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自由职业3年后,我的转型思路

林安
·
·
IPFS
分享了我自由职业3年以来,每一年在做什么事情,以及每一次转型背后的原因和思考。

今天的文章是我今年4月在深圳场「自由会客厅」的演讲稿整理。

分享了我自由职业3年以来,每一年在做什么事情,以及每一次转型背后的原因和思考。

希望能给同样想要职业转型的朋友带去一些最真实的参考。

全文6000+字,希望除了收藏,你也可以认真阅读+分享:)


大家好,我是林安。这是我们在深圳的第2场线下活动,很开心能见到了这么多深圳的小伙伴。

很多对自由职业感兴趣的人都会好奇:这群人到底在做什么?如果我也想做自由职业的话需要准备什么?

有一部分人已经在尝试和探索了,也有一部分人还在观望,今天我分享的主题就是:自由职业3年后,我的转型思路。

自由职业每一年,我都在做不同的事情,所以也会分三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是自由职业的理念以及我在做什么。

第二部分是自由职业常见的一些发展路径和问题,因为过去几年我也采访了超过100个自由人(最后写下来单独发表的47人)。截至目前,接触到的自由职业/斜杠青年应该有200+人了。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大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遇到的共通性的困境。

第三部分是自由职业转型创业,我的一些思路。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

2014-2015年,我在北京的一家上市广告公关公司,帮国内的一线品牌做新媒体账号运营。一年后,辞职跳到了甲方的市场部从事新媒体运营,离开最后一家公司时,我从市场部内容运营做到了一条产品线的市场部经理,从0到1搭建过内容营销团队。

2018年辞职做自由职业后,我把过去在公司做品牌运营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身上,第一年就找到了能在上海养活自己生存下来的方向。

2019年底,出版了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然后到2020年,其实我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稳定但迷茫的阶段,直到2021年开始尝试轻创业 。

自由职业第一年,我在做什么?我们一年一年的来说。

第一年:焦虑,做加法

第一年,2018-2019年,我一直都处在焦虑状态,也做了很多尝试,不断做加法。写《100个不上班的人》专栏、商业撰稿、人像摄影、做自媒体等等。

当时,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100个不上班的人》人物专栏上,一开始是文字,后来慢慢开始有了视频,人物访谈发布后陆陆续续有企业看到我写的东西找到我,多了很多机会。

我很幸运,在自己不想工作想辞职的时候,刚好看了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不想上班怎么破?》,看完觉得很有共鸣,就花了2~3天时间写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这篇文章最开始只发布在了微信公众号上,后来又顺手同步在了豆瓣日记。

没想到有一天,我的公众号后台突然涌进来很多用户留言说“你写得太有共鸣了”、“我也不想上班”之类的话,我去找数据的源头才发现那篇文章上了豆瓣的主页推荐,大概有快两周的时间,豆瓣都在推这篇文章。

从豆瓣到公众号,我又迎来了第二波的粉丝增长——当时有242个微信大号来申请转载这篇文章,也为我带了冷启动阶段的用户积累。

我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所以趁着流量高峰,更新了《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把手上已经累积的3篇人物专访稿子都发布了出来,并以一周一篇的节奏持续输出,这是我做自由职业的起点。

上面几张照片是我辞职后拍的人像摄影,摄影是我上班时的兴趣爱好,辞职后,我想试试看它能不能变成我的职业。所以开始在微博、小红书上发布自己拍的作品,有时也会蹭一下热点,比如上海最近有什么好看的展览或者热门打卡地,转化了不少客户。

我大概花了3个多月时间来验证这件事情,也确实给我带了自由职业的资金收入,占比有35%,但这件事情我没有做得很长久。

第一年我其实是比较焦虑的状态,我当时有三件要做的事情,一个是自由撰稿,一个是摄影,一个是自媒体。这三件事情都能带来收入,但是都不多。

当时我就想测试一下,哪件事情是我想持续做下去,还能带来收入并且收入能持续增长的,最后再分析一下投入产出比。

前3个月我都没有休息,每天都在拍照、写稿,没有任何社交,因为社交这件事情让我很焦虑,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做事情,让自己的自由之路更快稳定下来。

