能够满足大家的真实需求,怎么样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满意,怎么样才能不重复过去的自己止步不前......

所以我们一直在迭代、创新、升级.......

今年的升级版本⬇️

但是最近我逐渐意识到,有时我的完美主义、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和“总想百分百满足他人需求”的心理,让团队的小伙伴们很疲累。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创业就是一个把自我抛出去,撞回来,再抛出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能感知到自己的形状和棱角。

我意识到:总想百分百满足他人需求,是我的“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不断提出新的改进需求”是“恐惧心理”在操控我。

即使收到了99份好评,我的目光也锁定在那1个差评上,是因为“我害怕自己如果不够完美,就不会被认可和喜欢”。

一旦进入过于拥挤的人际关系里,我就会失去“被讨厌的勇气”,反复被困进情绪茧房里。而我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行为模式,也跟我过去的成长经历有关。

这让我想起《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里,心理咨询师描述过的一个场景:

一个人被关在笼子里,双手抓住栏杆痛苦地挣扎,但笼子的两边其实是空的,ta只需要往左右两边看一看,就可以逃出这个笼子了。

——解开问题的钥匙从来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创业者,这些都是我需要攻克的人生课题。在处理这些课题的过程中,我也想通了很多事情。

比如“就算我成为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厌恶“十全十美”呢,但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就算与我有关,我也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不是吗?

既然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吸引一小部分同频、认可、喜欢我的人就行。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事问心无愧、做人坦荡无畏。

这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每一个缺乏“被讨厌的勇气”的“完美主义者”。

最后想说一下团队协作这件事。

我很幸运,每次在我想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总能遇到信任我,愿意跟我一起探索的人。

在我每一次陷入情绪低谷,不断向下坠落的时候,也总有能及时提醒我、拖住我的人。

小团队的可持续远程协作需要信任作为基石,过去一年,我在很多个瞬间变成过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信任他人的“老板”。

我很讨厌那些时刻的自己,也很害怕那些曾经给我带来力量的关系最后会像很多“失败的创业故事”一样,在公司做起来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不断看见新的自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和在某些事情上的无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也是创业两年给我上的重要一课。

这一篇自由职业6年的总结写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一个高亢的happy ending,因为我仍在故事的中途,接下去的路我会如何走,且跟着我继续走一步看一步吧。

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还能跟你们分享「自由职业第七年,我在做什么」。

享受摸索的过程,人生这条路,每一步都算数🍃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7个国家的13座城市工作,她如何在路上养活自己?|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10月复盘:累并充实着

不做上班奴,她潜进深海,找回了生而为人的自由|100个不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