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 過沒有冷氣沒有風扇的酷暑
歐洲今夏的熱浪驚人,多國多地最高氣溫有四十多度,若在樹蔭或建築物的陰影下,還可以忍受,若在太陽下,空氣中的高熱使整個人感覺立即烤熱,步行一分鐘也是考驗。難怪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等國家,炎夏時有午休時間,大部分零售店舖關門,頂多只有餐廳繼續營業。熱浪警告發出期間,中午時份,規模較小的市鎮更是死寂一片。
七月,一個星期五在意大利公路駕車,途中去油站旁的商店,甫下車已覺路面火燙,看氣溫標示是攝氏四十二度,那時是二時左右,一般是最熱的時份;歐洲夏天日照長,四小時後,時針始終指示是傍晚,但車廂外氣溫仍是攝氏四十二度!我在屬亞熱帶的香港,也沒從經歷過這高溫!
然而,這個酷暑,我曾短住的幾個歐洲地方,除了餐廳、酒店和超市,民居均沒有冷氣,風扇也不算普及,居民怎度過高溫呢?他們說,當地樓房,尤其住宅,用雙層隔熱玻璃,外面有木簾或木窗,艷陽高掛時拉下或關上,把熱力止於室外,晚上拉起木簾、開窗,讓自然涼風進內。
對香港人來說,這近乎匪夷所思,在夏天開冷氣是常態,只開風扇已是厲害。香港沒明文規定要安裝雙層玻璃,只要求「達致能源效率」,發展商自然樂得省成本,也不裝置木簾或木窗。
歐洲濕度不高(不超過百份之七十),炎夏沒有極使人不舒適的黏黏感;大厦不高,住宅罕有高過十層,城鎮樓宇絕大多數不超過三層,鄉村更是家家戶戶各有獨立屋;建築物不密,沒有屏風和狹谷效應,當太陽漸降,大自然的高溫隨之漸散,加上少有安裝冷氣,沒有機械排出熱能,若位於河邊、山谷或小山幽,傍晚有涼意,夜色漸深時,要穿外套不為奇,室外氣溫可能只是攝氏二十多度,故晚上開窗,清涼之風吹進室內降溫,翌日白天時關窗關木簾,「貯起」的冷空氣大派用場。我留宿期間,確證如此,即使白天很熱,晚上睡覺時也要蓋被,完全不用風扇。
正是地理影響建築設計,影響了生活,生活塑造人的思維,文化習慣逐漸形成,要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應由地理開始。香港對冷氣的倚賴,已達惡性循環,因其他住戶或商店開大冷氣,其排出的熱風令人「被逼」開冷氣,令香港的屏風和狹谷效應惡化,街道氣溫更高,以致商場商厦要調高冷氣來令人即時舒服,香港女性夏天即使穿背心,都帶備薄披肩或外套,在香港居住的歐洲人,也覺香港商場的太大冷氣,入鄕隨俗。
多年前的盛夏,晚上七八時在清水灣,涼風颯颯,甫返回將軍澳,即覺熱風撲面。能住在不用開冷氣、只靠天然風的地方,在香港是夢想。
印象中,英國的窗戶較少在玻璃窗外設木簾或木窗,其建築的抗熱力是否與歐洲大陸有別?
曾造訪的歐洲地方,即使有冷氣,也不會像香港「慷慨」,可能要過一陣子才覺涼快,然而,建築物不是每幢都綴滿冷氣機,視覺上舒服得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