我不是那种在职场副业收入很稳定了才出来的人,所以前3个月都在解决收入问题,每天都在工作没有休息,那时候是以摄影为主,加一点撰稿,偶尔接一些广告。

前期做的很多铺垫和积累,8月份开始有点回报了。当时和我的一个采访对象一起做了一个线上课程,效果超出了预期,那个月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收入上涨之后,整个人的心态就放松了很多,所以从8月开始,我慢慢缩短了自己的工作时间,社交也多一些了。

再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做2~3件事情结果就是每件事情都很难做好。

所以从9月份开始,我砍掉了人像摄影,专注于商业撰稿和自媒体写作。我发现兴趣变成职业后,我每次出去拍照都很痛苦,跟之前按照自己的审美去拍照片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我也看清了在摄影这块,我没有那么高的职业天赋。

10月~5月,我的收入很稳定,因为当时有了稳定的客户。商业的合同基本是按年签约,然后每个月写3~4篇稿子,基本上跟上班时的工资持平。每天的工作时间在5个小时以内,状态也慢慢松弛了下来。

这就是我第一年的状态。

第二年:稳定,做减法

第二年我尝试做一些减法。接到了一些比较稳定的自由撰稿合作,抖音、腾讯、转转等等。比如腾讯职场的朗朗专访,他们是一个团队在做,有的负责视频,有的负责文字。我这边就是负责人物采访和文字撰写。

上图是我的几个商业撰稿案例,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腾讯职场的编辑之前看到我在做《100个不上班的人》人物专栏,刚好他们自己也在做职场相关的内容,但又缺一些稿件,编辑就找到我约稿。

抖音是因为看到我给腾讯职场写了一个快手的人物专栏,他们的PR在研究竞品时觉得快手在做那抖音也可以做,于是找到我合作,合同也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转转的公关又是看到了我给抖音写的人物专栏找到的我。

很多时候机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一个影响一个。最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摆好第一张牌。

比如第一年我做《100个不上班的人》的采访是不赚钱的,但在第二年得到了一个出版机会。豆瓣有5~6个出版社编辑看到了我写的专栏,联系我说要不要出书。

最后筛选了我比较认可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我的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它的原型就是《100个不上班的人》,里面包含了自由职业、数字游民等不同的人物故事。

上图是我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自媒体矩阵,自媒体的承载形式也加了音频。我自己比较喜欢不断地拓展一些新的方式,尝试还未涉足的领域。

当时隐隐约约觉得播客是个苗头,我自己很喜欢听播客,当时也想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就开始去做自己的播客节目《逆行人生》,每个月约一些朋友到线下聊聊天。

第三年:上升瓶颈、寻求突破

第三年也就是现在我在做什么。很多自由职业2~3年以上的人都有类似的瓶颈期,就是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稳定的收入,但继续这么做也只是技能的重复而已。

如果继续下去,我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通过出售自己的技能和时间去换取收入,那天花板就很低了。

我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能做多大规模?我不太想重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放到更长远的时间里也未必是稳定的。

所以我又开始做各种探索尝试,也和很多创业者去交流寻找灵感,然后就开始做「自由会客厅」这个项目。一个帮助新时代青年实现职业自由的平台,会有线下沙龙活动、交流会,也会有一些线上的分享和沙龙活动。

