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回憶 2

有沒有這種說法
·
·
IPFS
·

中國古典文學


初中時,開始偷偷翻爸媽的書,有年暑假,在媽媽書架裡,一排排正兒八經的教科書後頭,挖出了她藏匿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每部有三到四冊,一律潔白的書皮,用畫歷的反面包好了,不翻頁,看不出來,也沒有標明順序。豎排版,繁體字,忘了什麽出版社的。或許文革中收藏這些大毒草,多少有些危險吧。既然媽媽偷偷藏,我也偷偷看,後來估計她也不曉得。偷偷讀書的方法,是跟著姐姐學的。

《四大名著》的閱讀,後頭再聊,先說爸爸的書架裡,原來也藏了幾本好書,被我搜到後,來來回回看過好多遍。其中一套是《封神演義》上下冊,小時的最愛。裡面各路神仙,上天入地,各顯神通,排列在一起,讓人想起奧運會入場式的各國精英。一隊隊打著不同的旗號,有地上的青龍關臨潼關,有仙界的桃源洞金光洞,某某宮,某某島,某某洞,甚是整齊。仙山夾雲海,霞嶺玉帶連,天上地下,令人暢想連篇,簡直就是古代的科幻小說。神仙們的兵器,一物降一物,半人半神的那些傢伙,打在一起,看得驚心動魄。黃飛虎,崇候虎,鄧九公,餘化龍這些人名,和廣成子,雲中子,雷震子,或文殊,普賢,慈航道人那些仙名,各門各派,至今還記憶猶新。小時迷戀《封神》,現在就明白J. R. R. Tolkien的史詩奇幻著作,如《指環王》,《霍比特人》,和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為何風靡全世界孩子,電影也一拍再拍。我想若是好萊塢哪個導演,有一天迷上《封神》,用心挖掘,估計能拍它個長長的系列,掙個盆滿缽滿。

《封神》幫助我了解中國道教,另一本清朝秀才蔡東藩的《元史演義》,又帶我進入歷史小說。這本演義,雖然文詞艱澀,但因為再沒有什麽其它可讀的,也就咬牙看完,不久後,卻也覺得津津有味。蔡東藩一共寫了十一部中國歷史演義,從清元明史,到宋唐五代,兩晉前後漢,小時候立下心志,要看完一遍,無奈時間一大堆,手頭卻沒有書,等到三十歲後,收集齊了,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看完的動力,人生就是這麼矛盾。

文言文大部頭,至上而下,從右往左,就這麼一直點著頭,看呀看,漸漸喜歡上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後來決定讀文科,多少受了那時看書的影響。就是至今,也還對蔡東藩,黎東方這類史家,頗有好感,他們把嚴肅的歷史,通過現代語言,用較為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新闡述。演義體,細說體等,比起《史記》,《三國志》,更能吸引現代人入門。多年後,歷史老師袁騰飛寫《歷史是什麼玩意兒》系列,石悅通過天涯社区發表《明朝那些事兒》系列,也是相似的方法,降低門檻,總能獲得成功。

初中時期,除了看書,還迷上鋼筆書法,龐中華的字帖練一練,其他行書,草書也學一點,寫字沒有學好,認讀中文繁體字,卻因看那些爸媽收藏的豎體版的名著,基本過關了。中國文化,慢慢改變著我的內心。

《岳飛傳》,《楊家將》,《呼家將》,《說唐演義》,《大明英烈傳》,這些書當時並沒有整套出版,零零碎碎的收藏了一些。認識這些書,主要還靠收音機裡,時常播出的評書連載。說書人劉蘭芳,單田芳,袁闊成等,把其中一部分故事,吹進了我的腦海。當時能接觸的書籍不多,對於每天播放的評書,真是求之不得,一次也不敢漏過。當時的評書,大多在中午播放,上午第四節下了課,飛奔著回到家,邊吃午飯邊聽,是不能少的一道菜。午休過後,頂著大太陽走回學校,心裡再把當天聽完的故事,重新回放一遍,然後期盼著第二天,那“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情節,恨不得日子一口氣就能過完。羅大佑的《童年》裡說,“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在我小時候,就是等待著聽廣播的心情。

《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廣播裡就不放了,只能從小人書,《故事會》裡,丁丁點點,慢慢湊成一個模糊的圖畫。小學時,不熟悉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卻絲毫不影響對那些武藝高強的古代名將,心儀誠服的崇拜。初中有一個學期,路攤上賣《明英烈》,綠色的封皮,不厚,趕緊買來,重複看了好多遍。作業都不做了,大呼過癮。能擁有自己的書,每本多看幾遍,是多麼幸福啊!收藏書籍的習慣,漸漸在那時養成。元末明初那些名人,好比常遇春,徐達,朱元璋的故事,從自己手頭的書裏,看了一遍又看,對於明朝,就比唐朝更加熟悉,至今還記得一個有趣的胡大海,那年頭還沒有武俠小說。

