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 )與公共空間的空調改善方案

J J.L
·
·
IPFS
·


現在,我們幾乎都知道新冠肺炎(COVID-19 )是透過飛沫和氣膠感染,尤其是氣膠傳播的能力更強。疫情初期,台灣許多大學增加的防疫規定中規定,學生上課時不可以開中央空調式冷氣,以防止COVID-19的感染風險進一步的問題是,室內空調,尤其是公共場所的空調會不會對此情況有所影響?在疫情的當下與未來,公共空間的空調會有什麼改善方案呢?

在空調系統增加「過濾」機制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過濾這些病毒顆粒,目前還沒有答案。目在參考許多官方建議後,我想重點在於:
空調不會接收室外空氣(新風)、空調換氣的速度和頻率,與空調所創造的空氣流路能不能抑制飛沫和氣膠?

其實目前公共場所有三種空調方式是較安全的:醫院的負壓房、飛機空調系統和改良過的電影院空調。

第一類負壓房大量使用在醫院的隔離區域內:「醫院收容傳染病患者時,為控制病患身體產生的生物氣膠污染範圍,刻意使 病房內之氣壓恆低於病房外之氣壓,迫使病房外之空氣透過各種結構縫隙(門縫、平衡風門 開口等)單向流入病房內部空間,造成病房內空氣之單向隔絕,此種病房通稱為負壓隔離病 房。」(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3)

負壓式病房原理解說(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
由一般病房改建成的負壓房(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

由於病房是較特殊的設計,負壓成本也較高於一般空調,這類方案可能難以適用在其他公共場所。

第二類飛機空調,則比一般大眾想像中更加安全一點:
「通風部分,飛機具有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客艙每2-3分鐘會更換一次空氣,每小時更換20-30次。新鮮空氣經由機艙天花板送入機艙,經由地板兩側排出,匯流到機艙後段再經壓力調節閥排出機外。因此機艙內的空氣是上下流動,非前後流動;飛機的高效過濾器(HEPA)能夠有效捕獲3奈米~10微米的顆粒,降低病菌在機艙內的擴散。」

「一架現代噴射機每小時換氣次數達20至30次,而一般辦公大樓約為4次。戴蘭尼說,飛機上的空氣系統其實不輸其他環境,而且空氣循環只是降低機上病毒傳播的多項技術之一,其他手段包括嚴格清潔飛機與檢查乘客病徵等。

在多數情況下,壓縮過的空氣是從乾淨發動機進入空氣循環機後,再送到機艙天花板的風扇。波音和空巴都提到,機艙內的空氣動向是由上往下,而非縱向穿過機艙,如此能降低感染風險。

之後機艙內的空氣有一半會透過醫用級高效濾網回收,約能過濾掉99.97%的病毒等汙染物。另一半空氣則透過閥門向外排出」(中央社,2020

飛機空調進氣與出口為不同管線(來源:Airbus)
飛機空調約2-3分鐘全面更新一次(來源:Airbus)

畢竟飛機上空調仍要仰賴渦輪進氣和電子式混合,以及機艙內的特別設計,短期內做用在公共場所應有困難。

第三類的改良式空調或許可以應用在電影院,例如日本愛知醫科大學傳染病學系對電影院的空調所做的通風實驗,認為整體電影院內的空氣可以在20分鐘之內換新,而也有相關廠商推出針對電影院的改良式系統。或許這類系統是最有機會運用在日常公共空間的。

如果疫情長久變日常,公共場所的空調修改說不定是必須手段,例如百貨公司或大型賣場提高既有中央空調的換氣率,公共運輸(如公車和計程車)則以較強力的空調速率和換氣機制來提高安全性,而在公共場所空調大量改良前,若不能確定所在場所的空調是不是安全,或是處於密閉式的中央空調空間中(室內空間/捷運/台鐵/高鐵/辦公室/教室等),遵守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及勤洗手等原則是更有效且更符合成本的做法。至於家內的冷氣和空調,在室外空氣品質許可下請降低室內循環模式的使用,或多打開窗門換氣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 J.L 台灣台北人。ACG,時事,政策,心理學,神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論政治談社會
18 篇作品
外文翻譯
3 篇作品
文學&記事&雜談
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