然后也开始打造个人IP的孵化营项目,从0到1整理成一套课程,然后去招生。

这个训练营不是教人做网红,而是怎么从0到1通过个人知识、技能的分享实现账号的粉丝积累,带来一些业务上的转化和个人影响力的塑造,也带来一些自由职业的收入。


对于已经是自由职业的人来说,希望他们能通过个人IP开拓线上获客渠道,带来一些稳定的收入;对于不是自由职业的人来说,个人IP有可能帮他们实现自由职业的方向探索。

结合我个人以及采访对象的经历,总结一下自由职业者常见的发展路径

大家一开始一般都是在公司上班时就开始做副业,然后能赚到一些小钱或者超过了主业收入就辞职做自由职业者。

不管是上班之前就有稳定的副业还是没有,辞职之后多少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收入不稳定。一般是2~3年,如果还是不能养活自己那可能很多人就选择回去上班了;而能够养活自己的那些人就继续自由职业下去,然后慢慢向收入稳定过渡。

这个阶段再往后就有两类,一类人他野心没那么大,也没有很高的物质欲望或者创业改变世界的野心。他做自由职业就是希望能在所在的城市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还不错,那他们就选择保持小而美的现状。

还有一部分人野心会比较大或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希望自己永远都一步一个阶梯的上升,那他们就会选择产业化的创业。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就会纠结,包括我自己。

有一个悖论,很多人辞职出来做自由职业是因为想要自由,不想上班、不想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你如果创业可能也是一家公司,你成了老板给别人发工资,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但这是大部分自由职业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抉择,我自己也是在经历了纠结、思考之后决定还是要创业。

直到一年前我都从来没有想过要创业,但很多时候就是被一股力量在推着走,我也只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去做一些平衡。

为什么要创业?背后有一个原理,不管是自由职业还是上班,在初期都是卖时间,用我们时间和技能去换钱。有一天如果你的身体出问题了或者别的原因没办法工作了,那收入马上就断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就是主动收入,只有做事情才有收入。

第二种就是买时间,他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才有收入,而是搭建起一个项目或一套独立的流程,它自己就能按照流程和标准运转。就比如有些人花1、2年时间去搭团队,然后让团队来做执行,这就是买时间。

另外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说,要多做一份时间可以卖多份的事情。比如线上的课程录制一次可以重复卖N次;出书也是,虽然版税没多少钱,但也是一种被动收入的理想方式。

我希望从卖时间里解脱出来,成为买时间的人,所以决定创业。

自由职业常见发展困境

自由职业者发展常见的问题,第一就是收入不稳定,刚才已经说了。

 第二就是赚钱被动,我跟一些做自媒体的朋友聊天,发现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靠接广告,但这是一件很被动的事情,因为你也不知道广告什么时候会找你,这个月有10个广告,下个月还有吗 ?

第三个就可持续性,自由职业做了2、3年就会考虑接下来要怎么突破,要有什么改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这就是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考虑的。

不像以前的国企有一个很稳定的铁饭碗,现在随时处在变化之中。现在可以赚钱,10年之后是否还可以?

第四就是量产规模化的问题,如果是技能型的,一个人卖一份钱,但我还想要更多钱那就要么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客单价,要么就搭建团队找更多人来一起做。

比如成立工作室招人一起接单,或者开公司搭建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体系,也是可以规模化的。

最后一个就是身份认同,很难跟身边的人解释自由职业到底是什么概念,跟无业游民有什么区别。哪怕你现在在做一些事情,有不错的收入,但比起原来在公司上班有背景和title,还是很难得到理解和认同。

自由职业如何转型创业

分享一下自由职业如何转型创业,以我的转型思路为例。

转型创业就是要把被动赚钱转变成主动赚钱,主动对你做的事情进行规划,而不是接一单就做一单,像打零工。

自由职业需要进行一定时间节点的规划,让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有deadline才行。想要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收入的主动权。

而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的呢?主要从以下四点来思考:

1. 我最擅长什么?我身边很多朋友他们就是用自己不擅长的技能做事,做着做着看不到希望就懈怠,然后很快放弃,所以我觉得只有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能让我们长久坚持下去。

内容创作和市场营销,这两点我最擅长的事情正好能和我现在做的项目相关联。

2. 我过去三年的积累在哪里?过去三年,我都在关注自由职业群体,在与他们密切交流、做有关他们的大量采访的同时,也在运营我自己的自媒体账号,这就是过去三年我的积累。