《四大名著》,囫圇吞棗看完一遍,當時年紀很小,順序是《三國》,《西遊》,《紅樓》,和《水滸》。很多年後,都沒有再重新讀過,有點可惜。《三國》和《水滸》當作歷史小說,看了幾遍,比較熟悉,前者看得認真,後者卻沒有耐心,只看了前八十回。但凡白袍將軍,從呂布馬超,趙雲到姜維,都比黑袍將軍更加喜歡,這本書當成了武打小說看,權術卻沒怎麼理會。《西遊記》當作科幻小說,一遍過後就沒有再看的胃口,可能因為中央電視台已經拍成了電視片,也可能因為讀《西遊》之前,《封神演義》已看了兩遍,覺得比之更加精彩,更有想象力,裏面神仙陣容更加強大,致命武器更加千變萬化吧。

在沒有其他電子娛樂的環境裡看書,若有書源,算是一種幸福。我常猜想,真正要好好讀書寫書,住監獄裡最為有效。人類歷史上的監獄書簡,質量高的無數,有了視覺欣賞,純文字的東西,就很難看得深刻,專心。今日的兒童,有動畫片,電腦遊戲,文字的欣賞,空幻的想像力,不知有沒有減弱。

三國,水滸,西遊,這前三部書於我生命影響都不甚大,但《紅樓夢》卻不一樣。看《紅樓》是在初中,當時的學習壓力很大,不知不覺中又進入青春期,人生,愛情與未來,看得如霧中之船,在虛無縹緲裏,找尋靠岸的港口。那樣的年紀,獨自看這部書,可能早了些。《紅樓》與我而言,又是一部哲學書籍,賈寶玉與世無爭的心態於我心有戚戚。初三進入高中,從好的學校被刷下來,心裡十分沉悶,並不曉得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既沒有自信,便東學一點,西學一些,靠著仿冒他人外在的行為舉止,獲取他人的肯定。電視台放映的是《上海灘》,周潤發演的翩翩公子許文強,於世很有爭的,從小混混,混成大魔頭,而我卻只羨慕其外表光鮮,盼望著有朝一日,長個玉樹臨風,能被別人羨慕。可想而知,這樣的心態,遭遇挫折打擊,會有多麼沮喪。《紅樓夢》也是第一本啟發我了解佛教所說的人生皆空,禪意的書。廈大附近有一個南普陀,當時覺得出家,是一件很酷的事。逃避世界,逃避自己,在心裡建立盔甲和防護城牆,中學時代,大約是這樣走過來的。

進入青春期,情感逐漸細膩起來,身體發育,對異性開始產生興趣。中國大陸的性教育,幾乎不存在,那個連電影電視都稀少的年代,許多同齡人是通過文學,了解愛情和身體。《西廂記》不長,但印象很深,主人翁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彷彿告訴自己,所有的愛情,都要靜悄悄,偷偷摸摸的進行。沒有人教,但是中國的文化裡,不說出來,才是一種美。

人民文學出版社《西遊記》

小學中學的語文課,是難得比較有興趣的一門,無奈課本裡頭的古典文學,少而又少。對於詩詞,也是通過父親書架上的一些書來了解。印象深的是一冊《古文觀止》,一冊《文心雕龍》,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還有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放著不看,直接就跳去看深奧的東西,結果除了興趣,什麼也沒學會。古代有錢人父母,招一個私塾教師教孩子,不聽話的打手心,我沒有這個福氣,若是有,估計也煩惱的緊,說不定對文學的興趣,便被打沒了。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班上同學開始流行用筆記本抄寫名句。當時最有興趣的,就是收集對聯,尤其是絕聯,那些諸如【凍雨灑窗,切瓜分客】;【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北京輸油管油輸京北】;【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阁)亮】什麼的,越長越開心,有一個叫【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聯,某個古代公園裡的名聯,被抄下來,上聯就九十幾個字,抄得一本滿滿的。古代詩詞名句,也是如此抄襲,後來又抄外國文學名段,再過一個學期,就消聲滅跡,不了了之了。

姐姐喜歡豪放派蘇辛,我的生日,特別送我一本《蘇東坡詞選》,我卻不翻,只因喜歡婉約派的柳永秦觀温庭筠,三十年後回頭一看,人的個性,原來早就是天生的,本性難移,此話不假啊。

儒林外史紅樓夢,三言二拍鏡花緣,老殘聊齋西廂記,黃帝內經金瓶梅,加上唐詩宋詞,詩經楚辭,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許多中國孩子在自己民族裏的古老書本裏,一頁一頁翻著長大,慢慢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根。我也如此,管他西廂東廂,能找到的書,拿來就讀了。其中許多也沒看完。廈門的雨天多,雨打樹葉,臨窗靜讀,是小時最期望的。想來生命裡溫飽已足,吃喝不缺,只因功課無聊,成績不怎樣,就憑空多出一份“孤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的清冷心情,淒淒慘慘戚戚的自憐,只能怪小時候亂讀古書,沒有人指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