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包袱而缺了痛快的搖滾-《下北澤搖滾推理事件簿》
日常推理的侷限
我一向認為日常推理很難寫,因為它先天上存在的優勢就是最大的劣勢。從生活中取材降低了這類推理入門的難度,相較於其他五花八門的推理題材來說,事前的準備作業會少很多。但這不代表日常推理很好寫,因為開頭和結尾都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先從前者說起,有個足夠吸引人的謎團才會讓讀者繼續翻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是先從羅浮宮逃命的瀕死館長說起,而非在飯店被服務生吵醒的主角羅伯.蘭登。其實不只推理小說,只要是故事都應該要具備足夠吸引人的迷團,當然不見得要是殺人案,但一定要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有「為什麼?」或「會如何?」的疑問,才有繼續閱讀的動力,就像是古龍的《陸小鳳傳奇》一開頭也不告訴你誰是陸小鳳,反倒是先從賣糖炒栗子的熊姥姥、不老實的老實和尚、奉劍為神的「劍神」西門吹雪及熱愛生命的盲劍客「花滿樓」(這我老公)這些奇人異事說起,最後才從花滿樓的口中帶出主角-有四條眉毛的陸小鳳。但問題來了,甚麼樣的日常之謎會讓人興致勃勃地想知道為什麼?事實上,不要說甚麼連續殺人事件、奇怪風俗的比擬殺人等等,光殺人這件事就已經很不日常了,亦即光謎題的設計就已經令人頭痛,更別提要怎麼把這謎題包裝出夠吸引人的賣象。
再來談談結局,要想讓讀者對整部作品留下足夠印象,就勢必需要用衝擊性劇情來為故事收尾,這也是為甚麼《星際大戰:帝國大反擊》結尾劇情主角身世被揭秘時,對方那句「I am your father.」才如此令人朗朗上口。但這可難倒了日常推理作家,首先謎團不夠勁爆、衝擊就不會太大。但如果天天都活得這麼勁爆,就不會被人歸類為日常推理了,像是《名偵探柯南》就會被人歸類為「奇幻冒險」類(誤)。遇到這樣的事情,目前我看到的解法有兩種,如果各位有看到其他的路線也可以跟我分享,開拓我的視野。
第一種是把輕小說的模式開到極致,故事的謎團很小,但角色的特色寫到最極端的鮮明。也就是說,故事賣的不是謎題,而是對角色的喜好,例如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後》就存在天然呆的大小姐和毒舌卻聰明的管家,管它發生甚麼事情,讀者們期待的是在各種場合出現的那句,「大小姐您是瞎了眼嗎」,又或者像是城平京的《虛構推理》,讓不死的男主角和被怪物崇拜成智慧之神的女主角來解決偶像慘死工地的謎團。看到後來事件本身都不是重點了,吐槽或戰鬥(不論語言或肉體的......等等......說肉體有點怪怪的......)才是用來吸引讀者翻閱的主軸。
而第二種則是藉由強化專業知識,來讓讀者驚呼「原來如此!」,並保有興致的繼續閱讀下去。這樣的職人類推理可以看看長崎尚志的《漫畫編輯的推理事件簿》,結合了漫畫和生活謎題,其中包含的漫畫知識可說是十分龐大的資訊量。(但不得不抱怨,這三部曲證明這位編劇是有很出色的劇情編排能力,怎麼還會發生讓浦澤直樹失控暴衝的問題呢???)。另外像是文善的《店長,我有戀愛煩惱》則是以甜點師的角度來解決日常發生的問題,雖然這裡的日常也沒到很日常就是了。
那岡崎琢磨的《下北澤搖滾推理事件簿》是屬於哪一種呢?我的看法是,介於兩者。
前後有力、中段氣虛的多篇章樂曲
岡崎琢磨在日常推理的領域耕耘很久,咖啡館系列應該是其代表作,但這本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名作家的作品。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這是要以樂團為主軸的推理作品,主角是一名才到職3個月的菜鳥編輯音無多摩子,故事從她被交付介紹獨立樂團的新專欄工作開頭,帶出她和五個不同樂團間的愛恨情仇(怎麼好像在介紹藍色蜘蛛網?)。
作為一個有特別職業設定的作品,我很期待看到與樂理或表演有關的謎團,只是最初兩個故事出乎意料,雖然謎題本身不一定跟樂團有關係,但作者在掀開謎底後,還安排了一小段從樂團視野看事件的橋段,讓故事沒有收在主角主觀的視野上,反倒多了令人省思的空間,像是巡迴演出被認為故意縮短表演時間去拈花惹草的樂團主唱,實際上也本於專業態度安排了足夠豐富的內容呈現給進場的觀眾,並沒有將表演打折扣。這樣的安排讓本來沒對日常推理抱持很高期待的我,得到意外的滿足。
但缺點隨後就被放大開來了,如果說音無多摩子扮演的是華生的角色,那本篇的福爾摩斯就是LIVE HOUSE 的老闆五味淵龍仁。據書中描寫,五味淵是充滿敏銳嗅覺的音樂人,他很擅長發覺有潛力的新樂團。但問題是,這部以搖滾為主軸的故事,謎題卻有五分之四跟樂團或音樂無關,造成讀者看不出這老闆到底音樂素質或對這行業的理解力到底有多深,當然也更不懂作者對這一塊到底有沒有下足功課,來寫出足以令人開眼界的內容。也因此,隨之而來的兩篇就是我稱為氣虛的部分,因為角色、劇情、謎團其實都不必然需要發生在樂團身上,換言之,即便擺上其他設定都能成立合理的故事。那原本被期待走上職人推理的作品,瞬間變成《推理要在晚餐後》或 《富豪刑事》這樣的輕小說式推理作品,我有印象的只剩熱血的菜鳥編輯、沒有音感的LIVE HOUSE老闆和會說諧音冷笑話的雜誌主編,事件就......沒特別到會留下印象。
最後是結尾的故事,雖然我提到前後有力,但實際上最後一個短篇也是把樂團要素抽離沒有影響的故事。那為什麼比中段故事來的好?因為輕小說式推理作品除了人物誇張的寫法外,其實還有個讓讀者容易有共鳴的方法,或者該說,這是任何類型故事的必殺技,那就是角色的成長。以米澤穗信的《古籍研究社》系列為例,除了鮮明的角色外(充滿好奇心的千反田愛瑠、節能的折木奉太郎、萬能資料庫的福部里志及毒舌的伊原摩耶花),讀者們可以藉由每一次的事件進展看出對主角群的影響及各人的變化,「成長」也是令人容易心有同感的要素。而在《下北澤搖滾推理事件簿》首見主角音無多摩子的成長,她終於認清到即便外在有能力的人對自己頗有微詞,但不代表自己的作法是錯誤的,不能讓單一評價形成侷限自己的框架,反倒應該勇往直前在自己認同的道路上,並想盡辦法排除一切障礙。
總而言之,這本《下北澤搖滾推理事件簿》還未達令我滿意的標準,希望如果這系列還有延續,可以往更多職人的路線發展,否則就浪費音樂雜誌編輯的設定,也就失去這系列的特色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