3. 我的关注者最需要什么?做事之前要先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调研关注我的人,决定创业前,我一个月聊了5-10人,每人会聊1个小时左右。最后发现无论是否已经开始自由职业,大家都想做个人IP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是我做「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的起因。

4. 什么领域有市场需求?了解市场需求很关键。举个反例,我身边的一些创业朋友就是因为没有了解市场需求,即便他在这个领域做的很好,但没有出路,做的很累很辛苦。

我在关注了自由职业者并做了大量市场需求调研后,发现新兴工作方式开始越来越多,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未来,新兴工作方式很可能是一种趋势,我认为其中就有很大的机会和需求。

我通过以上4个方面判断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有了「自由会客厅」这个项目。那我们是以什么方式来执行的呢?

我是以轻资产的方式来做的。轻资产即轻资产运营,就是用少量的资金投入抓紧我们自有的核心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的一种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运营模式。

轻资产创业是什么意思呢?从公司来说,有三个维度来判断——公司规模、资产投入、商业变现。

以「自由会客厅」这个项目为例,说明一下。

首先,公司规模很小,基本是控制在10人以下。以我们自由会客厅轻资产模式下的人员情况为例,目前我们全职员1人,城市负责人6人,线上直播运营1人,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讲师1人,新媒体运营助理1人,共计有8人。

通常我们是一人做两人用,这是轻资产模式运营下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其次,资产投资少。你想在二线中小城市开一个小店差不多要20万,而我们「自由会客厅」每年在3-5万元的资金投入,主要用在商标费用、财务外包、助理工资、活动物料、知识付费平台年费等,投入是非常小的。

最后,商业变现,整个项目自负盈亏。因为成本小所以变现营收的压力也小,目前主要是通过线上、线下课程来实现变现。

线上活动主要是主题分享会、圆桌沙龙交流、在线课程;线下是各个城市的主题分享会、自由职业的深度社交聚会和培训工作坊;长线课程是高客单价的训练营模式。

最后,分享一下我创业的必备要素。首先是小成本。我不是一个重资产做事情的人,先拿一个很小的点去做测试,有了利润再慢慢扩大。 

其次是自己要擅长。对我来说,只是冲着赚钱做事情很难长久下去,一定要做自己热爱、擅长的事情。

最后就是这件事情要有价值,要对他人有用、有帮助。不管是自媒体还是做博主,还是写一篇文字、拍一个视频,甚至做一个项目,利他思维都能让你走得更远。

所以首先考虑做这件事情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如果能给别人带去价值,刚好自己又擅长,那就值得去做。

在快时代,以慢取胜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在8个月时间内,在全国7座城市办了这么多活动,总结起来就是1个前提和4个条件。

前提是找到用户需求。过去两年多,我验证了很多人关注自由职业、关注职业转型这件事情,所以我们才做了自由会客厅。

4个条件是,首先要有线上的流量入口,也就是线上推广渠道,尤其是项目初期冷启动阶段,有人关注意味着一切。

轻资产创业是小步试错,边做边调整,而不是先重金砸出一个产品,再拿到市场上去验证流量和需求度。

第二就是产品服务要差异化,现在市场上同质化的东西特别多,需要在定位上做细分。

第三是一套可迁移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比如我们在不同城市做活动,从活动策划到物料准备、主持人要做什么、志愿者要做什么,如何选择场地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模式和文档,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形成策划执行活动的SOP,就可以很快的复制到其他城市。

第四就是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有意识地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不断迭代

在这个信息过载、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都说你创业要快一点,但我们曾经试过很快地去做事情,结果不那么理想,甚至有点背离初心。

所以我试图劝说自己:我们需要时间去更新迭代产品和服务,在这个快时代,以匠人精神打磨产品,以慢取胜,与大家共勉!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首次公开:自由职业一年,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一事无成的30岁,我靠整理物品,重拾了人生的掌控权” | 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8月复盘:在低谷中寻找新的机会